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的鑑定是癌症臨床領域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聚焦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長鏈非編碼RNA)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並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癌症研究》。

論文第一作者、高山團隊博士生顧殷敏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當前的研究可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希望後續的研究可以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核心技術方案。」

尋找腫瘤功能性的lncRNA

顧殷敏介紹道,DNA甲基化修飾是表觀遺傳的重要調控方式,其複雜而精準地調控基因表達,lncRNA在多個水平上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二者均參與調節腫瘤多種生物學過程。

在目前的腫瘤研究中,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編碼基因譜已被廣泛研究,並證實其驅動腫瘤的發生與發展。然而,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表達譜及其在腫瘤的功能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顧殷敏等人開展的此項研究始於4年前,該研究首先基於TCGA(腫瘤基因組圖譜)資料庫中的12種類型腫瘤的甲基化晶片數據,構建了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圖譜,並鑑定出一個在腫瘤中廣譜受DNA甲基化調控和高表達的lncRNA,命名為DMDRMR,且其還受到c-Jun轉錄因子的轉錄,進而促進表達。

隨後,顧殷敏等人在DMDRMR的分子功能研究過程中發現,DMDRMR具有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功能。在導師高山的指導下,通過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實驗,顧殷敏等人論證了DMDRMR能直接結合一個m6A閱讀蛋白質,也就是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mRNA結合蛋白3(簡稱IGF2BP3),並能顯著地增強IGF2BP3的m6A閱讀能力,進而判斷DMDRMR是一個m6A調控的lncRNA。」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解釋DMDRMR的促腫瘤增殖與轉移的功能,成為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為此,顧殷敏等人使用了RNA pull down(體外研究RNA與蛋白相互作用)技術,試圖尋找DMDRMR的直接結合蛋白,並證明這個結合蛋白能協助DMDRMR執行促腫瘤功能。

「最初,我們一直鑑定不到DMDRMR的結合蛋白,甚至還曾推測DMDRMR也許不通過結合蛋白執行它的功能。」顧殷敏告訴記者,「最終,我們摸索到了一定的RNA與蛋白孵育比例,終於鑑定到IGF2BP3是DMDRMR的結合蛋白,並且二者促癌是互相依賴與協作的。」

發現腎透明細胞癌預後指示

基於TCGA的多種類型腫瘤的大數據分析,顧殷敏等人發現DMDRMR的低甲基化與高表達只在腎透明細胞癌中表現出較差的預後,這意味著DMDRMR在該腫瘤中具有較為明顯的臨床意義。

「DMDRMR的診療作用在另外五個不同來源的腎透明細胞癌患者隊列中得到驗證。此外,我們通過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旭團隊進行合作,同樣也證實DMDRMR在中國人群的腎透明細胞癌患者中具有潛在的診斷價值。」顧殷敏推斷,我們研究提出的DMDRMR有望作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標誌物及靶點。

重要的腫瘤功能性基因可通過幹擾多個生物通路,影響多個腫瘤生物學功能,從而增強它的促癌功能。顧殷敏等人的研究還發現,DMDRMR能促進腫瘤的血管生成、增強該腫瘤患者對舒尼替尼藥物的抵抗作用。腫瘤血管生成對腎癌的發生與發展是很關鍵的一個生物過程,舒尼替尼是一款具有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和抗腫瘤細胞生長的分子靶向藥物,目前已經在國內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療中出現耐藥,相關機制尚未清楚。

她表示:「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於DMDRMR是如何促進該腫瘤的血管生成、增強腎癌患者對舒尼替尼藥物的抵抗作用,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望指導阻斷腎透明細胞癌患者的腫瘤血管生成,及設計合理的聯合治療方案以遏制舒尼替尼的耐藥發生。」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除了腎透明細胞癌,DMDRMR是否有可能成為其他腫瘤臨床診療的標誌物及靶點呢?顧殷敏的回答是,有可能。

她解釋道:「因為我們在分析TCGA數據時也發現,對比癌旁組織樣本,DMDRMR在多種腫瘤組織中表現出顯著的低甲基化與高表達,表明了DMDRMR在其他腫瘤中也可能發揮促癌功能。至於它在其他腫瘤中的預後作用,可能還需要更多不同來源的腫瘤患者進行驗證。」

當前,腫瘤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國內外有相當一部分研究團隊致力於腫瘤的機理研究,希望攻克腫瘤疾病,高山團隊的研究也在進一步推進中。圍繞RNA修飾,高山團隊還拓展了一些和腫瘤相關的重要修飾異常的驅動基因,有望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多潛在的靶點。

