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治療能否走出「圍城」—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發展就像坐上了「過山車」一樣,不斷經歷著起起伏伏。它先是作為腫瘤治療的前沿方法備受科學和醫學界的關注,又因幾年前大學生魏則西之死被與「莆田醫院」「競價排名」等詞彙綁定在了一起;去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兩位免疫學家,似乎又又把該方法從谷底拉了回來。

與所有人命關天的領域一樣,腫瘤免疫療法從來都是希望與亂象並存的。它就像一座籠罩著迷霧的圍城,其中既有埋頭苦幹的前行者,更充斥著掛羊頭賣狗肉的掮客。但圍城外的老百姓只想知道,它究竟能不能治病救人?

近日,2019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召開,來自中國的科研團隊首次披露了一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

治療癌症,能打疫苗

天津市北辰醫院腫瘤科主任杜學明做過2萬多臺手術,在臨床一線的工作經歷讓他深深感受到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治療手段帶給患者的痛,他一直想要尋找新的治療手段,減輕病人的痛苦。

2014年,杜學明結識了亨佳生物創始人、CTO李鳳娥。彼時,後者正在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讀博士,主攻方向為使用腫瘤免疫球蛋白來指導個性化癌症疫苗的設計。

這一新概念擊中了杜學明,他們很快組開展了科研合作,開始在這一領域深耕。亨佳生物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天津市科技領先型企業,在剛剛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憑藉新抗原腫瘤疫苗項目獲得了生物醫藥行業總決賽優秀企業、全國十強的榮譽稱號。

「治療型腫瘤疫苗的原理並不難理解。」亨佳生物創始人、CEO霍衝說,由於基因突變,腫瘤細胞上存在著很多正常細胞沒有的「新抗原(neoantigen)」,但由於它們太擅於「隱蔽」,在人體內不能引起免疫系統足夠的「注意」,人體就不能充分的識別和消滅腫瘤細胞。

如果人們找到這些新抗原並且合成它們,做成疫苗給病人打進去。大量的抗原就能引起免疫系統的「重視」,進而去識別和消滅帶有這些相同抗原的腫瘤細胞。「這與我們常見的百日咳、流感等滅活病毒疫苗的道理是差不多的,只不過這些疫苗是用於預防,而腫瘤疫苗是用於治療。」霍衝說。

這一思路聽上去很美好,但要真正走向臨床,仍然前路漫漫。研發團隊開始在全國多家三甲醫院尋找患者,開展臨床研究。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當前在全球範圍內,腫瘤新抗原疫苗已有了一些臨床研究結果,它能夠使黑色素瘤、結直腸癌和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無復發生存時間明顯延長。

「但這一療法在肺癌上還極少有報導。」霍衝說,「肺癌是中國第一大癌種,也是當前死亡率最高的腫瘤之一。所以我們想選擇肺癌作為研究對象。」

對於一個罹患肺癌的病人來說,他可能面臨的選擇有這樣幾種。如果腫瘤在早期被發現,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如果存在靶向藥物治療的突變靶點,就可以使用靶向藥物治療。靶向藥的副作用較小,但是最終會產生耐藥性。因此,當病人使用過幾種靶向藥、對藥物產生耐藥性後,通常只能回歸到傳統的放化療手段。

「令人費解的是,對產生了耐藥的EGFR突變型肺癌患者來說,PD1/PD-L1等免疫治療藥物幾乎不起作用,甚至有可能導致肺炎等嚴重不良反應。」霍衝表示,這使得該類免疫療法難以為這類患者造福。

對於為何靶向藥和免疫治療二者不能兼得,霍衝坦言,現在科研人員還沒有搞清楚原因。「我們只知道現有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類藥物為抗體藥,就相當於『盾』,主要用來抵抗腫瘤細胞;而亨佳生物研發的新抗原疫苗更像是『矛』,主要是激活身體內的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發起攻擊。」

