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大牛利根川進:「相逢卻似曾相識」的神經環路機制

2021-01-20 SpeciesX

通訊作者介紹

Susumu Tonegawa,PhD | RIKEN-MIT

利根川進(Susumu Tonegawa


  利根川進(Susumu Tonegawa)是麻省理工學院Picower學習記憶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教授。他出生於日本名古屋,1963年,在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完成本科學習(化學系),在大學期間,教生物化學的山田廣美教授向他推薦了一篇論文,論文裡面提到的操縱子理論令年輕的利根川進對分子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後他就進入京都大學病毒研究所做了兩個月的研究,但是當時日本的環境還不夠好。利根川進經過考慮後,還是決定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並先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和南部拉霍亞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獲得博士學位(1968年)並完成博士後工作,其間主要研究噬菌體的遺傳轉錄。完成博士後的利根川進在那年遇到了人生的契機,當時的他因為籤證問題必須離開美國,走投無路時,Salvador E. Luria(1969年醫學生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一)從歐洲寫信給他,說瑞士巴塞爾新建一個免疫學研究中心正在招人,情急之下的利根川進接受了這一位置(1971年)。在巴塞爾的8年時間裡,利根川進做出了偉大的發現,因「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而獲1987年諾比爾醫學或生理學獎。90年代初,功成名就的利根川進被麻省理工學院癌症中心請回來,在美國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實驗室。90年代,轉基因技術正是熱火朝天的時期,基因敲除技術也剛剛誕生,因為利根川進是分子生物學的背景,對分子遺傳學技術非常熟練,曾經是免疫學領域的利根川進覺得應該探索一個更重要更有挑戰性的領域,於是就選擇大腦這個最神秘的器官。90年代開始,利根川進就帶領他的實驗室利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研究大腦的學習記憶,先後鑑定出了一系列對學習記憶至關重要的分子。隨後,利根川進在MIT創立麻省理工學院Picower學習記憶中心(Picower Center of Learning and Memory)。


今日話題

   2017年12月,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發表麻省理工學院Susumu Tonegawa教授利用神經顯微成像系統(Inscopix)發現大腦藍斑(Locus coeruleus, LC)的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投射到海馬CA3區域神經元的活動對於CA3形成長期空間記憶是必須的(Locus coeruleus input to hippocampal CA3 drives single-triallearning of a novel context, PNAs, 2017)。

文章摘要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經歷過的一個場景,會突然在你不經意間閃現出來,你會感到,腦海中當時經歷的場景,甚至之前在這個場景下發生的一幕幕細節,你都了如指掌,這種對環境「似曾相識」的記憶在神經生物學上我們稱之為情景或者場景記憶。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以大腦海馬為中心的神經網絡對於場景記憶的獲取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是哪條神經環路負責場景記憶的學習:即當你面對一個新場景時,大腦如何將複雜的場景信息編碼到神經元或者是突觸之中,形成對新場景的記憶。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發現,藍斑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輸入到海馬的CA1區域,對於新環境的學習過程是必要的,如果該環路活動的降低可能會導致對新場景的記憶無法形成。


人腦對於新環境場景的學習和記憶


 不管人還是動物,經歷新環境形成場景記憶的能力對於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對於新場景大腦必須快速地學習,並且將記憶保留在其中。大量研究證明,海馬中的錐體神經元接收的突觸聯繫對於場景,特別是新場景記憶的快速形成是必要的。也有科學家認為是海馬內部錐體神經元的相互興奮,誘導了長時程突觸增強可塑性(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從而編碼了新的場景記憶。行為學實驗也支持海馬的突觸可塑性對於新環境的信息輸入,可能只需要經歷一次,就能形成長期且穩定的場景記憶。


人腦中海馬的位置及小鼠腦內海馬不同亞區微環路投射


 更具體地說,海馬CA3 NMDA受體基因敲除的小鼠表現為空間學習的障礙。而這種空間學習的障礙只發現在新環境中,對於已經熟悉的舊環境,這些基因小鼠的表現和正常小鼠沒有區別。其他研究表明,海馬CA3主要接收其他核團的輸入,來促進微環路突觸可塑性的改變。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是哪些輸入可以接到對新環境的學習呢?一個重要的核團,藍斑被認為對於海馬可塑性的調節,以及對於新環境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最近研究表明,光刺激藍斑可以增強熟悉環境中的日常記憶。更加有趣的是,當動物經歷新場景時,藍斑的神經元會從低頻的緊張性放電模式(tonic firing)到高頻相位性放電模式(phasic burst firing),並且這種相位性放電匯隨著小鼠對環境新穎性的下降而降低。海馬同時也接收來自腹側被蓋核VTA的多巴胺等調質系統投射,但是相對於藍斑的投射,VTA對海馬的投射較為稀少。並且,多巴胺參與新穎信號的編碼也主要被認為是來自藍斑。因此,作者猜測藍斑對海馬的神經調節系統對於新環境的學習可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藍斑的神經調質系統調節海馬突觸可塑性


