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miRNA-32-5p為高效抗抑鬱藥物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0-11-30 騰訊網

紅網時刻衡陽11月14日訊(通訊員 鍾小林 鄒琴 記者 譚倩)抑鬱症(depression)是目前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思維遲鈍、情緒低落和意志活動減退。目前全球大約20%人受此疾病的困擾。在我國,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為3.5%,年患病率為2%。然而,現有抗抑鬱藥存在副作用大、臨床起效慢、停藥後易復發等缺點,且45%的抑鬱患者接受治療後的抑鬱情緒無明顯改善。

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劉江華帶領以教授祖旭宇、助理研究員鍾小林、副教授趙衡、曹文宇為核心的團隊在神經內分泌領域知名醫學期刊《腦,行為和免疫》(Brain,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上發表《miRNA-32-5p敲除可通過抑制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從而緩解脂多糖誘導的小鼠抑鬱樣行為》(MicroRNA-32-5p Knockout Eliminate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in Mice Through Inhibition of Astrocyte Overactivity)的研究論文,從全新的角度闡明和探討了抑鬱症的發病機制,為新型高效抗抑鬱藥物的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劉江華教授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表明,miRNA-32-5p在糖尿病血管鈣化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下調miRNA-32-5p的表達或敲除miRNA-32-5p可明顯減輕血管平滑肌細胞或小鼠主動脈的鈣化水平。有文獻報導血管鈣化與抑鬱症密切相關,而且關於miRNA-32-5p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也知之甚少。因此,該論文探討了miRNA-32-5p在低劑量的脂多糖(LPS)誘導的抑鬱症中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在生理情況下miRNA-32-5p基因敲除對小鼠神經元數目及焦慮、抑鬱、學習記憶和認知功能等無明顯影響,但miRNA-32-5p基因敲除可通過抑制小鼠海馬和前額葉皮質區星形膠質細胞的活化和穀氨酸受體的表達,從而緩解LPS誘導的小鼠抑鬱樣行為。以上結果提示miRNA-32-5p可能是炎症誘導抑鬱症的重要治療靶點或生物標記物。

