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在腦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聚焦癲癇

2021-01-09 騰訊網

癲癇是一種由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以短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的慢性腦部疾病,具有突然發生和反覆發作的特點。目前針對癲癇尚缺乏有力的治療措施,全球現有癲癇患者6500萬中,有1/3的治療是沒有效果的。因此深入了解癲癇的治病機理,有助於醫生針對不同的癲癇種類或者患者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今天,小編為您精選了利用Maestro multiwell-MEA(多孔微電極陣列)進行癲癇疾病及致癲癇風險評估相關的四個案例,幫助大家了解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癲癇合併疑似腦炎的病例中發現Drebrin自身抗體

來源:德國波恩大學醫院,2020,Annals of Neurology

研究者利用復發性癲癇和疑似腦炎的病人血清樣本,從病理生理學評估Drebrin(樹突棘的支架蛋白)作為自身抗體靶標的存在。病人的抗Drebrin自身抗體處理離體培養的小鼠海馬區神經元後,MEA實驗證明其放電頻率會相應增加,還出現了代表網絡超興奮態的簇放電和網絡簇放電現象。這和在血清中含Drebrin抗體的病人身上檢測到的部分腦結構興奮性增強並導致癲癇病症的情況是相呼應的。由於抗Drebrin自身抗體會導致人體的一系列慢性綜合症,例如復發性癲癇、神經精神病學障礙、大腦邊緣系統(有時還包括皮層)等炎症反應,因此免疫抑制療法在這些精神疾病的治療領域將大有用武之地。

小兒癲癇精準治療研究

來源: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

癲癇在新生兒及弱齡兒童中有1%的發病率,對於其中近3成的病童而言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手段。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EvangelosKiskinis博士帶領其團隊嘗試著將患有KCNQ2突變的癲癇病孩來源幹細胞分化成該病人特異的神經元細胞。隨後,他們使用Maestro MEA技術檢測了神經元電生理功能。檢測結果顯示病人來源的神經元放電頻率顯現出時間依賴的顯著增加;電活動光柵數據圖則明顯地體現出『爆發-抑制』電活動規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一病孩的腦電信號。這種在培養皿中重現癲癇疾病的技術,使研究者建立了一個在體外用於評估潛在治療方案的表型平臺。

未來,研究者將對病人來源的神經元做藥物測試,研究它們的放電規律及對藥物的反應,希望能夠預測何種藥物能夠對哪個病人快速起效。該結果可用於癲癇病孩的分類用藥指導,促進精準醫療的發展。

癲癇藥物篩選模型

來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基因組醫學研究所(IGM)

哥倫比亞大學最近開展的精準醫學計劃涵蓋母胎醫學、肝腎疾病等共五大醫學難題,癲癇名列其中。在這個講座中,兩位來自哥大基因組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使用病人及實驗小鼠來源的多能幹細胞,結合基因編輯的手段,得以建立癲癇細胞模型來精準地顯現病人的基因型之對應表型。在這個層面上,研究者使用MEA作為首選的篩選工具,來檢測神經網絡活動表型在這些模型之間有何不同和相似之處。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MEA是一個很好的中通量藥物篩選和檢測平臺。在開展動物實驗之前,大規模藥物篩選得到的潛在化合物,可以先在MEA平臺上確認其矯正表型的效果,這將有助於科研和工業界的合作方找到新的癲癇治療方案。

細胞網絡電生理表型用於促癲癇風險評估

來源:美國健康與環境科學研究所(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stitute,簡稱HESI)

HESI致力於聯合全球的科學家共同應對國際性的健康及環境挑戰,其中包括神經毒理試點研究(NeuTox Pilot Study)。這個項目藉助Maestro MEA平臺,將12種化合物作用於嚙齒類動物原代神經元及hiPSC衍生神經元培養物,進行促癲癇風險評估。

在這個項目中,科學家們使用Axion公司的數據分析軟體及製圖工具,通過分析每組神經元網絡樣本相對於未加藥對照組的差別,來定量描述其各種網絡電生理表型的相應變化並尋找其濃度依賴規律。這一研究的結果表明,Maestro MEA實驗能夠為神經元網絡功能測試提供精準且穩定的結果。這個用戶友好型的平臺將極大地拓展科學家們在安全毒理、疾病建模和藥物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小貼士:在多孔MEA板上實現細胞共培養

