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揭示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2021-01-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20年11月19日,Neuron雜誌在線發表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合作成果「Reconstruction of the Hypothalamo-Neurohypophysial System and Functional Dissection of Magnocellular Oxytocin Neurons in the Brain」。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研究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我們的情感行為。

  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分泌血管加壓素(AVP,又稱抗利尿激素)和催產素(OXT)的神經元主要位於下丘腦室旁核(PVN)與視上核(SON)。它們胞體大,軸突長且直接投射至神經垂體,構成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即大細胞性神經內分泌系統。

  從神經垂體釋放入血的AVP與OXT調控機體的水鹽平衡、分娩與泌乳等重要過程,近年來藥理學研究顯示,AVP和OXT作為神經肽類神經調質,在腦內能調控機體的社交、恐懼和情感等,但內源性OXT是通過釋放至外周后重新入腦,還是大細胞內分泌神經元(MNCs)直接在腦內釋放OXT發揮作用目前並不清楚。闡明內源性OXT的作用及機制依賴於對MNCs全腦投射的精細三維重構及其功能活動的精準靶向操控。

  科研人員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HNS,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研究發現除了經典的PVN與SON外,下丘腦內多個核團都存在向神經垂體投射的AVP和OXT神經元,且部分OXT陽性大細胞能發出軸突側枝投射至皮層、杏仁核、伏隔核、紋狀體等下丘腦外的區域,提示它們可能同時向外周和中樞內釋放OXT。

  為進一步探究OXT大細胞的功能,研究人員構建了OXT-Cre轉基因大鼠(在OXT陽性細胞中表達Cre重組酶),並在其神經垂體注射了Cre依賴、逆向轉運的化學遺傳學病毒,利用藥物誘導,特異性操控OXT大細胞。研究發現,激活OXT大細胞不僅能通過投射至神經垂體的主軸突釋放OXT,提高外周血液中OXT的含量,也能通過腦內的側枝釋放OXT,促進大鼠的社交行為;而抑制這些細胞則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提示OXT大細胞能在外周和中樞釋放OXT,協調機體穩態和中樞行為。

  該研究工作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精巧的實驗設計,使我們對下丘腦-垂體神經內分泌系統這一經典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論文連結: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0)30856-4

