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腦網絡揭秘——DTI腦幹、丘腦腦網絡圖譜

2021-02-25 神經科技前沿

  大腦是人類最複雜、最神秘的器官,人類的感覺、思維、記憶、情緒、運動、感受都源自大腦。人之所以能夠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和其他的動物相比,有著更優秀的大腦,在人類的共同努力下,生活才有了質的飛躍。大腦的創造性也改變了世界,出現了很多偉大的發明。雖然人類如此聰明,但天才並不多見,因為我們的大腦並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即便如此,被開發的十分之一大腦也遠超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大腦的創造性思維是電腦無法比擬的,對於大腦的研究,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最難攻克的科學堡壘。目前已經取得許多突破性的成果,但這還遠遠不夠,依然有無數的問題等待我們去探索和解答,所以開發大腦意義重大。

丘腦是中樞中的司令部,其腦網絡連接異常複雜,丘腦DTI神經纖維束圖譜一書,利用DTI技術,詳細描述了丘腦各個核團的腦網絡連接。

腦幹是大腦指揮四肢及全身臟器的交通要道,腦幹解剖結構複雜,但其中也有一些間隙,通過這些間隙,可以提高腫瘤、出血等疾病的手術機率。腦幹DTI神經纖維束圖譜一書,詳細描述了各個纖維束的走行及毗鄰結構,為腦幹神經纖維束的正常解剖打下了基礎。


新書上架,購書聯繫電話:18632853626(微信)

