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等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

 

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吳畏,與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合作單位,發現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並在多套獨立臨床腦電數據集上對該腦電生物標記物進行了驗證。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據悉,《自然-生物技術》同期專門刊登腦電信號分析領域國際頂尖學者、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Christoph Michel及腦刺激領域國際頂尖學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Alvaro Pascual-Leone的觀點評論文章,詳細解析和正面評價該論文,稱該研究是「重要推進」。

抑鬱症是目前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抗抑鬱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抑鬱症的治療,但其療效不夠理想,帶來了巨大的醫療和社會負擔。其部分原因是抑鬱症的臨床診斷主要基於臨床醫生與患者的面談,具有較大生理病理異質性,而特定抗抑鬱藥僅對個別抑鬱症亞型有效。目前尚缺乏穩健且簡易的定量生物標記物來輔助精神疾病的個體化治療。

針對這一重要臨床問題,研究人員根據靜息態腦電信號的獨特時空結構提出了全新機器學習算法SELSER,並將其應用於分析抑鬱症臨床試驗所採集的目前世界最大的跨中心縱向腦電數據集(EMBARC),從而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

由於腦電設備價格較為低廉且數據採集簡易,該研究成果有望能夠迅速應用於臨床,為抑鬱症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客觀依據,從而優化抑鬱症的治療,提升抑鬱症治療療效,在精神疾病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7-019-0397-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
    這是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年來大力發展腦科學技術取得的新突破,以及在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信息分析交叉學科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論文報導了一種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並在多套獨立臨床腦電數據集上對該腦電生物標記物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同步經顱磁刺激和腦電技術對其因果神經機制進行了探索和解析。
  • 科學家發現預測抗抑鬱藥療效腦電生物標記物
    語音播報   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吳畏,與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
  • 抗抑鬱藥療效如何 腦電生物標記物可預測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葉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抗抑鬱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抑鬱症的治療,但療效不夠理想,並帶來沉重的醫療和社會負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抑鬱症的臨床診斷主要基於醫生與患者面談所獲取的症狀信息,具有較大的生理病理異質性。「同樣的抑鬱症症狀背後的生理病理可能大為不同。
  • 華南理工科研團隊新發現有望為抑鬱症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提升療效
    論文報導了一種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並在多套獨立臨床腦電數據集上對該腦電生物標記物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同步經顱磁刺激和腦電技術對其因果神經機制進行了探索和解析。據介紹,抗抑鬱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抑鬱症的治療,但其療效不夠理想,帶來了巨大的醫療和社會負擔。其部分原因是抑鬱症的臨床診斷主要基於臨床醫生與患者的面談,具有較大生理病理異質性,而特定抗抑鬱藥僅對個別抑鬱症亞型有效。目前尚缺乏穩健且簡易的定量生物標記物來輔助精神疾病的個體化治療。
  • 柳葉刀子刊綜述:抗抑鬱藥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數十年後,各種抗抑鬱藥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其中絕大部分旨在通過增強單胺能神經傳遞實現抗抑鬱的目的。另一方面,人們很早之前就已經發現,抗抑鬱藥相關神經化學改變及實際抗抑鬱療效的發生時間差異很大:前者在給藥後數小時既已發生,而後者往往需要數天甚至數周。這一發現對單胺假說構成了挑戰。
  • 使用免疫治療之前是否需要檢查生物標記物?
    集 · 溫馨提示 · 沒有WI-FI的同學可以移步下方觀看文字版 以下為圖文版: 使用免疫治療之前是否需要檢查生物標記物
  • 這些抑鬱症狀較重時,可能需要阿立哌唑增效治療
    基於上述結果,抑鬱患者興趣-活動症狀較重不僅可預測抗抑鬱藥單藥治療轉歸不良,同時也可視為聯用阿立哌唑增效治療的潛在指徵。這一結論與臨床中經常提到的阿立哌唑的「激活效應」相吻合。————————醫脈通編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腦電生物反饋,調節焦慮抑鬱,奏響大腦的交響曲
    ,情緒低落,記憶力減退 【腦電生物反饋】就是這面鏡子。 早在1875年,科學家就發現大腦同身體的其他部分一樣,都存在著電信號。即便一個人處在放鬆狀態,他的大腦電場也在輕微波動。換句話說,當個體身處不同情緒狀態時,例如緊張、焦慮、亢奮等等,其腦電活動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
  • 觀點 | 藥物開發中的生物標記物
    生物標記物可應用於原型藥設計、藥物發現和藥物的開發,貫穿非臨床研究,臨床研究,藥物批准整個過程。在非臨床試驗期:包括在藥物開發臨床前測試的早期階段,原型藥設計過程中,應用生物標記物有助於發現導致疾病的信號通路,驗證藥物的作用機制或選擇藥物作用靶點,還可以用於臨床前安全性評估。在臨床試驗中,生物標記物有更廣泛的應用,包括患者評分分級,患者選擇和招募,劑量選擇,安全性評估和療效評估等。