「我們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從癌細胞成千上萬的基因突變中,找到那些能夠驅動正常細胞發生癌變,促使腫瘤的發生、發展和惡化的關鍵突變基因。」高山說,「我們的工作是實現從0到1的突破,就好像在大海裡撈針一樣困難,一旦發現了這些關鍵突變點,就能夠為後續的抗癌藥物研發和靶向治療等指明方向,從而實現從1到100的巨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0-16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
    研究發現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機制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   顧殷敏觀察試驗數據。 ■本報記者 沈春蕾 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的鑑定是癌症臨床領域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除了腎透明細胞癌,DMDRMR是否有可能成為其他腫瘤臨床診療的標誌物及靶點呢?顧殷敏的回答是,有可能。 她解釋道:「因為我們在分析TCGA數據時也發現,對比癌旁組織樣本,DMDRMR在多種腫瘤組織中表現出顯著的低甲基化與高表達,表明了DMDRMR在其他腫瘤中也可能發揮促癌功能。
  • 分子影像為腫瘤診斷與治療提供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進展分別發表於醫學研究領域和生物材料領域的頂級期刊,成為實驗室與臨床醫院醫工交叉合作取得突破的典型範例。 實驗室主任田捷介紹道:「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道腫瘤,其手術切除率低,治療方案(化療、放療等)療效都欠佳,因此臨床上需要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案。光熱療法(PTT)作為新興治療方式,已經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
  • AI助力癌症診斷 提供精準腫瘤治療方案
    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13日電(馮方)4月12日下午,江蘇華生基因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青島百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IBM Watson腫瘤解決方案(Watson for Oncology)(以下簡稱WfO)在北京舉行合作籤約儀式。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 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在低劑量下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高劑量下則對健康組織造成很大的損害。相比之下,光催化治療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方法,可以將光照射到特定的病灶區域,對健康組織的損害很小。光催化治療也更容易針對病人的特定需求進行設計,從而符合精準醫療的要求。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
  • 聚焦分子病理,為腫瘤疾病提供精準診斷
    杭州2013年4月22日電 /美通社/ -- 腫瘤是當前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對腫瘤的正確治療源於精準的病理診斷。目前分子病理已經在病理診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在鑑別診斷中的作用尤為突出。
  • 腫瘤免疫治療能否走出「圍城」—新聞—科學網
    近日,2019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召開,來自中國的科研團隊首次披露了一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 治療癌症,能打疫苗 天津市北辰醫院腫瘤科主任杜學明做過2萬多臺手術,在臨床一線的工作經歷讓他深深感受到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治療手段帶給患者的痛,他一直想要尋找新的治療手段,減輕病人的痛苦。
  • 新研究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近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厲力華團隊用信息科學的方法,成功找到乳腺癌生存的兩個關鍵細胞亞群,並提供了這兩個關鍵細胞亞群的影像特徵,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引入先進病理診斷管理
    在中國,癌症已成為城市和農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每年發病人數約260萬,死亡180萬人,過去30年中國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腫瘤良惡性的準確判別、惡性腫瘤的分類對於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和預後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一切都有賴於高質量、精準的病理診斷。
  • 腫瘤醫院曹軍寧教授談"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
    根據病理學分類,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後者還可細分為約60種病理亞型。惡性淋巴瘤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化療和放療,但根據不同的病理亞型有不同的治療原則。不同的病理亞型,其腫瘤的惡性程度也明顯不同。如小淋巴細胞淋巴瘤是一種低度惡性的疾病,發病緩慢,某些情況下可以定期隨訪,暫不治療。伯基特淋巴瘤則是高度惡性淋巴瘤,一旦確診應儘快治療,並且積極的化療可以使很多患者治癒。
  • 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打響 「中國品牌」—新聞—科學網
  •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2020-10-1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tDNA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
    1.1 左圖顯示的是乳腺癌的HER2治療,這是最早在臨床上應用的抗腫瘤的一個靶向治療藥物。我們可以看到乳腺癌患者接受了HER2的基因檢測,不管是免疫組化的方法還是FISH的方法,在治療之後他的生存期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長。1.2 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肺癌的靶向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的檢測。
  • 遺傳性卵巢癌的診斷和治療_身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第四版卵巢惡性腫瘤診斷與治療指南建議以下人群進行相關的基因檢測:(1)家族中存在已知的BRCA1/2突變的。致力於最前沿的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癌前病變的手術結合輔助治療的系統治療。具有婦科四級腔鏡手術資質(最高級別)及機器人手術國際資質。先後獲得第二屆GESEA婦科腔鏡手術大賽全國總冠軍、亞太婦產科內視鏡暨APAGE上海區域會議手術大賽一等獎、中國醫師協會微無創醫學專業委員會年會優秀手術評比一等獎。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月2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齊璐璐)今天,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的「中山-頓慧診療新技術轉化中心『醫-研-產』創新模式論壇」上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 鑑於此,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張烜團隊與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周德敏團隊聯合創新性地開發了基於自身抗原肽的可控、通用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新技術,並將其應用於自身免疫病的治療,通過應用化學生物學交叉學科手段,在國際上首次將光控「開關」分子應用於CAR-T中,實現CAR-T的精確調控以減少不良反應炎症因子風暴。 相關研究發表在《風溼病學年鑑》和《細胞化學生物學》上。
  • 「老藥新用」為企業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瑞德西韋是吉利德之前嘗試為治療伊波拉病毒引入的類藥物分子。該藥物在獲得了美國第一位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積極數據後,吉利德和國內相關部門正在研究智慧財產權事項以推動該分子藥物的開發應用。 除了製藥公司,很多人工智慧方法也被用來試圖加快找到治療新冠病毒的潛在解決方案。比如Insilico Medicine公司使用他們的系統來探索成千上萬的新分子,這些新分子也可能變成直接攻擊病毒的藥物。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鴻飛(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過去六十年中,《中國科學報》以及科學網在傳播科學精神理念和讓人們了解科學動態與科學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的成就。在中國科學報社60周年社慶之際,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在新班子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科學傳播和科學文化建設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 腫瘤早期診斷(下)——腫瘤標誌物檢測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癌症患者如果能早期發現,自愈率可大幅度提高。如何早期發現,準確的診斷、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腫瘤診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目前的臨床中,病理切片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 溫州人民醫院引進病理診斷實現腫瘤患者精準醫療方案(健康網際網路)
    據浙江省溫州市疾控中心發布的《2015-2017年惡性腫瘤監測數據分布》顯示,2017年溫州市惡性腫瘤新發病例26440例,死亡13239例,腫瘤防治形勢嚴峻。作為公認的腫瘤診斷「金標準」,病理診斷是目前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後評估最可靠的依據。而精準病理診斷更是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的關鍵。
  •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吳畏,與史丹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