文章摘圖


 作者通過在NET-Cre小鼠(去甲腎上腺素轉運蛋白NET)的藍斑注射綠色螢光標記的順向病毒,從解剖結構上證明藍斑(LC)能和同側海馬不同區域形成投射,並且CA3和CA2區域的投射較CA1和DG區域更多。之後作者在野生型小鼠的CA3注射CTB追蹤其上遊發現,大量的藍斑LC多巴胺能神經元投射到CA3。並且,作者在海馬CA3區域給予多巴胺D1受體拮抗劑或者是去甲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發現,拮抗海馬CA3區域的D1受體可以導致場景記憶無法形成。


  

  之後作者發現藍斑LC向海馬的投射活動在海馬記憶痕跡形成過程中很關鍵,抑制LC活動會擾亂記憶痕跡在CA3和CA1中的形成。



 最後他們通過在體螢光顯微鈣成像技術(Inscopix)記錄神經元鈣信號在不同環境下的變化情況。作者發現通過藥理學手段抑制藍斑LC活動,會干擾CA3中穩定空間記憶的形成,所以藍斑LC的活動對於CA3形成長期空間記憶的過程中很關鍵。


      長按二維碼獎勵作者浙大大大大大大大雞腿


參考文獻

Locuscoeruleus input to hippocampal CA3 drives single-trial learning of a novelcontext,PNAs, 2017

 

         

    近年來,在體螢光顯微鈣成像研究越來越廣泛,美國INSCOPIX公司擁有著完全成熟的nVISTA技術團隊與Mosaic分析軟體,且lens的長度已能達到深部腦區,能夠幫助您更深入地解碼大腦,完全滿足您對於在體鈣螢光成像的腦神經測量。美國INSCOPIX公司作為miniscope技術的發明者和引領者,將竭誠助力您偉大的實驗計劃。



  格羅貝爾生物科技公司依託強大的學術資源和第一手的國際科研信息,致力於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服務於中國科研用戶。目前公司經營的產品涉及:神經元超微成像,電生理,眼動追蹤,動物行為學設備等,產品出自世界各地著名的生物儀器製造商,其中,由我們代理的國外知名廠家包括:美國Inscopix, 美國TDT,美國NeuroNexus Technologies, 加拿大VPixx Technologies, 美國Stoelting - ANY-Maze, 以色列Optical Imaging等。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微信號Global_Biotech

了解更多產品信息及合作事宜請聯繫:

