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2020-12-05 腦科學君

1,哈佛新文章揭示腸道痛覺神經參與主動免疫 刷新對神經系統認知

來源:生物通

通過直接幹擾沙門氏菌感染腸道的能力,神經系統既可以檢測到危險,也可以主動防禦危險。新的發現表明神經系統的功能範圍遠不止於往返大腦的信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有重要的相互作用:兩個系統都發送消息並相互影響以調節感染期間的保護性反應。這項研究於12月5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以一個嶄新的視角刷新了對神經系統的經典認知。

2,【Biol Psychiatry】浙大陳忠教授團隊揭示膽鹼能環路參與癲癇發作的神經機制

來源:和元上海

海馬GABA能神經元介導MS膽鹼能環路的抗癲癇作用

癲癇最常見的形式之一是顳葉癲癇(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這種癲癇發作起源於邊緣區域,尤其在海馬中最為常見,顳葉是功能非常複雜的腦葉,有非常高級的記憶認知功能。TLE的長期後果可能是記憶功能、學習能力和情緒控制失調。此外,工作、出行和體育活動也受影響。有研究報導,中樞神經系統膽鹼能活動參加癲癇的發作,也有文獻報導,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的免疫激活也能促進海馬癲癇發作。

11月26日,《Biological Psychiatry》雜誌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陳忠教授課題組題為「Direct septum-hippocampal cholinergic circuit attenuates seizure through driving somatostatin inhibition」的最新研究工作,他們首次發現MS膽鹼能神經元發揮抗癲癇作用的精準神經環路機制,為臨床精準治療癲癇發作提供了新思路。

3,研究揭示腦血管維持乳酸穩態調節成體神經發生和認知的新機制

來源:中科院之聲

腦血管內皮細胞PTEN-Akt-MCT1信號通路維持乳酸穩態並調節成體神經發生和認知功能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郭偉翔研究組聯合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曉團隊和華大基因楊煥明團隊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腦中的乳酸水平影響成體神經發生,並揭示了腦血管通過維持乳酸穩態調節成體神經發生的新機制。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腦血管維持大腦乳酸穩態、調控成體神經發生和認知功能的重要生理功能和全新機制,提供了腦血管內皮細胞PTEN/Akt信號通路上調MCT1,調節腦中過量乳酸轉運進入外周血的新模型。

該成果於11月21日在線發表於Cell Stem Cell上。文章標題為Brain endothelial cells maintain lactate homeostasis to control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4,ACS AMI | 多臂聚合物納米粒介導藥物持續釋放治療帕金森病

來源:X-MOL資訊

納米粒口服吸收過程及遞藥入腦的機制示意圖。

近期,廣州中醫藥大學陳桐楷課題組和澳門大學陳肖家課題組研發了一種能克服胃腸道屏障、將藥物遞送入腦治療帕金森病的口服納米粒。

研究人員首先合成了六臂星形聚合物,然後通過反溶劑沉澱法裝載藥物,同時利用D-α-生育酚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包被納米粒。所製備的納米粒具有較高的包封率和載藥量,以及持續釋放的性能,並顯著提高細胞的攝取和轉運。該研究採用耗散粒子動力學方法來揭示載藥納米粒的形成與藥物釋放過程。此外,該研究利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選用MDCK細胞和斑馬魚模型,評價納米粒克服胃腸道屏障和血腦屏障的能力,從而揭示了納米粒遞送藥物入腦的機制。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的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期刊上。

5,Brain Stimulation:實時EEG觸發的TMS對抑鬱症患者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進行腦振蕩同步刺激

來源:思影科技

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的反覆經顱磁刺激(rTMS)是治療重度抑鬱症(MDD)的有效方法,但療效一般。將TMS脈衝與瞬時腦震蕩同步可以減少變異性並提高TMS誘導的可塑性的效果。德國圖賓根大學的臨床腦研究機構的Zrenner等研究人員探討腦振蕩同步經顱磁刺激治療MDD患者DLPFC是否安全、可行、且具有神經調節作用。使用實時EEG觸發的TMS,我們對17名抗抑鬱藥耐藥的成年患者進行了左側DLPFC的腦振蕩同步rTMS的偽隨機對照試驗。

