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清華郭增才系統繪製清醒小鼠皮層-丘腦功能性投射圖譜

2020-12-01 騰訊網

來源:THU_McGovern

2020年7月2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郭增才課題組在神經科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發表題為《繪製背部皮層到丘腦的功能性連接圖譜》(Mappin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rom the dorsal cortex to the thalamus)的研究論文,開發了腦區間功能性連接的高通量構建方法,繪製了清醒小鼠背部皮層區域到丘腦的功能性連接圖譜,發現了各皮層腦區對丘腦不同區域的因果性影響,確立了皮層-丘腦-皮層通路在大腦信息處理中的重要作用。

新皮層是進化過程中最晚出現的大腦區域,其佔據大腦半球表面的絕大部分,是整個機體的最高控制中樞,負責感知覺、工作記憶、決策、運動執行和意識等功能。皮層各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區域的長程投射構成了複雜的網絡,傳統上認為該網絡負責大腦各種複雜信息的處理。然而皮層也與丘腦各核團形成了複雜的皮層-丘腦-皮層環路,皮層與丘腦如何協同處理信息並不清楚。丘腦核團包含初級丘腦核團和高級丘腦核團,初級丘腦核團主要把外部的感覺信息傳遞到大腦皮層,高級丘腦核團的功能並不清楚,其活動主要由哪些腦區推動也不清楚。為回答這些問題,研究人員通過搭建高通量的功能性連接研究方法,系統繪製了皮層各功能區的興奮性輸入對丘腦神經活動的影響。

圖1 光遺傳抑制結合多通道電生理記錄示意圖

(A) 雷射經過振鏡掃描系統穿過小鼠透明頭骨照射到皮層,同時用64通道電極記錄光失活皮層同側的丘腦神經元。

(B) 做了透明頭骨手術的轉基因小鼠背部皮層區域可以直接被雷射照射失活。十字,雷射失活位點。白色線,皮層分區邊界。

(C) 樣本的丘腦輪廓及電極路徑通過剛性形變和位移後比對到Allen腦研究所的標準腦模型中,重構出電極記錄位點在標準坐標框架 (Common Coordinate System, CCF) 中的坐標。

首先,研究者構建了一種新的系統用以繪製皮層到皮下腦區的功能性連接。該系統結合具有毫秒時間精度的光遺傳操控和亞毫秒時間精度的多通道胞外電生理記錄,皮層操控具有亞毫米空間精度,丘腦記錄具有單神經元精度。為實現高通量的抑制不同的皮層區域,小鼠頂部頭骨進行了透明化處理 (Guo et al, 2014, Neuron),振鏡掃描系統 (Galvo scanning system) 使雷射可以快速重複地照射頂部皮層的34個位點,實現對轉基因小鼠 (Ai79;Camk2a-tTA;Emx1-Cre) 亞毫米皮層區域的可逆性抑制。同時,64通道電極記錄幾十乃至上百個丘腦神經元的活動變化。通過將電極位置三維重構,研究者準確定位記錄的神經元所在位置 (圖1C) ,分析了抑制每個皮層區域對丘腦神經元的動態影響過程。

抑制皮層後丘腦的活動很快(10毫秒內)就開始下降,表明皮層對丘腦活動很強的推動作用,這是對運動皮層和運動丘腦相互作用結果的推廣 (Guo et al, 2017, Nature) 。丘腦活動最初的變化反應皮層對丘腦的直接影響,研究者將該變化作為皮層-丘腦功能連接強度的量化指標,並依此繪製出皮層各區域到丘腦各核團的功能性連接圖譜(部分結果見圖2)。依據功能性連接強度將丘腦核團劃分成與聯合/視覺、體感覺或運動相關核群,其分別集中分布在丘腦背部、外側和內側,但其中每個核團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皮層輸入模式。

圖2 部分丘腦核團的皮層功能連接圖譜

各個丘腦核團接收不同皮層範圍的興奮性輸入,依據其皮層輸入進行聚類分析將丘腦核團分為聯合/視覺(AMd, AMv, AV, LP, LD)、體感覺(VPL, Eth, VPM, PO)和運動(VPMpc, PF, PCN, VAL, CL, VM, MD, SMT)相關核群。

研究者依據皮層輸入模式對核團內的記錄位點進行了聚類分析,發現大部分核團中的聚類神經元接收的皮層輸入具有空間特異性:核團內腹側到外背側接收的輸入大體上是從皮層前部逐漸過渡到後部 (圖3) 。在單個神經元尺度上,研究也證實了丘腦中存在部分神經元能夠接收多個皮層位點的投射,說明丘腦中存在廣泛的信息整合。

圖3 聚類分析核團內皮層輸入的空間特異性

(A) VPM內的兩群神經元接收的主要皮層輸入有顯著差異。上左:VPM在丘腦中位置示意圖;上右:光抑制的兩個皮層位點示意圖,光點顏色與核團中兩類神經元對應。下:兩類神經元在VPM內的分布。藍點和黃點為兩群神經元的記錄位點。

(B) PO內的兩群神經元接收的主要皮層輸入有顯著差異。上左:PO在丘腦中位置示意圖;上右:光抑制的兩個皮層位點示意圖,光點顏色與核團中兩類神經元對應。下:兩群神經元在PO內的分布。藍點和黃點為兩群神經元的記錄位點。

