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2021-01-11 腦科學君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

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中出現的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之前關於攻擊行為環路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鼠中,在攻擊者-入侵者的小鼠攻擊行為範式中,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根據自身狀態的調整,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其主要以下丘腦腹內側核為核心,其他腦區與其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連接,參與到攻擊行為的發生。但是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Vglut2和Vgat為代表的皮層下結構對於下丘腦腹內側核的投射對攻擊行為的影響,關於皮層上結構對於其的輸入及功能還知之甚少。

2020年4月21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後杏仁核中向下丘腦腹內側核投射的興奮性神經元門控攻擊行為》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該研究通過病毒示蹤結合腦片電生理記錄,及早基因染色,光纖記錄及化學遺傳學操縱等技術方法,探索了後杏仁核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興奮性投射在雄性小鼠攻擊行為過程中的雙向調控作用。

之前的研究集中在皮層下結構到下丘腦腹內側核投射對於小鼠攻擊行為的調節作用,而該研究則以Vglut1為皮層結構的分子標記物,揭示了皮層結構對於下丘腦的門控調節功能,為深入研究皮層對皮層下結構和行為的調控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許曉鴻研究組以Vglut1分子作為皮層上結構的分子標記物,找到一群位於後杏仁核的Vglut1陽性神經元特異性投射到下丘腦腹內側核,在小鼠面對入侵者時,其神經活動水平越高,小鼠則越容易發動攻擊行為。當使用藥理遺傳學方法調節該腦區的神經活動時,激活該腦區可以在低攻擊性小鼠中增加小鼠的攻擊性,而抑制該腦區則可以降低高攻擊性小鼠的攻擊行為。

與皮層下結構的輸入對於小鼠攻擊行為的調節方式不同,激活該投射並不會誘發小鼠非生理性的攻擊行為,如攻擊雌性入侵者等等。後續對於這群神經元的上下遊環路水平的解析提示,特異性投射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後杏仁核的Vglut1陽性神經元接收了來自於處理小鼠情緒信息的邊緣系統的大量投射,並且除了下丘腦腹內側核,該腦區也投射到很多調節小鼠攻擊行為的其他腦區,共同調節小鼠攻擊行為的發生。

該研究發現了投射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後杏仁核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在攻擊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皮層上結構到下丘腦的直接投射在攻擊行為門控過程中的重要功能。

該研究在許曉鴻研究員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查茜完成,研究實習員王蕾做了重要貢獻,博士研究生焦卓磊也積極參與,並得到了腦智卓越中心徐春研究員及研究助理楊榮榮的大力支持。本項目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上海市的資助。

圖註:

投射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後杏仁核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在攻擊行為門控功能的模型。後杏仁核的Vglut1神經元對下丘腦腹內側核形成興奮性投射,在攻擊行為範式中,其神經活動的強度與小鼠是否發動攻擊行為密切相關。