6,你的語言影響你的眼

來源:中國科學報管網

心理語言學是心理學和語言學的交叉領域,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所說的語言會影響其眼球活動。例如,說英語的人聽到「蠟燭」(candle)一詞後會經常看著「糖果」(candy),因為這兩個單詞的第一個音節相同。

據《科學美國人》報導,對說不同語言的人進行的研究表明,雙語者不僅會看在一種語言中發音相同的單詞,還會看在兩種語言中發音相同的單詞。當俄語—英語雙語者聽到英語單詞「標記」(marker)時,他們也會看郵票,因為俄語中表示郵票的單詞是「marka」。

這些發現說明,語言系統不僅在單詞和概念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互作用,而且還影響人們在視覺、注意力和認知控制等其他領域的處理。

7,世界首例!以色列武裝機器人「戰士」,可掃蕩「致命死角」 彈無虛發

來源:機器人大講堂

資料圖片:以色列」DOGO巷戰機器人宣傳圖。

見識一下以色列研發的機器人殺手——DOGO,據稱可以360度無死角監控戰場,通過雷射瞄準器能夠做到300米內彈無虛發,這款機器人號稱是世界上第一臺輕型可操作的武裝機器人,可用於支援特種部隊和安全人員開展室內或室外作戰。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AD模型小鼠高精度全腦血管圖譜;你的大腦血管健康嗎