劉江華教授和祖旭宇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糖尿病併發症如血管鈣化、認知功能障礙及腫瘤疾病等課題的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近年來課題組的研究碩果纍纍,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PLoS One》《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Oncogene》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知名期刊發表數篇高質量論文。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發表的關於miRNA-32-5p敲除後緩解LPS誘導的小鼠抑鬱樣行為及其機制的研究成果是該團隊對miRNA在抑鬱症發生中作用研究的又一突破,為尋找高效抗抑鬱藥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bbi.2019.11.001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8:18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和Argel Aguilar-Valles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協和藥物所王琰/蔣建東團隊研究「腸-腦」軸通路揭示芍藥成分抗抑鬱機制
    2018年12月2日,藥物所「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琰/蔣建東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Theranostics在線發表了 「Gut-brain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這項研究於12月5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以一個嶄新的視角刷新了對神經系統的經典認知。11月26日,《Biological Psychiatry》雜誌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陳忠教授課題組題為「Direct septum-hippocampal cholinergic circuit attenuates seizure through driving somatostatin inhibition」的最新研究工作,他們首次發現MS膽鹼能神經元發揮抗癲癇作用的精準神經環路機制
  •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然而傳統抗抑鬱藥物起效緩慢,大概6~8周以上,並且只在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這提示傳統的藥物可能只是間接地起作用,我們目前對抑鬱症機制的了解還沒有觸及其核心。近年來在臨床上意外發現麻醉劑氯胺酮在低劑量下具有快速(約1小時內)且高效(在70%難治型病人中起效)的抗抑鬱作用,因而被認為是精神疾病領域近半個世紀最重要的發現。然而,氯胺酮具有成癮性,副作用大,無法長期使用。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發現並解析了木質素催化熱解過程中的酚類聚合物,證實了「酚池」是該過程的重要中間產物,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劉春江博士為第一作者,周忠嶽副教授和合肥工業大學賈良元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015期抑鬱症研究簡報:高脂飲食促進抑鬱行為的機制研究
    磷酸二酯酶4A(PDE4A)是一種降解cAMP並調節應激調節G蛋白(GS)偶聯受體信號的酶,它的缺乏保護動物免受遺傳或飲食誘導的抑鬱表型的影響。這些發現表明,飲食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能夠通過激活PDE4A來抑制cAMP/PKA信號,擾亂下丘腦功能。這項研究揭示FFAR1抑制和/或增加下丘腦中cAMP信號,可為飲食或基因誘導的抑鬱症肥胖提供潛在的治療靶標。
  • 018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激活大腦海馬新生神經元可緩解抑鬱樣行為
    患者的高抑鬱水平在核心抑鬱症狀以及相關的SF-36心理健康和活力量表體現出了有限但顯著的影響 (SMD=0.29,95%CI [0.12-0.45]) 。抗-IL-6抗體(SMD = 0.8,95%CI [0.20-1.41])和抗IL-12/23抗體(SMD = 0.48,95%CI [0.26-0.70])在與其他藥物類別相比之下對抑鬱症狀有較大影響。
  • 最新研究發現:抑鬱了這麼吃,效果超級棒
    你曾經抑鬱嗎? 你是不是相信,吃糖、美食可以讓你快樂,改善抑鬱? 但是,這個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吃肉和好的脂肪,少吃糖,可以改善抑鬱,背後的原理雖然複雜,但是卻讓人信服。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據了解,國際上很多知名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抗抑鬱領域的新貴』氯胺酮的抗病機理。經過近4年的研究,胡海嵐團隊終於攻破了這個難題。」
  • 生物物理所發表鐵蛋白藥物載體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閻錫蘊團隊在Nano Today上,在線發表關於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 Carrier)藥物裝載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鐵蛋白藥物載體表面存在藥物通道,為鐵蛋白藥物臨床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 藥物機理最新研究盤點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解決了這個問題,並闡明了CAR T細胞發揮作用的具體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2月12日的Science Signaling期刊上。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一種獨特的免疫療法:首先收集和分離患者血液中的T細胞,在實驗室中對分離後的T細胞進行僅修飾,從而給它們添加一種CAR的特殊受體用於識別癌細胞。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當日,國際期刊《免疫》(Immunity)刊發曹雪濤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降低宿主lncRNA-GM的表達,病毒通過穀胱甘肽化抑制激酶活性實現逃逸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以前研究病毒的攻擊,關注細胞『變多』了什麼,這次我們反其道行之,從『變少』入手研究。」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 抗抑鬱症藥物副作用大?解優寧教你科學抗抑鬱
    以下5點建議可供借鑑:1、如果服用藥物出現了胃腸道相關的不良反應,不妨試試餐後服藥;2、如果出現白天昏昏欲睡,或者是晚上無法入睡的情況,可以將服藥時間改到起床時或者睡覺前;3、不要在喝酒後服用抗抑鬱藥物,因為酒精會影響抗抑鬱藥物的療效,甚至會加重病情;4、多與主治醫生溝通,聽取他們的建議,以獲得更好的服藥體驗;5、一般情況下,抑鬱症藥物治療要持續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 ...張曉進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被選為藥物化學領域權威期刊Journal of...
    近日,中國藥科大學尤啟冬教授和張曉進副教授課題組有關脯氨醯羥化酶2(PHD2)小分子抑制劑的最新研究成果——Photoactivatable Prolyl Hydroxylase 2 Inhibitors for Stabilizing th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with Light
  • Chem.》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德國應用化學,影響因子11.7)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Tandem Coupling of Azide with Isonitrile and Boronic Acid: Facile Access to Functionalized Amidines」,這一研究首次實現了催化條件下
  • JCIM:G3BP蛋白或有助於抗癌多肽藥物的研究
    高效特異的治癌藥物設計與合成是學術界公認的科研熱點和難點。近日,美國化學學會屬下的知名雜誌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以封面文章推出了高效特異性識別與抑制癌細胞的多肽分子新藥物。這是研究生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博士生崔巍同學與其導師計明娟教授等人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
  • 盤點抗抑鬱上市藥物及研究熱點
    目前上市的基本都為單胺遞質靶點類抗抑鬱藥物。本文將按藥物作用機制分類,就上市及在研代表性藥物進行總結分析。NA/DA雙重再攝取抑制劑(SNRIs/SDARI)該類抗抑鬱藥物同時抑制NA和DA的再攝取,對5-HT系統影響很小,代表藥物為安非他酮(Bupropion)(圖4)。安非他酮不僅對一般抑鬱症有效,而且為使用SSRIs等常用藥物治療無效的抑鬱症患者提供了可選擇的治療方法。7.
  • 突觸研究為靶向藥物研製提供思路
    突觸研究為靶向藥物研製提供思路發布時間: 2018-08-03 10:27:14   |  來源: 健康報   |  責任編輯: 張豐專家指出,這一研究結果為今後研製和開發相關靶向用藥提供了新思路。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的部位,而突觸可塑性則是指增強和減弱突觸連接的能力。在人們的學習和記憶中,突觸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長時程增強、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過往的研究已確定Ras家族小GTP酶(即Ras、Rap2和Rap1)可作為多信號轉導級聯的分子開關,分別控制上述不同形式的突觸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