相關焦點

  • 植物人不等於腦死,認識小腦與腦幹
    腦幹是另一個大家常聽到的腦部分區,包含中腦、橋腦、延腦。中腦是腦幹中最小的分區,是傳遞和處理聽覺和視覺信息的一個中轉站,可以幫助控制眼球動作。是第三與第四對腦神經的起源。中腦部分中有紅核和黑質兩區參與控制身體運動,黑質裡有大量生產多巴胺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萬一退化,則會帶來帕金森氏症。橋腦是腦幹中最大的區塊,連接延腦和小腦,是第五到第八對腦神經的起源。
  •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2015-04-13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論文報導了此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團隊在解析腦功能聯接圖譜領域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原創成果,應用光遺傳學神經環路調控方法、多腦區活體電生理以及跨突觸病毒環路標記等技術,首次證實大腦中高度保守的皮層下神經通路中特定類型的神經元,能夠特異性檢測和快速處理不可預知視覺威脅刺激信號,導致動物產生非習得性恐懼樣防禦反應行為。
  • 中國科學家首繪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或有人類思維
    信息 中國科學家首繪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或有人類思維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國科學家首次繪製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 Neuron:清華郭增才系統繪製清醒小鼠皮層-丘腦功能性投射圖譜
    》(Mappin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rom the dorsal cortex to the thalamus)的研究論文,開發了腦區間功能性連接的高通量構建方法,繪製了清醒小鼠背部皮層區域到丘腦的功能性連接圖譜,發現了各皮層腦區對丘腦不同區域的因果性影響,確立了皮層-丘腦-皮層通路在大腦信息處理中的重要作用
  • 萬字長文 | 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蔣田仔教授是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主任、腦網絡組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時也是IEEE Fellow、IAPR Fellow以及AIMBE Fellow,主要從事的領域包括多模態跨尺度腦網絡組圖譜研究、基於腦網絡圖譜的腦機融合和腦疾病早期預測和精準治療。
  • 萬字長文|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蔣田仔教授是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主任、腦網絡組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時也是IEEE Fellow、IAPR Fellow以及AIMBE Fellow,主要從事的領域包括多模態跨尺度腦網絡組圖譜研究、基於腦網絡圖譜的腦機融合和腦疾病早期預測和精準治療。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多尺度全腦內神經網絡圖譜 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 張曄 通訊員 宣曉慶人腦擁有多達上千億的神經元,這些不斷發出電信號的神經元組成密密麻麻的網絡,至今我們對它知之甚少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清銘說。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神經纖維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目前,腦科學最有待突破的就是理解人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網絡。「現在的磁共振成像技術,看到的是腦區之間很粗的纖維束,而中間的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網絡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一根電纜,看不到中間一根根的銅絲,而我們現在做到的是每一根銅絲都要看到。」
  • 腦分享 | 腦結構、腦工作原理最詳細圖解
    在大腦的中心位置,丘腦也作為中間人,從你的感官接收信息,並將其發送到你的皮質處理感官。當你睡覺時,丘腦也一起上床,這意味著感官中間人下班了。這就是為什麼在沉睡中,一些聲音或輕輕的觸摸往往不會讓你起來。如果你想喚醒深度睡眠的某人,你必須展示出足夠的侵略性來喚醒他們的丘腦。唯一的例外是你的嗅覺,這是繞過丘腦的一個感覺。這就是為什麼嗅鹽可以用來喚醒一個暈倒的人。不像其他的感官,嗅覺位於邊緣系統,這就是為什麼氣味和記憶與情感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高精度全腦血管圖譜揭示阿爾茨海默症模型小鼠腦內血管損傷
    近期,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題為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brain vasculature and its impairment in the hippocampus of Alzheimer’s disease mic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首個轉基因AD模型小鼠的高精度全腦血管網絡圖譜,結果顯示AD模型小鼠腦內特別是海馬區的血管系統顯著受損
  • 腦科學日報|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技術;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
    1,Cell: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分享追蹤癌症的策略來源:生物通人類腫瘤圖譜網絡(Human Tumor Atlas Network,HTAN)計劃於2018年9月啟動,屬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資助的癌症登月計劃的一部分。這項計劃旨在利用一系列的單細胞圖譜來定義人類癌症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過程和事件。
  • 復旦大學馮建峰教授團隊首次繪製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團隊在BRAI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腦功能網絡動態特性的神經、電生理和解剖關聯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改變》(「Neural,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anatomical basis of brain-network variabili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 changes in mental disorders」)的論文,該研究通過核磁共振掃描技術定量刻畫人類大腦各區域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式,揭示了大腦產生動態變化機制,首次繪製了動態腦功能網絡圖譜。
  • 石墨烯腦電極:DBS-fMRI聯用,大幅度減小偽影,可獲得全腦激活圖譜
    在帕金森症模型大鼠上,該電極實現了DBS下全腦範圍內完整fMRI腦激活圖譜的掃描,發現了DBS治療帕金森症效果與不同腦區激活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1]。
  • 使用近紅外光譜腦功能成像研究中英文同聲傳譯的腦網絡小世界屬性 | JIOHS
    重要的是,近紅外光譜腦功能成像技術是研究與同聲傳譯認知神經機制相關的理想工具。已發表的工作,只有兩個研究探索了專業的同傳工作者在同聲傳譯時的腦激活狀態,他們發現包括布洛卡區域的左測大腦激活與同傳任務顯著相關。然而,之前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兩種語音類語言,而不是基於不同系統的兩種語言例如中文與英文。並且,過去有關同聲傳譯神經機制的研究僅限於腦激活模式的差異的識別,並未開展有關功能性腦網絡的研究。
  • 全新人類腦圖譜
    原標題:全新人類腦圖譜據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即腦網絡組圖譜。該項研究的最新成果——全腦精細分區圖譜及其全腦連接圖譜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在線發表。人類腦圖譜是理解腦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石。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了全新人類腦圖譜,這是研究中心的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6年努力繪製出來的,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多模態連接模式該圖譜,比傳統布羅德曼圖譜精細4—5倍,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也是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首套完整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問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駱清銘、龔輝領銜的VBN團隊和中科院神經科學所研究員仇子龍團隊合作,基於VBN團隊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顯微成像方法——全腦定位系統
  • 中科院等研究探索靜息態腦功能協方差網絡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特聘研究員左西年與國內合作單位(南京軍區總醫院和電子科技大學)嘗試提出利用腦內自發低頻波動活動的振幅在個體間的差異來構建不同腦區的功能關聯,提出功能協方差網絡方法。在腦成像研究領域,以往關於腦結構(比如:灰質體積、密度和皮層厚度)的研究已經注意到這種個體差異對於揭示人腦結構組織的方式頗具啟發性。但是,認知科學家研究具體認知任務時大都將個體差異視為幹擾因素而不予重視。在新近逐步受到重視、不依賴於具體任務設計的成像技術——靜息態腦成像——則給予研究人員新的機會來考察這種個體差異在大腦內在功能架構上的表現。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腦幹網狀結構
    腦幹內含有廣泛的神經元和神經纖維混雜的區域,統稱為腦幹網狀結構(brain stem reticular formation)。 一般認為,網狀結構區發生比較古老,為原始的神經纖維網絡。以此為基礎,隨著不斷的進化,神經纖維網絡更加組織化、功能上更具選擇性、纖維聯繫更加廣泛。 然而,最原始的神經系統顯示了彌散與高度組織化區域的共存,針對不同的需求相互配合,作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