綜上所述,該研究建立了光遺傳操控下對大量腦區電生理數據高通量採集、分析和展示的框架,為探究皮層-皮下腦區功能性投射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手段。該研究系統繪製了清醒小鼠皮層-丘腦功能性投射圖譜,展示了丘腦中複雜而普遍的皮層信息整合,為深入認識皮層與丘腦之間的相互作用夯實了基礎,也為皮層-丘腦環路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清華大學醫學院郭增才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清華大學醫學院2015級博士生火炎和2014級博士生陳瀚為並列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1048)和青年千人計劃基金的資助。郭增才課題組受到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馮國平/傅展燕/Joshua Levin合作團隊繪製丘腦網狀核綜合圖譜
    秘密就藏在丘腦網狀核(Thalamicreticular nucleus, TRN)中。該研究首次從單細胞分子特性、神經元電生理特徵、局部丘腦神經環路結構以及功能的角度為丘腦網狀核繪製出了一幅綜合圖譜。這幅新圖譜進一步地為我們揭開了丘腦網狀核的「神秘面紗」。
  • 馮國平/傅展燕/李寅青等揭開丘腦網狀核的神秘面紗
    秘密就藏在丘腦網狀核(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 TRN)中。丘腦是人類大腦中除嗅覺外所有感覺傳導最重要的換元站。各種感覺傳導通路要經過丘腦的接替換元後投射到大腦皮層,在丘腦與大腦皮層之間存在著一個像「閘門」一樣的核團——丘腦網狀核。丘腦網狀核位於丘腦背外側,具有「貝殼」形態,由大量的γ氨基丁酸能(GABA)抑制性神經元組成。
  • 突破:墨爾本大學田野等繪製迄今為止最精細的人腦亞皮層功能圖譜
    亞皮層腦圖譜的缺失對現代神經科學而言猶如航海家丟失了部分航海圖,可能讓自己陷入未知的險境;亦猶如盲人摸象,難以對人類的神經心理活動和腦疾病給出綜合而全面的解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第一個全息大腦「圖譜」的建立,或極大促進神經解剖和腦外科!
    因此,研究人員開發了第一個用於構建軸突通路的全息界面,將人類組織和結構MRI數據填充其中,並召集了世界上的神經解剖學專家,交互地定義皮層、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系統的軸突軌跡。這種先進的可視化硬體、軟體開發和神經解剖學數據的混合,使數十年積累的知識轉化為人類軸突通路圖譜,可用於教育、科學或臨床研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美科學家繪製迄今最全人腦圖譜
    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院的艾德.萊茵和同事們繪出了迄今最完整的數字版人腦結構圖譜。該院官網16日發布公告稱,美國《比較神經學期刊》近日推出的350頁專刊,集中介紹了這一迄今最清晰腦部微觀解剖學結構圖譜,該腦部圖譜可在艾倫研究院官網公開獲取,將成為大腦研究人員的最新指南和「導航圖」。
  • 醫學家成功繪製乳腺癌PI3K/AKT突變圖譜
    新華社上海4月12日電(記者仇逸)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乳腺外科主任兼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領銜,陳力及楊柳博士等組成研究團隊歷時5年探索研究,首次繪製出PI3K/AKT通路在我國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變圖譜,並對通路基因中「功能性突變」進行了系統化解讀與鑑定。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了全新人類腦圖譜,這是研究中心的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6年努力繪製出來的,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多模態連接模式該圖譜,比傳統布羅德曼圖譜精細4—5倍,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也是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神奇腦網絡揭秘——DTI腦幹、丘腦腦網絡圖譜
    丘腦是中樞中的司令部,其腦網絡連接異常複雜,丘腦DTI神經纖維束圖譜一書,利用DTI技術,詳細描述了丘腦各個核團的腦網絡連接。腦幹是大腦指揮四肢及全身臟器的交通要道,腦幹解剖結構複雜,但其中也有一些間隙,通過這些間隙,可以提高腫瘤、出血等疾病的手術機率。腦幹DTI神經纖維束圖譜一書,詳細描述了各個纖維束的走行及毗鄰結構,為腦幹神經纖維束的正常解剖打下了基礎。
  • 科學網—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 「HNS在教科書中有經典的描述,本工作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精巧的實驗設計,對這一經典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
  • 我國科學家揭示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研究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我們的情感行為。  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醫學家成功繪製我國乳腺癌人群PI3K/AKT通路突變圖譜
    新華社上海4月12日電(記者仇逸)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乳腺外科主任兼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領銜,陳力及楊柳博士等組成研究團隊歷時5年探索研究,首次繪製出PI3K/AKT通路在我國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變圖譜,並對通路基因中「功能性突變」進行了系統化解讀與鑑定
  • Neuron | 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作者發現長期光療可顯著激活丘腦連接核(Re)。作者通過逆向跨單突觸示蹤標記技術發現丘腦腹側外膝體/膝狀體間小葉(vLGN/IGL)和上丘(SC)這兩個經典的光信息傳導相關腦區均可直接投射至為了明確vLGN/IGL和SC能否介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作者在光療過程中分別特異性抑制投射至Re的vLGN/IGL神經元和投射至Re的SC神經元,並發現抑制投射至Re的vLGN/IGL的神經元可顯著降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而抑制SC神經元沒有顯著改變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這說明是vLGN/IGL,而非SC在介導光療的空間記憶提升作用。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中國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