相關焦點

  • Neuron:中科院許曉鴻組發現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了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下丘腦內特定核團驅動攻擊行為和求偶行為的發生,但是對於這些核團在生理條件下是如何整合來自嗅覺系統的性別信息,並進一步指導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並不清楚。利用鈣信號記錄系統,許曉鴻研究組發現腹側乳頭體前核表達多巴胺轉運體的神經細胞(PMvDAT)在小鼠嗅聞成年雄鼠尿液時強烈響應,而對於去勢雄鼠、雌鼠、幼鼠以及大鼠的尿液則反應很小。
  • 王振山團隊在雄性小鼠行為和嗅覺神經發育方面取得新進展
    MOE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表觀遺傳因子對於多變環境下的MOE內嗅覺神經細胞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但其機制仍不清楚。該研究揭示了miR200/TET3/REST 信號傳導軸在嗅覺介導的雄性小鼠行為和嗅上皮嗅覺神經元發育過程中的調控作用。
  • 科學家揭示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比如公孔雀看到雌孔雀,會張開自己美麗的羽毛,展現自己的「魅力」,而對公孔雀可能就會有攻擊行為。那麼,動物感知性別進而採取相應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是怎樣的呢?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揭開了謎底。,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
    正常胚胎大腦皮層發育對於維持皮層功能十分關鍵,全面深入了解胚胎大腦皮層發育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表觀遺傳調控是皮層發育過程中的關鍵調控因素。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
  • 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該項研究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此項研究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為差異中起關鍵作用。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以往研究發現,當嗅覺感知的器官——犁鼻器被破壞後,雄性小鼠喪失攻擊行為,且對雄性和雌性同類都表現出求偶動作。這表明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
  • Cell重磅-VR技術助力揭示'快樂源泉'多巴胺的神經機制
    多巴胺作為中樞神經系統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調控物質,對運動控制、學習記憶、動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多巴胺的信號傳遞對於探究多巴胺如何調控不同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其中一個廣為接受的理論是,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時相性活動類似於強化學習模型中使用的時差獎勵預測誤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s, PREs)。
  •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2016-07-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報導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參與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防禦行為,比如逃跑、僵直、危險探測等,對動物的生存非常重要。當遭遇危險時,動物會根據所處的情境做出適當的防禦反應從而提高自己存活的機會。
  • 後杏仁核對雄性小鼠的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調節機制
    根據上述發現,作者將MPN和VMHvl區做為靶點,研究PA中的Esr1+神經元(PAEsr1+)在調控雄鼠性行為和攻擊樣行為中的作用。為了進一步研究在PA腦區中Esr1是否特異性地標記了社會行為的腦區亞群,作者在進行交配和攻擊的小鼠中對c-Fos和Esr1進行了雙染,發現兩種行為中大約74% 和67% of c-Fos+ 細胞與Esr1共標。
  • Cell:學習要趁早!研究揭示「老了學不動了」的神經環路機制
    SPN的核小體直接投射到中腦黑質緻密部的多巴胺神經元、外側僵核,參與調控獎賞、決策動機、價值相關的學習等行為。2020年10月27日,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 Ann M.該研究揭示了「老了學不動了,不想動了」的神經環路機制:老年小鼠紋狀體特定的亞區核小體的興奮性輸入減少
  •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揭示靈活行動選擇的神經機制
    研究發現次級運動皮層的行動選擇信息和感覺歷史信息受到任務需求的動態調控,在靈活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包括各式各樣的刺激、物體和事件。能夠根據刺激和行為意義的相似程度進行分類歸納,以便概括地指導行為,是人類和動物生存所必需的一種基本而重要的認知能力。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分化期間特定BAF和PRC2亞基的不同機製作用。在小鼠中,BAF45a對維持造血幹細胞和神經祖細胞的自我更新至關重要,並被BAF45b / c取代為神經祖細胞分化,而BAF45c對心臟和肌肉發育至關重要。 BAF45d,也稱為Dpf2,是唯一普遍表達的BAF45亞基,並且到目前為止,已經涉及從髓樣細胞中剝奪白細胞介素後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反應。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常伴隨有社會親和行為的缺失或異常。因此,探究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和治療這類精神疾病。然而,受限於動物的可操作性、可觀察性與神經系統複雜性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以及行為範式用於研究社會性的神經本源。
  • Sci Adv| 神經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因子Filia
    在前期工作中,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課題組在胚胎幹細胞中鑑定了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關鍵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了其不同的作用途徑但兩類幹細胞是否在基因組穩定性維持上存在一些共同調控機制?功能研究發現,Filia調控海馬NSPCs的基因組穩定。海馬區Filia缺失後,產生嚴重的DNA雙鏈斷裂及異常的神經發生。行為學實驗進一步表明,海馬相關的神經功能受損,小鼠表現出學習和空間記憶能力下降、焦慮。
  • Cell Discovery:揭示迷走神經調控急性肺部感染免疫的新機理
    4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蘇梟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迷走神經-脾臟協同調控急性肺部感染損傷的分子機制》(Signals of vagal circuits
  • 調控小鼠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新環路機制
    在杏仁核內,對內側杏仁核(medial amygdala,MeA)的背外側部(MeApd)的功能性研究表明,MeApd的GABA能神經元會促進攻擊性行為但與性行為無關。在BNST內,對其主要部分(BNSTpr)進行光遺傳學記錄發現,其在雄性性行為中有著高度活性。殺死或抑制這些細胞會減弱雄性對雌性的偏好,影響雄性的性行為。
  • Cell Stem Cell :發現DNA酶促氧化修飾調控小鼠成體神經元的產生和...
    哺乳動物基因組DNA中5-甲基胞嘧啶(5mC)的動態平衡調節胚胎和成年哺乳動物的神經發生。這種表觀遺傳修飾不僅控制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和存活,還會影響新生神經元的軸突生長。近期研究發現5mC在體內可以被TET家族蛋白氧化成5-羥甲基化胞嘧啶(5hmC)等形式,而這些氧化修飾在早期胚胎和哺乳動物腦內有較高水平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