許多研究者們對兩個不同的大腦區域如何彼此「交談」感興趣。為此,Axion研發團隊在Maestro MEA平臺上開發了一個新的應用,幫助研究者研究兩組不同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

研究者可直接將一個配件(Ibidi,cat. 80209)置於Maestro MEA 6孔板中,藉助配件的分隔實現兩組細胞的各自獨立培養,並記錄各自電活動信號。隨後移除配件,細胞的神經突就可以在原先隔斷所在的區域延展、生長甚至互相連接。最後再次記錄兩組細胞群連接後的電活動,觀察它們是如何互相作用的。

除此以外,科學家們還可以藉助此應用進行神經肌肉接頭或者光遺傳學相關研究。總之,如果您有兩種類型的細胞樣本,並想了解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那麼這將是一個理想的工具。

Axion公司簡介

Axion Biosystems公司是一家創始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球第一臺商品化的多孔微電極陣列(multiwell-MEA)系統。作為最新一代產品,Maestro Edge & Pro的並行檢測通道多達768個。配合各種通量(6,24,48,96通量)的MEA板,可用於實時、無標記、無損地記錄並分析可興奮性細胞(如神經、心肌和肌肉細胞)的場電位和動作電位信號。適用於藥物篩選、毒理、安全評價,個性化用藥指導,以及幹細胞的開發、質控、疾病模型建立等研究方向。