他們決定用這支「矛」試一試,看看能否突破耐藥性的難題。

成果落地,難題待解

新抗原疫苗的治療首先需要採集患者的腫瘤組織標本和外周血進行基因測序和人類淋巴細胞抗原分型檢測,並根據測序的結果,運用亨佳生物自有的篩選方法預測新抗原多肽序列。然後進行疫苗製備。

科研團隊招募了常規治療失敗後的24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對個體化新抗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有1名患者完全緩解,6名患者部分緩解,9名患者疾病穩定, 有效率為29%,疾病控制率為67%;安全性方面,除3位患者出現短暫皮疹、疲乏或發燒外,未發現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

「24名患者中,有16名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已經對靶向藥產生了耐藥性,並出現了癌症復發或轉移。其中有9名患者在腫瘤疫苗治療的同時繼續服用靶向藥,結果發現這些患者中位生存期比停用靶向藥的患者延長了6個多月。」杜學明說,「這意味著新抗原免疫治療與靶向藥物聯合使用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尤其是靶向藥耐藥患者可能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治療方案。」

不過,這一新的治療方法要真正走出「圍城」,讓更多患者受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目前新抗原疫苗需要對不同患者進行個體化設計,也就是1000個人可能會有1000種不同的疫苗序列,想要進行藥物報批,是非常困難的。

另一個就是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困難。2016年,該研發團隊在《腫瘤免疫學》(OncoImmunology)雜誌上發表了國際首篇使用新抗原腫瘤疫苗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論文,更多的臨床研究數據也已在學術會議中披露。但李鳳娥仍然感到,生物醫療類企業想要拿出具有同行評議數據的結論和產品並非易事。