  • 協和藥物所王琰/蔣建東團隊研究「腸-腦」軸通路揭示芍藥成分抗抑鬱機制
    2018年12月2日,藥物所「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琰/蔣建東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Theranostics在線發表了 「Gut-brain axis metabolic pathway regulates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of albiflorin」論文,首次闡明了天然藥物經腸道菌轉化的代謝產物通過「腸-腦」
  • 中國藥科大學一科研團隊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新靶標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26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洪浩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GR5的受體與抑鬱行為相關,這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精神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
  • 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有快速抗抑鬱作用
    高天明團隊採用基因敲除、轉基因等技術手段,發現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減少導致小鼠出現抑鬱樣行為,而外源性給予ATP或內源性激活星形膠質細胞促進ATP釋放,可在一周內快速逆轉動物的抑鬱樣行為。由此證實,ATP的釋放或可為治療抑鬱症提供新的切入點,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報導ATP的抗抑鬱作用。
  • 研究稱Psilocybin療法用於治療重度抑鬱症時效果比抗抑鬱藥好4倍
    這項隨機臨床試驗發現,psilocybin輔助療法可有效地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產生大的,快速的和持續的抗抑鬱作用。目前更大的2期試驗已在進行中。最初的psilocybin試驗主要集中在抑鬱症方面,特別是治療耐藥性抑鬱症--這是一種臨床分類,將在當前抑鬱症發作期間對至少兩種不同的藥物抗抑鬱治療沒有有效反應的抑鬱症患者歸為一類。抑鬱症是更常見的,一些估計表明,全球有超過3億人有這種症狀。
  • 腦科學日報:痴呆症的又一個生物標記物;監測健康的新型電子紋身
    1,前瞻性隊列研究:痴呆症診斷有了新的生物標誌物來源:轉化醫學網近日有研究人員發現,不對稱二甲基精氨酸(ADMA)可以作為老年痴呆症的又一個生物標記物,來預測該病的發展。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含有90%以上石墨的鉛筆能夠傳導大量能量,這些能量是由繪畫或書寫引起的紙張和鉛筆之間的摩擦產生。特別是,研究人員發現含有93%石墨的鉛筆最適合在商用辦公複印紙上繪製一系列皮膚上的生物電子設備。Yan 說,一種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噴霧式粘合劑也可以噴塗到紙上,以幫助它更好地粘到人體皮膚上。5,JAMA子刊:慢性失眠,治療首選不是藥物?
  • 抗抑鬱症藥物副作用大?解優寧教你科學抗抑鬱
    伊伊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她準備開始藥物治療,但是當他打開藥盒,看到藥品說明書裡那長長的不良反應列表,可把小丁給嚇壞了,她開始納悶:這個藥我到底還要不要吃?出現了不良反應會不會加重病情?
  •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藥--第一節 擬多巴胺類藥
    上述理論不僅能說明以往使用膽鹼受體阻斷藥治療的理由,而且也提示補充腦內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病的新途徑。   老年性血管硬化、腦炎後遺症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等均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症狀,稱為帕金森症候群,其藥物治療與帕金森病相似。   抗帕金森病藥分為擬多巴胺藥和膽鹼受體阻斷藥兩類。
  • 我國科學家發現快速抗抑鬱的新手段:個體化視覺皮層經顱磁刺激
    除了使用不同抗抑鬱藥物治療,利用經顱磁刺激調控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等物理技術已被用於抑鬱症的臨床治療。然而,目前的額葉皮層經顱磁刺激幹預需要六周起效,治療有效率約為50-70%,而在額葉皮層的磁刺激還常伴頭痛、噁心等副作用,甚至導致患者終止治療。
  • 最新研究成果:miRNA-32-5p為高效抗抑鬱藥物研究提供新思路
    然而,現有抗抑鬱藥存在副作用大、臨床起效慢、停藥後易復發等缺點,且45%的抑鬱患者接受治療後的抑鬱情緒無明顯改善。 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劉江華帶領以教授祖旭宇、助理研究員鍾小林、副教授趙衡、曹文宇為核心的團隊在神經內分泌領域知名醫學期刊《腦,行為和免疫》(Brain,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上發表《miRNA-32-5p敲除可通過抑制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從而緩解脂多糖誘導的小鼠抑鬱樣行為》(MicroRNA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不僅是季節性抑鬱患者,光療對重度抑鬱、產前產後抑鬱等非季節性抑鬱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光究竟是如何調節情緒的?近日,來自暨南大學的研究者在小鼠腦內找到了一條從視網膜到大腦外側韁核的神經通路,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光療的抗抑鬱作用機制提供了線索。相關研究於2月19日發表於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神經元》。
  • 免疫治療,不同活檢部位PD-L1表達不同,預測療效亦不同
    e藥安全原創,轉載需授權肺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隨著靶向、免疫藥物的使用給一部分患者帶來了生存的巨大獲益,使肺癌患者長期生存成為可能。不信的是,在未選擇的人群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對免疫治療(ICIs,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的應答率只有約20%。因此尋找合適的生物標記物仍然至關重要,PD-L1是NSCLC免疫治療中唯一被批准的生物標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