相關焦點

  • 論文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聯合光遺傳學在神經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多孔微電極陣列應用案例分享第二期光遺傳學開闢了一個新的讓人激動的研究領域,使研究者可以在高時空解析度下隨心所欲地控制某些特異類型的細胞。小編這期匯總了全球研究人員利用Maestro multiwell-MEA(多孔微電極陣列)系統配合光遺傳刺激(Lumos)系統進行相關研究的四個案例,幫助大家了解光遺傳學與MEA之間可以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 成果彙編|利用高通量微電極陣列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
    高通量微電極陣列應用案例分享第四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以神經元退行性病變導致個體行為異常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系統疾病,其中兩個典型代表是阿爾茨海默綜合症(AD) 和帕金森病 (PD)。
  • 問答|研究癲癇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
    問答|研究癲癇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答:作為腦的疾病,癲癇的「腦屬性」決定了它與腦科學的緊密關係。人類大腦,這個雖然只有1.5公斤左右重,卻擁有1000億個神經元的傢伙,有著多少秘密?腦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於類腦智能的開發有著怎樣的啟示?類腦智能的發展在腦疾病的診治方面存在怎樣的潛能?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TLE),這種癲癇發作起源於邊緣區域,尤其在海馬中最為常見,顳葉是功能非常複雜的腦葉,有非常高級的記憶認知功能。有研究報導,中樞神經系統膽鹼能活動參加癲癇的發作,也有文獻報導,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的免疫激活也能促進海馬癲癇發作。
  • 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 聚焦腦科學商業應用
    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 聚焦腦科學商業應用 2018供圖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17日電 (丁婉星 許婧)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視友科技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17日在華理商學院正式揭牌,來自國內外近20位傑出腦科學研究專家、管理學者、商業精英和投資人齊聚華東理工大學,深度探討全球化背景下腦科學發展趨勢,並就腦科學的商業應用、創業機遇等多個議題展開交流。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上海腦科學中心將立足世界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前沿,聚焦國家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戰略需求,加快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力爭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腦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神經科學家張旭擔任上海腦科學中心執行主任。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浙江大學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長期、紮實的科研基礎,此外,多學科交叉、基礎/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學腦科技科學的一大亮點。浙江大學已於2016年成立了腦科學研究科技聯盟,對接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國際科學前沿。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聚焦國家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戰略需求,加快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力爭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腦科學研究機構。本重點實驗室的目的是凝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腦功能與腦疾病方面的研究力量,快速提升中國科學院在腦疾病研究領域中的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建成從事轉化型研究的一流平臺,促進腦功能和腦疾病的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培養一批在該領域中享有一定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凝聚一批從事轉化型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人才。
  • 功能神外| 北京豐臺醫院鄭重: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 如何做到...
    由於邊緣環路在癲癇放電傳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基於神經解剖環路,有些學者推測,對於致癇病灶位於邊緣環路或者癲癇放電在邊緣環路中傳播,丘腦前核可能是治療靶點。大家都知道癲癇發作的起始和擴散與腦網絡中的一些環路有著密不可分的一些關係,比如Papez環路、丘腦-皮質網絡等密切相關;目前DBS大多數靶點都位於這些環路中,比如說丘腦前核、海馬等;DBS可以通過電刺激這些環路中某一局限區域的腦組織,從而調節環路中的其他結構獲得更廣泛區域的神經元的興奮性,來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或者提高癲癇發作的閾值,以達到減少癲癇發作的目的。
  • 腦科學日報: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刻意微笑會快樂嗎?
    布朗大學,麻省總醫院等研究小組的人員通過記錄兩名參與者的運動皮層的尖峰活動來測試人腦的重播,這兩名參與者的大腦皮質接口微電極陣列作為腦機接口試點臨床試驗的一部參與者在玩一個神經控制的序列複製遊戲之前和之後都要打個盹,這個遊戲包含一個「重複」的序列與不同的「控制」序列稀疏地交織在一起。與學習一致,兩個參與者都比控制序列更準確地執行了重複序列。
  • 中國科學家提出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
    清華大學研發的基於憶阻器陣列的腦電信號處理系統正在測試中。圖片由清華大學提供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郭穎)腦機接口技術作為信息科學與神經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領域,在康復醫學、醫療電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與應用。來自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提出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江北新區聚焦「腦科學」研究
    其中特別提到將在全省率先開展腦科學研究,立足核心科學開展創新工作,切實擔當起國家級新區的使命。   發力「硬科技」 率全省之先發展腦科學   腦科學是當前自然科學領域的「終極疆域」。《實施方案》在高標準建設重大研發平臺中,專門提出啟動江北新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產業技術創新計劃,引進和培育一批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頂尖人才團隊和創新型企業。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Wright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體素分析的概念,隨後這種基於體素水平的大腦形態學研究方法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目前已成為研究癲癇患者大腦結構的重要手段。Wang等強調了VBM在MRI陰性可疑性眶額葉癲癇術前評估中的作用,使用形態學測量方法能夠發現大多數患者局部微小的異常。
  • 腦科學日報|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聞氣味也可以讓你變胖
    研究人員繪製了眼球中的這組特殊神經細胞的功能圖。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這一發現讓我們對大腦中的有意識的感覺印象如何發生在大腦中有了全新的認識,將來能夠開發出有針對性的治療影響神經系統及其感覺器官的疾病,如痴呆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的方法。
  • 科學家利用微米級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操控,腦科學迎來新突破
    據悉,該研究成果於今晨發表在頂級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本論文通訊作者,韓國大邱慶北科技大學(DGIST)的Hongsoo Choi(音譯「崔宏秀」)教授告訴鈦媒體App,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在體外實現具有高可再現性,形態和功能複雜的神經網絡是諸如人工智慧和腦工程等各種基礎研究的重要研究課題。
  • 高頻振蕩在癲癇相關臨床應用中的專家共識 | Acta Epileptologica
    Epileptologica/s42494-020-00018-w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高頻振蕩(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 HFOs)是頻率在80Hz以上的腦電活動,由於它與癲癇起始區的密切關係,是一種可靠的癲癇起始和癲癇發生的生物標誌物。
  • 利用類腦器件高效處理神經信號,構建新型腦機接口
    基於憶阻器陣列神經信號分析系統的新型腦機接口近年來,腦機接口技術作為信息科學與神經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領域,在康復醫學、醫療電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與應用, Neuralink、BrainCo、Neuracle等公司都積極投入實用化腦機接口的研發。腦機接口技術可以將大腦發出的動作或言語意圖翻譯為控制指令,從而幫助運動、語言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
  • 關於癲癇的最新研究進展
    正是這種全腦活動過度導致癲癇發作的典型行為症狀,如意識喪失、抽搐和思維紊亂。大腦中的癲癇病灶的確切位置因個體而異。在絕大多數的顳葉癲癇患者中,這種病灶位於海馬體中。海馬體是一種得到大量研究的海馬型中腦結構,對空間導航和將新的經歷編碼到長期記憶中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