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學習要趁早!研究揭示「老了學不動了」的神經環路機制

2020-11-01 學術橋

來源:神經周刊



我愛科研,科研使我快樂!活到老,學到老,科研做到老!實驗做不好的,就不要和我做朋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常常失去學習新事物或做實驗的動力,所以三十多歲的我實驗做不好,多了一個科學的理由——老了


紋狀體是基底神經節的關鍵輸入、輸出結構,同時也是運動和動機行為調節輸出環路的起源。該腦區神經元主要為投射的多棘神經元(SPN),幾乎負責所有的輸出。根據解剖學位置和化學物質的不同,進一步區分為核小體(striosomes,佔紋狀體體積的10-15%)基質(matrix)兩部分。


目前研究表明SPN的核小體和基質之間突觸連接較少。SPN的核小體直接投射到中腦黑質緻密部的多巴胺神經元、外側僵核,參與調控獎賞、決策動機、價值相關的學習等行為。


2020年10月27日,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 Ann M. Graybiel 團隊在 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iosomes Mediate Value-Based Learning Vulnerable in Age and a Huntington’s Disease Model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揭示了「老了學不動了,不想動了」的神經環路機制:老年小鼠紋狀體特定的亞區核小體的興奮性輸入減少,降低動機學習行為。



Ann M. Graybie在之前研究發現核小體在一種稱為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的決策行為中發揮關鍵作用。趨避衝突同一目標對於個體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這一目標可以滿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時又會構成某些威脅,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


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模擬出趨避衝突行為:給小鼠兩種不同的聲音刺激,其中一種伴隨著獎勵,舔舐的次數越多,給與的糖水越多;另一種則伴隨著輕微的負向刺激,舔舐的次數越多,燈光越亮。經過一段時間後小鼠逐漸學會了,在聽到第一種聲音刺激時,小鼠學會了多舔舐,它們會得到更多的糖水;在聽到第二種聲音刺激時,光線不會那麼亮。


激活或抑制核小體神經元活性後小鼠動機學習行為的變化


研究人員通過分別向核小體品系小鼠(Mash1(Asc1)-CreER)和基質品系小鼠(Dlx1-CreER)的紋狀體區域注射鈣離子指示劑,發現在上述學習過程中核小體神經元的鈣離子活動明顯高於基質的鈣離子活動。


化學遺傳學抑制核小體神經元的鈣離子後,小鼠進行動機決策行為減少,而在激活該區域神經元後促進小鼠的動機決策行為。但是操縱基質神經元並不影響小鼠的動機行為,這些結果表明核小體神經元在趨避衝突行為中發揮關鍵作用。


然而很意外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在老年小鼠(年齡在13到21個月,大約相當於人類60歲以上)中,小鼠學習這種成本收益評估的行為下降了。同時,與年輕小鼠相比,它們的核小體神經元活性下降,而基質神經元活性並未發生變化。此外,在亨廷頓氏病(HD)的小鼠模型中發現了類似的學習動機減弱。


先前研究表明皮層表達小清蛋白的抑制性神經元(PV能神經元)調控核小體神經元的放電活動。免疫螢光實驗發現在老年小鼠和HD模型小鼠中PV能神經元投射到核小體的輸入減少,而投射到基質的輸入增加。更進一步,主要是興奮性輸入減少。這些結果表明PV能神經元投射到核小體的興奮性/抑制性輸入失衡時引起老年小鼠和HD模型小鼠不願學習的關鍵原因。



總的來說,皮層PV能神經元投射到紋狀體的亞區核小體的興奮性輸入環路在動機學習行為中發揮關鍵作用,隨著年齡的增加或疾病狀態下這種輸入減弱,會降低對風險和收益的評估能力,變喪了。



事實上除了正常衰老降低評估風險和收益的能力以外,一些很喪的人,比如抑鬱症患者、焦慮症患者等,也會出現沒有激情去學習、去工作的情況。算了,不說了,摸摸自己的核小體,還比較活躍,證明我還沒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9.060