info@glo-bio.com.cn

www.glo-bio.com.cn

400-839-0899




相關焦點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諾獎這枚蛋,是環境產的卵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選總統,中國人最著急,每年諾獎頒發,還是中國人最著急。可想而知,國人慾求而不得的急迫心情是何等慾火難耐。但像諾獎這事兒,著急也是干著急,是什麼雞就下什麼蛋,如果連雞窩都沒有,也就別奢望諾獎這枚蛋會從豬圈裡滾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 研究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溫泉研究組以線蟲為研究對象,探究生物體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序列的神經環路機制。
  • Molecular Psychiatry | 深圳先進院揭示生理及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然而,目前針對壓力應激引起的焦慮樣行為的大腦神經環路的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一條新的由BNST投射到NAcPV的抑制性神經環路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調控焦慮樣行為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屠潔研究員團隊、徐富強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
  • 溫泉組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簡稱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生物體的運動行為既井然有序又豐富多樣。一般認為,這是由一系列保守的基礎運動模塊靈活組合而成。為了探索和適應環境,神經系統是如何產生複雜多變的運動序列仍然是未解之謎。
  • 馬蘭研究團隊揭示古柯鹼獎賞相關記憶存儲的痕跡神經環路機制
    記憶是腦認知功能的基礎,近年來,人們對記憶機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在細胞水平上,我們的記憶究竟存儲在哪裡、記憶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等問題,仍然是腦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通過選擇性標記和操控在記憶形成(學習)過程中激活的「痕跡神經元」,發現古柯鹼獎賞及相關環境記憶存儲於海馬vCA1和伏隔核中央核腦區的痕跡神經元中,而這兩個腦區痕跡神經元間突觸聯繫的選擇性加強介導了古柯鹼獎賞記憶的提取(回憶),提出特定記憶以痕跡神經元-痕跡神經元相連接形成的特異神經環路形式儲存的假說。
  • 2018年引文桂冠獎出爐,17名科學家入選「諾獎風向標」
    由於科睿唯安旗下的Web of Science平臺目前擁有著最權威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除了能給出期刊影響因子外,每年也能通過大數據分析來預測各個科學領域中,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人員,將「引文桂冠獎」授予這些科研明星。這些人也很有可能是將來的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也被稱為「諾獎風向標」(但引文桂冠獎沒錢)。到現在為止,已有46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 諾獎熱門王中林是什麼樣的科學大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去掉耀眼的光環和頭銜,做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王中林早已是世界級的科學大牛。
  • 諾獎得主揭秘大腦「GPS」定位機制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師徒三人——英國神經生物學家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挪威生物學家梅-布莉特·莫索爾(May-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發現了構建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梳理出大腦內置的「GPS」機制,從而發現了關於「路痴」的科學原理。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2020年9月22日,《Cell Stem 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
  • 2018年諾貝爾獎首開,為何諾獎能成為學界最高獎項?答案讓人感慨
    一、諾獎:歷史驚人的相似,說明了什麼?2018年生理學和醫學獎已於10月1號揭曉,日本學者本庶佑(Tasuku Honjo)和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共同獲得本年度大獎,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貢獻。此次頒獎,讓一些同行研究者既興奮又疑惑。
  • 科學家解析出本能防禦樣行為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發現從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SC)到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的GABA能神經元到中央杏仁核(Central nucleus of amygdala, CeA)的一條神經環路,介導基於視覺的天敵威脅誘發的本能防禦反應。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博士生周政、劉雪梅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立平與徐富強為共同通訊作者。
  • 研究揭示「老了學不動了」的神經環路機制
    來源:神經周刊紋狀體是基底神經節的關鍵輸入、輸出結構,同時也是運動和動機行為調節輸出環路的起源。該腦區神經元主要為投射的多棘神經元(SPN),幾乎負責所有的輸出。該研究揭示了「老了學不動了,不想動了」的神經環路機制:老年小鼠紋狀體特定的亞區核小體的興奮性輸入減少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雖然已有研究表明下丘腦內特定核團驅動攻擊行為和求偶行為的發生,但是對於這些核團在生理條件下是如何整合來自嗅覺系統的性別信息,並進一步指導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尚不清楚。利用鈣信號記錄系統,許曉鴻研究組發現腹側乳頭體前核表達多巴胺轉運體的神經細胞(PMvDAT)在小鼠嗅聞成年雄鼠尿液時強烈響應,而對於去勢雄鼠、雌鼠、幼鼠以及大鼠的尿液反應很小。
  • 三十年前Nature的拒稿信,還是諾獎成果
    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比如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Ratcliffe (將「低氧狀態下的基因反應機制」投稿給Nature雜誌,卻遭到無情的拒稿,而2019年他與哈佛醫學院William G.Kaelin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Gregg L.Semenza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10月3日下午五點三十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的名字出現在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的首頁——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因其發現細胞自噬機制最終被他一人獨自收入囊中。 近幾年來,細胞自噬一直被視作得諾獎的熱門而屢屢出現在各類諾獎預測名單中。
  • Cell Stem Cell: 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圖註:女媧補天,寓意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我們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 (神經環路) ,是我們感知世界,思考和行為的基礎。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 ,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
  • 曹鵬課題組揭示本能行為抉擇的神經環路基礎
    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啟動和調控「趨利-避害」本能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長期懸而未決。結合光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等新的研究手段,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曹鵬課題組在這個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15年,曹鵬課題組在小鼠的感覺中樞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中首次發現啟動「避害型」本能行為的關鍵神經元類型(Shang et al., Science 2015)。
  • 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Ratcliffe (將「低氧狀態下的基因反應機制」投稿給原來大佬們也曾被Diss原來我們竟然跟科研大牛一樣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曾在歷史上拒絕過一大批諾獎成果那些年被拒稿的諾獎研究
  • 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