「個體化腫瘤疫苗這一路徑對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來說很迷人,值得投入去等待技術的開花,讓更多人受益。但要真正走向臨床應用,確實前路漫漫。」霍衝說,「目前我們已開始與全國多地的頂尖臨床專家開展研究合作,招募患者,開展臨床研究,希望可以更深入更系統地認識和合理應用腫瘤疫苗。」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光催化治療以腫瘤微環境為目標,輸入光子能量,進而發生光催化反應,破壞腫瘤區域氧化還原平衡,如同阿波羅之箭射向腫瘤的阿喀琉斯之踵,給腫瘤細胞以致命一擊。光催化治療有望成為未來能夠真正治癒癌症的治療方法之一。 然而,光催化治療目前仍面臨著難題與挑戰。
  • 引爆腫瘤「小炸彈」 擴大免疫殺傷力—新聞—科學網
    細胞焦亡是近年來被證實和廣泛關注的一種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表現為細胞不斷脹大直至細胞膜破裂,導致細胞內容物的釋放進而激活強烈的炎症反應。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為增強臨床免疫治療效果提供新型策略。 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基於T細胞的免疫治療在根除實體瘤方面遇到了多重挑戰。以自我更新、擴增和多能性為特徵的乾性T細胞對於免疫治療實現持久的抗腫瘤效應至關重要。該聯合研究發現:在婦科腫瘤卵巢癌、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患者中,cGAS-STING對於乾性CD8+ T細胞有著重要意義。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   近年來,CAR-T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細胞免疫治療方法,其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為T細胞裝上導航系統CAR並激活,可精準、高效地識別腫瘤細胞,進而通過免疫作用持久地殺滅腫瘤細胞,目前已經在腫瘤治療中得到了較多應用。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據悉,光熱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型療法,對於化療或放療失敗以及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是一種潛在的替代療法。光免疫療法指光熱材料可以引起腫瘤組織局部溫度升高,導致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出內源性危險信號,從而提高腫瘤免疫原性。 近年來,二維黑磷納米片作為一種新型光熱劑,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響應特性,在生物醫學應用以及臨床轉化領域中引起廣泛關注。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相繼獲得成功,掀起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浪潮。在消化系統腫瘤領域,免疫治療亦於近兩年斬獲重磅新突破,為廣大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療效令人欣喜的同時,免疫治療藥物的臨床可及性問題亦是臨床關注的焦點。能否做到質優且價廉,甚至能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於免疫治療能否惠及更廣泛人群意義重大。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腫瘤逃逸的機制很複雜,參與的因素可能有免疫細胞、腫瘤細胞、腫瘤微環境等多種因素。因此,改善人體免疫系統、調節免疫微環境是治療或預防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20世紀50年代, Macfarlane Burnet和Lewis Thomas提出了「免疫監視」理論,認為機體中經常產生的突變的腫瘤細胞可被免疫系統所識別而清除,這為腫瘤免疫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分為兩種,採取措施來激活或放大免疫系統反應的策略為激活免疫療法,反之,抑制免疫系統反應則稱為抑制免疫療法。免疫療法通過採用調控免疫系統的策略來達到恢復免疫系統平衡的目的。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明,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極大抑制,因此,目前採用激活免疫系統療法來用於腫瘤的治療。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腫瘤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研究機構和製藥企業的青睞。鑑於免疫系統的複雜性,腫瘤免疫治療涵蓋了多種作用機制和藥物形式,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本文從發展階段、作用機制和研發機構等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闡述腫瘤免疫藥物開發的總體趨勢和方向,為抗腫瘤藥物研發提供依據。
  • 科學家繪製腫瘤免疫細胞圖集—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細胞》 近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兩項獨立研究描繪了圍繞腫瘤的免疫細胞明細圖。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如何轉危為安?
    腫瘤免疫治療的興起,為人類攻克癌症帶來了曙光。其中,PD-1藥物免疫療法是通過阻斷PD-1信號通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PD-1藥物免疫療法在肺癌治療領域,已經成為繼手術、放化療之後新興的有效治療方法。
  • 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成果發表—新聞—科學網
  • 中山大學揭示lncRNA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該院宋爾衛、蘇士成教授團隊發現了長非編碼RNA NKILA能促使腫瘤特異T細胞被誘導凋亡,以至於不能開「猛火」攻打腫瘤。研究提示,可在體外將T細胞中的NKILA敲除,從而保證回輸到體內的T細胞的「火力」,增強免疫治療的效果。相關研究9月1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學》雜誌上。
  • 世界腫瘤日 | 腫瘤免疫治療,到底適合哪些人?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最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同時也是最古老的抗腫瘤手段,人類已經堅持不懈地對其探索了100多年。科學家始終相信,無論是何種抗腫瘤的藥物,都無法真正徹底地消滅腫瘤細胞,而唯獨人體免疫才是消滅腫瘤的終極手段。一直以來,臨床醫生會發現一些極個別的案例,雖然患者腫瘤已經發生轉移,已經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但最後患者卻出人意料地自愈了。
  • 免疫腫瘤藥物能否進醫保?-虎嗅網
    作為中國大陸首個獲批的腫瘤免疫治療藥物,也是目前唯一有中國III期臨床數據、唯一用於二線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去年8月正式在中國上市,填補了國內免疫腫瘤治療的市場空白,為中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長期生存的希望。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論文第一作者、高山團隊博士生顧殷敏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當前的研究可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希望後續的研究可以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核心技術方案。」
  • 康健園|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該怎麼辦?
    腫瘤免疫治療的興起,為人類攻克癌症帶來了曙光。其中,PD-1藥物免疫療法是通過阻斷PD-1信號通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殺死癌細胞。PD-1藥物免疫療法在腫瘤治療領域,已經成為繼手術、放化療之後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
    近20年來,以腫瘤疫苗、過繼細胞免疫療法(ACT)和免疫檢驗點單抗療法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凸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腫瘤疫苗也稱為腫瘤主動免疫療法,其來源於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或其有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或腫瘤相關抗原(T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