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技術;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

2021-01-12 腦科學君

1,Cell: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分享追蹤癌症的策略

來源:生物通

人類腫瘤圖譜網絡(Human Tumor Atlas Network,HTAN)計劃於2018年9月啟動,屬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資助的癌症登月計劃的一部分。這項計劃旨在利用一系列的單細胞圖譜來定義人類癌症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過程和事件。

近日,Broad研究所、國家癌症研究所、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Cell》雜誌上概述了人類腫瘤圖譜網絡研究迄今為止取得的進展。研究團隊闡述了這項工作的理由、詳細的檢測方法以及有望從腫瘤中獲得的見解。作者表示,HTAN項目將建立一種臨床、實驗、計算的框架,以便針對各種類型的腫瘤生成信息豐富的三維癌症轉化圖譜。他們詳細列出了此項技術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分子分析、空間分子分析、組織學分析和解剖學分析的工具。

2,血漿蛋白生物標誌物或有助於篩查老年痴呆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弗洛裡神經科學與心理健康研究所和墨爾本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這項研究旨在發現血漿中差異表達的蛋白,從而為AD提供一種血液篩查工具。

這項研究表明,外周蛋白信號可能有助於AD的早期診斷,研究人員還發現蛋白水平與APOE基因型有顯著相關性,表明基因型的差異影響APOE以外的蛋白的循環豐度。

3,新技術旨在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

來源:生物通

普林斯頓神經科學研究所病毒神經工程研究員Esteban Engel和他的團隊開發出了新的基因啟動子,這種啟動子的作用就像打開基因表達的開關,有望擴大傳遞大基因的能力,並使其長期保持活性。這種啟動基因活性的系統可以廣泛地改善各種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研究發表在《Methods & Clinical Development》雜誌上。

4,靜息態fMRI檢測膠質瘤患者的全腦功能連接損害

來源:神外資訊

檢測BOLD顯示膠質瘤患者大腦功能連接受損的典型表現。

德國Ludwig-Maximilians大學神經外科的Veit M Stoecklein等採用基於靜息狀態功能MRI成像方法,評估膠質瘤患者整個大腦的功能連貫性,並推測侵襲性高級別腫瘤患者大腦功能連接的損害比低級別腫瘤患者更大。結果發表於2020年2月《Neuro-Oncology》在線。

作者運用靜息態功能MRI檢測大腦半球BOLD對功能連接進行分析,發現膠質瘤患者神經功能連接的異常不僅存在於病灶及鄰近區域,而且可出現在病灶遠處腦組織甚至在對側半球。神經功能連接異常與腫瘤生物學和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有關。該診斷方法以傳統MRI增強技術為基礎,對膠質瘤患者作更全面的評估,可以個體化判斷膠質瘤的範圍和嚴重程度,具有制定有效治療方案的潛在臨床價值。

5,「治療有難度的抑鬱」怎麼治?——八項管理建議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日前,一組國際專家圍繞DTD的定義、臨床識別、評估及管理進行了討論,並形成專家共識,全文近期發表於J Affect Disord.。

6,睡眠障礙和壓力帶來的負面思維有關!

來源:精神時間

固執性認知(perseverative cognition,PC)——即憂慮和沉思,主要內容為壓力相關的負面重複思維,有研究認為該現象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壓力軸的反饋機制有關。英國利茲大學的 Clancy 等研究者對非臨床人群中,PC 和睡眠相關的 55 篇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進行了回顧。

7,Science子刊:孕媽媽注意了,妊娠期運動可減少子代肥胖!

來源:生物探索

孕期運動通可促進棕色脂肪形成並預防子代小鼠代謝功能障礙

目前,全球的肥胖率不斷上升,普遍認為這是由於缺乏運動和攝入過多熱量所致。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又一個新的解釋,即缺乏妊娠鍛鍊。

華盛頓州立大學動物科學的研究團隊指出,妊娠期運動可促進發育中的胎兒產生棕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 , BAT),促進其體溫生成和代謝健康。該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8,老年人的記憶衰退與抑鬱,是失憶引起了失意麼?

來源:BMC科研永不止步

即使認知測試正常,老年人也經常被發現存在記憶力障礙。BMC Geriatrics 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應該注意這些關於記憶力問題的主訴,因為其可以預測後期的抑鬱症狀。

老年人感覺其在較長的一段時間(例如一兩年)內記憶力越來越差,這與他們目前的悲傷和絕望感以及未來抑鬱症狀的增加相關。因此,意識到自身的記憶水平下降可能會導致老年人出現抑鬱症狀。另外,對於一些老年人,意識到自身的記憶力越來越差,也可能引發對痴呆症和其他衰老相關疾病的恐懼。這可能取決於不同個體及其對衰老和記憶的不同體驗。幫助老年人理解記憶力的正常變化可以防止抑鬱症狀的增加,促進更好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聞氣味也可以讓你變胖