相關焦點

  • 馬蘭研究團隊揭示古柯鹼獎賞相關記憶存儲的痕跡神經環路機制
    記憶是腦認知功能的基礎,近年來,人們對記憶機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在細胞水平上,我們的記憶究竟存儲在哪裡、記憶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等問題,仍然是腦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通過選擇性標記和操控在記憶形成(學習)過程中激活的「痕跡神經元」,發現古柯鹼獎賞及相關環境記憶存儲於海馬vCA1和伏隔核中央核腦區的痕跡神經元中,而這兩個腦區痕跡神經元間突觸聯繫的選擇性加強介導了古柯鹼獎賞記憶的提取(回憶),提出特定記憶以痕跡神經元-痕跡神經元相連接形成的特異神經環路形式儲存的假說。
  • Cell重磅-VR技術助力揭示'快樂源泉'多巴胺的神經機制
    多巴胺作為中樞神經系統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調控物質,對運動控制、學習記憶、動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多巴胺的信號傳遞對於探究多巴胺如何調控不同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其中一個廣為接受的理論是,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時相性活動類似於強化學習模型中使用的時差獎勵預測誤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s, PREs)。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曹鵬課題組揭示本能行為抉擇的神經環路基礎
    在面臨生存威脅時,動物可表現出「逃跑(Escape)」和「靜止不動(Freeze)」的「避害型」本能行為。大腦如何對不同的「避害型」本能行為進行抉擇?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啟動和調控「趨利-避害」本能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長期懸而未決。結合光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等新的研究手段,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曹鵬課題組在這個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因此,探究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和治療這類精神疾病。然而,受限於動物的可操作性、可觀察性與神經系統複雜性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以及行為範式用於研究社會性的神經本源。那麼,是否可以以果蠅為模式生物來探究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近年來,朱巖課題組圍繞果蠅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和分子機制開展系列研究。
  • Cell Stem Cell: 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我們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 (神經環路) ,是我們感知世界,思考和行為的基礎。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 ,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
  • 研究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溫泉研究組以線蟲為研究對象,探究生物體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序列的神經環路機制。
  • Molecular Psychiatry | 深圳先進院揭示生理及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然而,目前針對壓力應激引起的焦慮樣行為的大腦神經環路的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一條新的由BNST投射到NAcPV的抑制性神經環路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屠潔研究員團隊、徐富強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然而,受微重力、宇宙射線等多種環境因素影響,長期空間飛行任務往往造成航天員多方面的生理壓力,包括骨損傷、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失調、神經知覺改變、視覺損傷以及免疫系統紊亂。受限於載人航天研究樣本量少、成本高,以及地基模擬微重力免疫學研究的動物模型缺乏,現階段對於微重力造成的先天性免疫功能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其中蘊含的深層次的分子調控機理尚不明晰,基礎理論網絡體系仍然缺乏,發展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進程緩慢,不利於未來執行長期載人航天任務的順利開展。
  • 重磅綜述:厭惡性情緒學習環路中的神經調節「思維導圖解析」
    來源: brainnews情緒相關的學習記憶在功能上受到神經調節的調控。傳統研究中,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環路介導情緒學習記憶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通過神經遞質對該行為進行神經調節在其中起到了更加廣泛的作用。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9月22日,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
  • 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科學家揭示食物決定睡眠鞏固記憶的機制
    在正常情況下,果蠅的睡眠-覺醒周期是穩定的,但是在長期飢餓的狀態下,寧願不睡覺也要去尋找食物。事實上,人也是如此。在飢餓的時候,睡眠中大腦什麼都不想幹,連本職工作(鞏固記憶)都做不好,就想著吃的;相反,在正常狀態下睡眠繼續堅守崗位,鞏固記憶。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究竟發生了什麼?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5月19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完成。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
  • 撫摸會緩解焦慮,浙大王曉東團隊揭示背後的生物學機制
    很多研究表明,正性觸覺刺激可以促進認知發育、舒緩壓抑情緒,而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觸覺信息加工整合障礙。然而,觸覺經歷調節認知和情緒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揭示了觸覺豐富促進記憶、緩解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
  • 諾獎大牛利根川進:「相逢卻似曾相識」的神經環路機制
    90年代開始,利根川進就帶領他的實驗室利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研究大腦的學習記憶,先後鑑定出了一系列對學習記憶至關重要的分子。隨後,利根川進在MIT創立麻省理工學院Picower學習記憶中心(Picower Center of Learning and Memory)。
  • 科學家解析出本能防禦樣行為的神經環路
    ,在「本能防禦與逃避樣行為」的神經環路解析的又一進展。為了探究大腦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模塊化的區域或具體的神經通路,能夠快速檢測天敵的危險信號並根據環境線索選擇恰當的防禦反應策略,周政、劉雪梅等綜合利用光遺傳學、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膜片鉗、行為學、神經環路示蹤、光纖鈣信號記錄、藥物遺傳學等研究技術進行了研究。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2020年9月22日,《Cell Stem 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