耐藥,又稱抗藥性,耐藥一旦產生,藥物的作用就明顯下降,甚至對治療無效。
靶向藥雖好,奈何會耐藥,所以才會誕生新一代靶向藥,意圖通過一代又一代的靶向藥物來長期控制腫瘤。比如ALK靶向藥,目前就已經出到了第四代。
不只是靶向藥,化療、免疫治療等也都會發生耐藥。以往,對一個藥物耐藥意味著徹底跟這一藥物說「再見」,可一個抗癌新藥誕生的時間太長了,耐藥讓腫瘤治療雪上加霜。驚喜的是,最近一些研究表明:抗癌藥耐藥後,並不意味著要放棄使用!在某些情況下,產生耐藥的藥物依然很有效,還有些藥物可以回過頭來繼續使用!
▌判斷耐藥的兩個標準
目前判斷耐藥的標準有兩條:
第一,原有的腫瘤病灶增大,且超過一定的範圍;
第二,出現新的腫瘤病灶。
兩條中出現任何一條均可判斷為耐藥。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臨床上腫瘤耐藥的評估還是按照過去使用化療藥物的評估標準,是根據治療後腫瘤直徑的大小改變,有無新的病灶出現等進行評估。而在靶向治療時代,多數靶向藥物的作用體現在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腫瘤細胞是否死亡並不重要,整體表現可能就是一個腫瘤大小的穩定、無變化。
因此,採用化療藥物的評估標準往往會低估分子靶向藥物的療效。臨床上除了根據腫瘤大小的變化,還要結合臨床表現、體能狀態、腫瘤標誌物和腫瘤代謝水平的改變等進行綜合評估。
而免疫治療的療效評估又與化療、靶向治療不同。免疫治療可能出現假性進展、延遲反應,這些現象是免疫治療本身帶來的,本質是機體所激活的免疫細胞對腫瘤的一種攻擊反應,因此免疫治療療效的評估在早期需要明確假性進展、延遲反應等情況,在4~6周之後進行檢查後再次評估,甚至循環反覆評價,才能確定是否產生耐藥。
▌免疫耐藥別急著換藥,可能還有效!
不久前,《Clinical Lung Cancer》雜誌發表了一項真實世界研究,分析了4000多例來自美國電子健康記錄數據中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研究發現使用免疫治療且疾病進展的患者,1個月後停藥的比1個月內停藥的生存期更長(11.5個月 vs 5.1個月)!也就是說當免疫治療「耐藥」後,還在繼續使用免疫療法的這部分患者居然活得更長!
小科普:所謂「真實世界」研究,強調納入的數據並非來自臨床研究或醫院病歷,更貼近患者真實的使用環境。上述研究中患者使用的免疫療法包括納武利尤單抗(O藥)、帕博利珠單抗(K藥)或阿替利珠單抗(T藥)。
這項真實世界大樣本研究帶給我們啟示:免疫治療進展後立即更換下一種治療方案可能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即使耐藥、停藥了,依然可以「再挑戰」!
「再挑戰」,顧名思義就是把之前用過有效的藥物拿來再次使用。抗癌藥耐藥後常出現後線治療「無藥可用」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再挑戰」就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可以將藥物利用度最大化。
1、奧希替尼再挑戰
2019年發表於《Lung Cancer》的一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17例攜帶EGFR 19del/L858R合併繼發T790M突變的患者。這些患者初次用奧希替尼耐藥後,接受化療,再次進展時用回奧希替尼。
結果顯示,15例可評估患者「再挑戰」的客觀緩解率為33%,疾病控制率達73%,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4.1個月。
2、吉非替尼再挑戰
另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是吳一龍教授的吉非替尼再挑戰研究。
研究分析了43例攜帶EGFR19外顯子/21L858R突變晚期非小細胞患者,這些患者一線吉非替尼有效,耐藥後二線含鉑雙藥化療繼續有效,在二線治療後進展,三線治療「再挑戰」吉非替尼。
結果顯示,再挑戰客觀緩解率為4.7%,疾病控制率達69.8%,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達4.4個月。
3、PD-1單抗再挑戰
今年年初在《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納入35例因疾病進展而中斷初始免疫治療,之後「再挑戰」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結果顯示,PD-1單抗「再挑戰」後,客觀緩解率為2.9%,疾病控制率達42.9%,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81天。
可以看出,上面提到的三項研究跨越了靶向和免疫治療,耐藥後「再挑戰」還能達到不錯的疾病控制效果。作為一個全新的治療思路,「再挑戰」已有的研究數據讓人驚喜。這不失為一種選擇,為了耐藥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關於「再挑戰」的研究數據目前仍較少,仍處於探索階段,我們期待著更多相關研究帶來好消息!
來源:肺癌康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