2,腦科學日報|遺傳突變讓兒童腦瘤風險增加;為兒童選書有訣竅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繪製出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來源:小柯生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線蟲中繪製出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30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一種稱為NeuroPAL(神經元多色圖譜)的多色轉基因技術,並在秀麗隱杆線蟲中實現了這一目標。
  • Cell觀點文章|癌症登月計劃之人類腫瘤圖譜網絡的建立
    而歐巴馬提出的癌症登月計劃,希望能夠推動科學研究向前發展,攻克癌症治療的難關。作為癌症登月計劃的一部分,人類腫瘤圖譜網絡產生的數據將為我們對癌症生物學的理解產生深遠的影響,並有可能提高癌症的檢測、預防和治療發現,為癌症患者和那些有癌症風險的人提供更好的精確藥物治療。
  • 神奇腦網絡揭秘——DTI腦幹、丘腦腦網絡圖譜
    大腦是人類最複雜、最神秘的器官,人類的感覺、思維、記憶、情緒、運動、感受都源自大腦。
  • 世界各國腦科學計劃
    腦科學技術研究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理解腦的工作機制,進而揭示人類智能的形成和運作原理,對人腦認知功能開發、模擬和保護,決定未來人口素質,搶佔國際競爭的技術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充分認識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腦科學研究支持外相繼啟動了各自有所側重的腦科學計劃。
  • 中國科學家首繪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或有人類思維
    信息 中國科學家首繪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或有人類思維   中國科學家首次繪製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有望真正產生人類思維  中新網上海7月25日電(記者陳靜)復旦大學25日披露,該校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團隊首次繪製了腦功能網絡的動態圖譜。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這一倡議,認為其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計劃的發起進行了長期的布局與醞釀,中科院將時刻不忘新時代新擔當,增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支撐大科學計劃的實施。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會上發布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腦科學研究」專項實施方案》。  該計劃提出未來兩個五年發展目標:到2020年,北京市科委將推動腦科學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腦認知與腦醫學」研究支撐平臺,建成支撐「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同時,著力突破腦疾病領域關鍵技術,儘快實現成果轉化惠及於民,提升人民腦健康水平。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美國西雅圖艾倫腦研究所的科學家曾紅葵(音)表示,「這種工廠化的研究規模將極大地加速腦科學的發展」。大腦內部的神經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如何才能看到這神秘的腦神經網絡?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讓專家為讀者詳解如何讓人「腦洞大開」。
  • 中國腦計劃重大進展:首度解碼人腦「中央處理器」,腦細胞圖譜領先...
    >可以說在腦計劃的細胞圖譜研究中,我們已經先美國一步了」。 人類的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等構成,其中膠質細胞具有支持、營養、保護等功能。 神經系統中功能最高級的一部分則是大腦皮層,又稱大腦皮質,其表面溝壑交縱,「溝」和「回」是其最為顯著的解剖結構,褶皺和溝壑之間藏著高等生物的智慧。
  • 腦科學日報:神奇的人造蜘蛛網;白血病藥物可能可治療小兒腦癌
    NALCN的活動受到嚴格的監管,而NALCN突變會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和早期死亡。研究人員報導了這個重要的洩漏通道,並確定了與FAM155A(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155, member A)結合的NALCN結構。FAM155A形成一個細胞外穹頂,可保護離子選擇性濾膜免受神經毒素攻擊。
  •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2018國際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態勢
    這些生命科學手段與生物技術不斷創新、交叉與融合,廣泛地應用到科學前沿、臨床應用乃至產業研發等諸多領域,從而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生命科學研究:腦- 機接口技術的重大突破,改造生命和創造生命的深入研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療法的臨床轉化,微生物組與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重大關聯,乃至細胞免疫療法的無限潛力,無一不彰顯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向個體化、精準化邁進的趨勢。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領域取得新突破
  • 先進院率先研發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
    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近年來,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紛紛推出各自的「腦計劃」,其中腦科學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成為本輪腦科學研究的重點攻關領域之一,腦結構與活動圖譜技術也由此獲得快速的發展。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路中華博士10月28日在中心書城舉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上透露,先進院課題組已研發出新一代的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此項技術有望填補國內空白。
  • 江蘇「大腦計劃」呼之欲出 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
    本報訊   「發達國家競相投巨資探究人類大腦,江蘇作為發達省份,應儘快啟動大腦計劃,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這是參加9日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的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  此次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吸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市腦科醫院等高校和醫療單位參與。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目前,腦網絡組圖譜已經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例如歐盟人腦計劃即將在其神經信息平臺公開發布該圖譜,國際神經信息學協調委員會已在第一時間在線發布了人類腦網絡組圖譜。此外,一些國際著名神經影像分析軟體平臺,如SPM、FSL等都將腦網絡組圖譜作為主要人類腦圖譜提供給用戶使用。
  • 腦科學日報:首個人胚胎端腦發育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發布
    和Ketherine pollard課題組合作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A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tlas of the Developing Human Telencephalon的研究,首次報導了以ATAC-seq技術為核心的,描繪人胚胎端腦發育過程中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動態變化特徵的全景圖譜。
  • 腦科學日報:人類利用立體嗅覺導航;缺氧不會造成嬰兒腦細胞死亡
    這些發現不僅表明人類擁有「立體嗅覺」,它在意識層面下指引我們的導航,也為人類嗅覺虛擬實境系統的設計和發展提供了思路。2,如何研究腫瘤愛「吃」什麼?6,圖論在靜息態和動態腦連接評估中的應用:構建腦網絡的方法來源:思影科技基於圖論的分析已經成為分析腦成像數據的一種強大而流行的方法,這主要是因為它有可能定量地闡明網絡、結構和功能的靜態結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行為組織以及與疾病相關的腦變化
  • 腦科學日報:膠質母細胞瘤新靶標被發現;限時飲食可以減肥!
    )的神經系統疾病。4,中南大學李家大課題組發表生物節律研究新成果來源:酷鼠實驗室7月16日,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人類重大疾病動物模型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李家大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