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屬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

2020-11-29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著名學術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2017年影響因子11.4)在線發表了題為Dissociable Frontostriatal Connectivity: Mechanism and Predictor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apsulotom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額葉-紋狀體相關環路的功能連接變化,以及臨床症狀改善的關係,並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強迫症(主要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是一種大多發病於青少年時期的慢性精神疾病,患病率達1%。其中重度強迫症患者對常用的治療手段,如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都很難有積極響應,難以維繫日常生活與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0世紀中期,隨著現代立體定位技術的進步,精神外科手術作為一種終極救贖(last resort)治療手段開始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度、難治性的精神疾病,如重度厭食症、強迫症等,但是手術治療效應以及個體療效差異的神經環路機制都不太清楚。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分析了自2013年以來在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手術的36例重度強迫症患者術前和術後的靜息態腦功能影像數據,利用假設驅動的方法來研究額葉-紋狀體相關神經環路的功能連接模式(圖A顯示了手術幹預的靶點和種子區的位置)。手術結果發現其中56%的患者對治療有效(即Y-BOCS評分下降大於或等於35%),同時發現異常增高的腹側紋狀體與背側前扣帶回的功能連接在術後顯著地降低了,並且功能連接降低的強度與患者臨床症狀改善的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

為了進一步探索是否可能利用術前功能磁共振來提前預測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研究人員先確定術前額葉-紋狀體環路中哪些功能連接能夠區分手術有效者和無效者,與臨床症狀評估建立線性回歸模型,最後將此模型應用到一組獨立的手術患者上,發現術前背側尾狀核和背側前扣帶回功能連接能夠預測臨床效果(圖B)。此工作不僅揭示了精神外科手術治療重度強迫症是通過復原異常增強的腹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達到治療的效果,而且建立了術前預測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的計算模型,深入理解立體定向手術如何調節大腦功能網絡。

該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主任團隊、瑞金醫院心理科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影像平臺王徵課題組合作完成。

論文連結: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18)31444-6/pdf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課題組招聘...
    研究方向1、腦深部電刺激方法、治療機制與臨床研究;2、神經心理學(記憶、強迫與衝動行為等)機制研究;3、帕金森病、抑鬱症等神經環路病的神經調控研究。背景要求醫學、生物學中心簡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成立於2002年,在世界功能神經外科領域享有盛譽,是目前亞洲治療項目最齊全、手術病例最多的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之一,擁有全球最先進的PERFEXION伽瑪刀等高精技術設備、一流的專家團隊。
  • 學術動態| 解決DBS手術韁核和Gpi靶點顯影難題 瑞金醫院磁共振成像...
    神外前沿訊,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嚴福華教授團隊和功能神經外科李殿友團隊在磁共振成像領域專業雜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物理師李彥和韋恩州立大學博士Sagar Buch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嚴福華教授為通訊作者。
  • 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在內鏡下成功摘除松果體區腦瘤
    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0日電 (陳靜  尹學兵)記者20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腫瘤組在卞留貫教授
  • 強迫症有救了?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強迫症能不能通過手術治療呢?諾貝爾的「黑歷史」告訴你
    文/老K當今社會,人們對於強迫症的看法大都保持一種自嘲的態度,比如一旦自己哪裡控制不住做些重複的事情就形容自己有強迫症。其實,「強迫症」真的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腦部疾病,由它引發的腦葉白質切除術更是備受爭議。
  • 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吳哲褒課題組揭示垂體瘤藥物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原創 吳哲褒醫療組 瑞金神外醫哲褒揚今日(2020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吳哲褒教授課題組、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胡榮貴教授課題組合作揭示垂體腺瘤耐藥的全新機制—— KBTBD6/7介導多巴胺2型受體(DRD2)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調控垂體腺瘤對其治療的敏感性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該研究主要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陳躍軍研究員指導,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完成。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治療強迫症,不妨從神經生物學中找靈感
    眾所周知,強迫及相關障礙(OCRD)的治療很有難度: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起效往往很慢,且療效常常難以令人滿意。Pierre Janet指出,所謂的「受迫下的激越」(forced agitations)是OCD的核心特徵:「強迫思維、衝動之類的詞彙並不能很好地描述這一狀況。」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ocial attraction in Drosophila is regulated by the mushroom body and serotonergic system的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 世界帕金森日,瑞金醫院成立我國首家帕金森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
    我國首家帕金森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暨中國帕金森診療培訓基地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建成啟動。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群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約為1.7%。目前,我國帕金森病患者已達250萬人,佔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總人數的一半。且每年新增患者10萬人,預計至2030年患者人數將達500萬左右。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不過,由於難治性強迫症的存在,臨床上有較大需求,國內一些專科醫院也開始將rTMS和DBS應用於強迫症治療,或者作為研究課題予以嘗試。一些患者、家屬在求醫過程中有所接觸,但不知如何選擇。 關於這兩種治療技術的歷史、原理、治療方法和特點,我已經在雙相障礙系列文章裡面講過。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9月22日,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
  • Cell Stem Cell: 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然而包括人在內的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對於這些神經元丟失導致神經連接破壞和神經功能受損的疾病,臨床上缺乏有效治療措施。 通過腦內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替代腦內丟失的神經細胞的功能(幹細胞治療),是潛在的治療措施之一 。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的關鍵是對受損神經環路的修復和功能重建。
  • 【招募】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志願者招募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採用「人源神經幹細胞」治療早髮型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項目已正式啟動,現向全國招募志願者!帕金森病是常見的中老年人變性疾病,其中50歲以前發病被稱為早髮型帕金森病,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發展,嚴重影響患者質量,而目前臨床的治療方法只能相對緩解症狀,無法治癒。
  • 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讓家屬看到治癒的希望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世博園院區)功能神經科專家團隊,通過CT、MRI、DTI圖像融合技術、微電極細胞定位技術、射頻電極調控與DBS調控定位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可令患者更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消除肇事、闖禍的根源,讓社會和家庭回歸安靜和祥和。
  • eLife:中科院神經所孫衍剛組揭示阿片類物質鎮痛的新機制
    本文來源:中科院神經所官微2020年6月10日,《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外源性與內源性阿片物質作用於不同神經元群體介導炎症性疼痛的鎮痛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神經導航技術、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幫助術者在術前制定更合適的手術計劃,術中更加精準地定位腫瘤。多模態神經導航是將神經導航技術與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相結合,然後應用於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