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LOS Biology | 量化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為理解人類疾病和衰老提供新見解
來源:BioWorld
近日,美國克萊姆森大學遺傳學家Trudy Mackay和Robert Anholt在 PLOS Biology 上發表題為:Context-dependentgenetic architecture of Drosophila life span 的研究論文。
此項研究在果蠅模型中篩選到許多壽命相關的候選基因,成功量化了果蠅基因組的壽命變化,並表明在不同性別和環境中,壽命的變化可能是由可變的等位基因效應所維持的,為了解人類衰老和保護老年人健康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2,Nat Commun:神經迴路繪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視力
來源:細胞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組特殊的神經細胞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存在於眼睛中,可以感知視覺運動。研究人員繪製了眼球中的這組特殊神經細胞的功能圖。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這一發現讓我們對大腦中的有意識的感覺印象如何發生在大腦中有了全新的認識,將來能夠開發出有針對性的治療影響神經系統及其感覺器官的疾病,如痴呆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的方法。
3,華東師範Angew:實時監測和定量自由運動大鼠大腦中的多種離子
來源:奇物論
華東師範大學田陽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電化學生理微陣列(ECPM),用於自由運動大鼠腦深部多個離子的實時定位和化學信號的同時定量,其中微電極陣列用於使用開路電位法直接測定多個離子。額外的無電流電位計首次實現了對化學信號的繪圖和生物傳感,並首次在全腦中記錄了無串擾的電信號。此外,ECPM提供了一個平臺,用於實時監測癲癇發作期間自由活動大鼠深腦中多種離子的動態變化。
4,NEJM:新藥物可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
來源:轉化醫學
根據4月16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急性精神分裂症且病情加重的患者,SEP-363856(一種非D2受體結合的藥物,它具有激活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 1 (TAAR1)和5-羥色胺1A型受體的活性)具有明顯的效果。對上述患者來說,接受SEP-363856治療後的患者症狀比安慰劑組患者病情下降明顯
5,凝血和止血激活標記物,有助於識別隱源性卒中的病因?
來源:醫脈通神經科
隱源性卒中[目前稱之為原因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指那些儘管進行了廣泛的血管、心臟和血清學評估,但仍然無法歸因於明確的心臟栓塞源、大動脈粥樣硬化或小動脈疾病的缺血性卒中。為了防止患者再次發生腦血管意外事件,來自美國的學者Fadi Nahab等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驗證一個假設,即凝血和止血激活標記物(MOCHA)有助於識別隱源性卒中病因。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Neurology雜誌上。
在短期隨訪中,MOCHA更容易發現新發惡性腫瘤、VTE或HS的隱源性卒中患者,並可能有助於直接評估隱源性腦卒中的潛在原因。
6,光一照,這隻蜈蚣就動起來了!碰它竟然還有感覺?
來源:奇物論
生物能夠通過反射驅動的途徑感知和響應環境。在微型機器人中模擬這種自然智能的最大挑戰在於實現高度集成的身體功能、驅動和傳感機制。於此,新加坡國立大學Ghim Wei Ho等人提出了基於智能薄膜複合材料的體感光碟機動機器人(SLiR),該材料緊密集成了驅動和多傳感功能。
SLiR包含了光致動器換能器下的熱/壓電響應和壓阻應變感,可同時感知其體溫和致動變形狀態,而不會對其產生幹擾。當與kirigami(一種日本古老的剪紙藝術)結合時,緊湊的薄膜有助於快速定製可變形、移動和多機器人功能的低高度結構。例如,SLiR步行者可以在不同的表面上向前移動,同時對其詳細的機車步態和微妙的地形紋理提供反饋,SLiR擬人手顯示出協調的機械感受、熱感受、本體感受和光感受產生的身體感覺。
7,千萬別聞!《自然·通訊》:這個東西可以讓你變胖!
來源:一線科普
3月19日,來自美國休斯敦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Olfactory specificity regulates lipid metabolism through neuroendocrine signaling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嗅覺神經元可以對脂肪儲存進行動態調節,不同的氣味會觸發不同的嗅覺神經元,進而影響脂肪的代謝過程!
8,醫療級實時血壓監測,這個小小的「創可貼」就能辦到!
來源:科技日報
類皮膚血壓監測器件實物圖
記者4月19日從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馮雪教授課題組了解到,該課題組藉助柔性超薄光電傳感器件與電路,研發出一種類皮膚可穿戴連續血壓監測系統。
這種柔性電子系統像一片又薄又柔的「創可貼」,能夠自然貼附在人體皮膚上,實現醫學意義上的連續血壓和血氧測量,並實時無線傳輸數據到智能設備終端。這為解決血壓和血氧長期動態監測提供了新途徑。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遺傳突變讓兒童腦瘤風險增加;為兒童選書有訣竅
2,腦科學日報|夢境可以被入侵嗎?自閉症性別差異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