相關焦點

  • 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影響情感
    原標題: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影響情感(通訊員楊金 記者宋黎勝)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的聯合團隊,成功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並揭示催產素不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還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情感行為。
  • 科學網—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 「HNS在教科書中有經典的描述,本工作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精巧的實驗設計,對這一經典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 催產素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人們的情感行為。「HNS在教科書中有經典的描述,本工作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精巧的實驗設計,對這一經典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段樹民介紹說,通過高分辨全腦追蹤和精細解析,他們發現下丘腦內分泌神經元一些突起並不是直接投射到垂體,而是繞行投射到腦內一些情感調控的腦區。用光遺傳學方法特異刺激這些繞行的投射纖維,則對動物的社交行為產生調控作用。
  • 科研人員發現催產素內分泌神經元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人員發現催產素內分泌神經元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2020-11-25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長文解析:新思路恢復自閉症小鼠的催產素反應和社會行為
    為了儘量減少這種遺傳的複雜性,最近的一些治療策略集中在調節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神經肽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上。在人類中,催產素受體(OXTR)基因的遺傳變異與社會行為的個體差異有關。在小鼠中,編碼催產素或其受體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社會認知和社會獎勵信號的喪失。
  • Nature長文解析:新思路恢復自閉症小鼠的催產素反應和社會行為
    為了儘量減少這種遺傳的複雜性,最近的一些治療策略集中在調節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神經肽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上。在人類中,催產素受體(OXTR)基因的遺傳變異與社會行為的個體差異有關。在小鼠中,編碼催產素或其受體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社會認知和社會獎勵信號的喪失。
  • 科學網—研究揭示催產素影響母性行為
    本報訊 4月16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小鼠研究揭示了催產素如何通過調節大腦對顯著聽覺信號的反應影響母性行為。
  • 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內心的溫暖來源於它——催產素
    科學家帶你一探究竟。都說愛情是靠多巴胺、內啡肽,一種心跳的刺激感,讓人慾罷不能。這種上癮的感覺會讓你,即使這次受了傷,下次再遇到仍然勇往直前。就如同打遊戲,誰會遇到難打的BOSS就放下手柄呢?越戰越勇才是硬道理。當然這種心跳的刺激不會一直持續,人體也受不了這樣的高強度刺激的不斷衝擊,最終熱血歸於溫熱,平平淡淡才是真,畢竟驟雨不終日,飄風不終朝。
  • 遲遲不發動可以催產嗎?催產素可不是隨便掛的,這幾種情況才可以
    可能很多未孕媽媽對催產素還不是特別了解,催產素就是促進分娩的一種激素,人體中可以分娩,也可以選擇人工注射,不過大多數媽媽是不需要打催產針的,因為本身就能分泌催產素,它主要促進子宮收縮,幫助胎兒娩出,可是有的媽媽需要藉助外源性催產素來了加強宮縮,這裡就要分情況了。
  • 生孩子出現這2種情況,打催產素刻不容緩!
    哪些孕媽需要打催產素?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準媽媽是不需要打催產針的,因為準媽媽自身就能分泌催產素,它是一種主要由下丘腦產生並儲存在腦垂體內的神經遞質。分娩時,子宮頸和陰道受到壓迫和牽引,可反射引起準媽媽體內的催產素分泌,能促進和加強子宮收縮,有助於分娩。  不過,催產素的分泌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有些準媽媽需要使用外源性催產素來加強宮縮。赫英東醫生表示:通常以下情況需要使用催產素。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大腦如何分泌多巴胺, 羥色胺, 催產素?
    大腦中的丘腦是人類的情愛中心,貯藏著丘比特之箭,並含有多種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羥色胺, 催產素,腎上腺素等。多巴胺能左右人們的行為,還參與情愛的過程,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        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瑞典的阿爾維德·卡爾松的研究成果說明,多巴胺不僅有左右人們行為的作用,也參與了人的情愛過程並激發人對異性情感的產生。
  • 催產素在神經科學領域多影響引科學家關注—新聞—科學網
    催產素產生自大腦的下丘腦,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顯示,產生催產素的神經會向大腦傳遞信號,這表明它能調節行為。 在1979年的一項標誌性研究中,北卡羅來納大學的Cort Pedersen和Arthur Prange發現,為「處女」鼠注射催產素能觸發其母性行為。研究人員又發現,催產素能讓草原田鼠形成終生配偶制——這在哺乳動物中十分可貴。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 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戀愛確能影響人的判斷和行為 「戀愛腦」有積極作用
    &nbsp&nbsp&nbsp&nbsp戀愛確能影響人的判斷和行為&nbsp&nbsp&nbsp&nbsp「『戀愛腦』是近些年來的網絡流行語,用於形容那些一談戀愛就『上頭』的人。」近日,海南大學管理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傅安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科學家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來源:小柯生命>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腦科學日報:催產素作用的雙面性;你所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嗎?
    Eren說:「如先前的實驗所示,催產素參與了眼神交流或親密感等社交行為,但我們的工作表明,催產素並不能提高社交能力。它的作用取決於環境和個性」。這意味著,如果要使用催產素治療,則需要在研究中採取更為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想了解行為的複雜性,就需要在複雜的環境中研究行為。只有這樣,才更有可能將我們的研究結果推廣至解釋人類的行為」。
  • 科學揭示CD38基因對浪漫行為的影響
    根據《科學報告》8 月 20 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通過分析 111 對情侶發現,參與催產素分泌的 CD38 基因變異能夠預測日常生活中的戀愛關係。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將關注點放在了神經肽催產素上。催產素(oxytocin)是一種肽類激素,由垂體後葉分泌,由下丘腦室旁核和視上核合成。其生理作用: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在分娩過程中促進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促進母愛的作用。此外,它還能減少人體內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以降低血壓。
  • 是什麼控制著攻擊行為?—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中出現的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最新研究揭示催產素增加人們社交恐懼感—新聞—科學網
    據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7月24日報導,以「擁抱激素」、「愛情激素」聞名的後葉催產素,除了是一種似乎能夠催生愛情的化學物質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