2,腦科學日報|癱瘓患者福音:科學家研製腦機接口控制的外骨骼裝置

相關焦點

  • 浙大學者發現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
    日前,國際著名細胞生物學雜誌《自噬》(Autophagy)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藥學院陳忠教授、張翔南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研究中首次揭示了BNIP3L的泛素化降解是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線粒體自噬缺失的重要原因,發現通過抑制BNIP3L泛素化降解實現線粒體自噬的重啟可能是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並為將卡非佐米用於缺血性腦損傷的治療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缺血,是一類由於血管狹窄或閉塞造成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及高復發率等特點。
  • 問答|研究癲癇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
    此次講壇特別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研究員俞凱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教授王藝,分別從「大腦的奧秘」、「物聯網時代的人工智慧」和如何「打好神經發育的前哨戰」三個角度為感興趣的受眾揭示了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並現場答疑解惑。
  • 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腦科學日報: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在果蠅及小鼠中的成功應用 9月28日,北京大學李毓龍實驗室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井淼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Methods雜誌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An optimized acetylcholine
  • 【文獻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在腦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聚焦癲癇
    癲癇是一種由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以短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的慢性腦部疾病,具有突然發生和反覆發作的特點。目前針對癲癇尚缺乏有力的治療措施,全球現有癲癇患者6500萬中,有1/3的治療是沒有效果的。因此深入了解癲癇的治病機理,有助於醫生針對不同的癲癇種類或者患者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
  • Cancer Cell:RNA編輯為腫瘤的精準治療提供新思路
    Cell子刊Cancer Cell於4月26日在線發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闡述在癌細胞中A-to-I RNA編輯如何對蛋白質多樣性造成影響,這或許能為腫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一個新思路。癌症為什麼難以治療?因為癌症可能來源於截然不同的蛋白質類型和突變,導致他們沒有共同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2,「新發現」幹細胞+魚油——治療抑鬱症的新武器 來源:轉化醫學網近日,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的研究人員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患者來源的成人幹細胞,可用於模擬重度抑鬱症並測試患者對藥物的反應。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作者 孫國根 王毅群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黃志力教授和曲衛敏教授課題組,攜博士研究生李亞東和羅豔佳,經4年多研究有了重要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
  • 兩歲幼兒突然抽搐一小時 基因檢測後癲癇得以精準治療
    ■新快報記者 梁 瑜 通訊員 許詠怡 1歲內、60歲後是癲癇高發期 兩歲多的兒子突然全身抽搐1個多小時,林女士嚇壞了,趕緊將孩子送到醫院。醫生按腦炎治療,給孩子開了激素治療。然而激素吃了不少,症狀卻改善不大。林女士又將孩子轉送到其他醫院,才被診斷為癲癇。孩子按癲癇治療了一段時間後,症狀改善,但仍經常「點頭」。
  • 復旦兒科精準手術破解島葉癲癇困局
    復旦兒科MDT團隊成功開展島葉癲癇手術飽受病痛折磨的星星一家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科收治入院後進一步評估治療,根據高清長程視頻腦電圖的持續監測結果,證實星星的「中邪」就是癲癇。
  • 貴州癲癇患者注意!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癲癇手術,全城招募患者100人!最高補貼 10000元!
    ▲北京日報 報導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手術在貴州省扶貧基金會癲癇基金的支持下,2020年11月12日,腦立體定向機器人技術研發人田增民教授與貴陽腦癲醫院聯手成功為三例難治性癲癇患者開展CRAS貴陽腦癲醫院作為CRAS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技術推廣單位,為更大程度完善CRAS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技術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統計大資料庫,讓更多的癲癇患者在立體定向技術在癲癇治療中受益而新增招募。本次招募擬入組100名患者。
  • 從侯沛紅《國家科技計劃於腦科學》學術報告看腦科學研究新方向
    核心提示:  在第20個「中國腦健康日」即將到來之際,為深入探討網際網路賦能醫療健康行業,挖掘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核心價值,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發展,9月11日由陝西省保健協會、陝西省慈善協會聯合主辦的「網際網路+精準醫療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 腦科學日報|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1,《細胞》子刊:二甲雙胍又獲新技能!科學家首次證實,二甲雙胍可提高老化神經幹細胞活力,恢復神經髓鞘再生能力來源:奇點網最後,提供了一種用於根據特定的應用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6,Cell:定製「又高又聰明」的優勢胚胎,並不現實!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11月21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研究中,研究人員基於真實遺傳數據進行的模擬實驗得出結論:採用類似電影《變種異煞》中的策略來選擇未來後代的性狀不會帶來多少成功。
  • 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團隊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來源:廈門大學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福建省等離子體與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陳忠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3D-printed integrative probehead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 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1,陶濤課題組與合作者發表PIK3R2的激活突變導致腦過度生長及腦電異常的研究成果來源:細胞11月16日,廈門大學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陶濤教授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AI提供了新見識。本研究旨在評估在吉瑪大學醫學中心(JUMC)精神科門診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和藥物依從性關係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提示:以早期發現和治療精神疾病為重點的戰略將在預防病恥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高認識、社區動員和服務擴展戰略是消除病恥感的有效方法。此外,有必要加強精神病患者與社區的社會服務網絡的聯繫。
  • 腦科學日報|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聞氣味也可以讓你變胖
    1,PLOS Biology | 量化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為理解人類疾病和衰老提供新見解來源:BioWorld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遺傳學家Trudy Mackay和Robert Anholt在 PLOS
  • 【第2562期】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團隊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福建省等離子體與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陳忠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3D-printed integrative probeheads for magnetic resonance」的研究論文。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為找到癲癇影響的基因,研究人員分析了超11萬神經元 來源:生物探索 癲癇和非癲癇數據集的整合以及與疾病相關的神經元亞型的鑑定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劉紹琴教授設計和合成了手性L-和D-穀胱甘肽保護的3.3 nm金納米粒子(標記為L3.3和D3.3)以阻斷Aβ的聚集。 研究發現D3.3相對於L3.3與Aβ42之間的結合力更強,對Aβ42聚集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 「腦電波同步」治療或誘發癲癇
    原標題:「腦電波同步」治療或誘發癲癇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癲癇內科副主任李花博士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   近年來,國內一些健康服務機構紛紛引進各種腦(電)波治療儀,而一些電商網站也在熱售各種腦功能治療儀,這些神奇的產品聲稱能通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