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2020-12-04 醫脈通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

2020-06-09 來源: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

作者:張楚,張少軍,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膠質瘤是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是最常見的顱內原發腫瘤之一,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手術切除範圍對於膠質瘤病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影響,由於膠質瘤侵襲性生長的特點,其與正常腦組織分界不清,常導致手術不能完全切除。傳統神經外科手術主要依靠腫瘤組織的異常形態、腫瘤與正常腦組織顏色和質地的差別,來定位腫瘤和劃定腫瘤切除邊界。

 

對於腦功能區膠質瘤,傳統手術不能很好地判定腫瘤與周圍結構的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導致病人術後出現較多併發症和神經功能缺失。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神經導航技術、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幫助術者在術前制定更合適的手術計劃,術中更加精準地定位腫瘤。多模態神經導航是將神經導航技術與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相結合,然後應用於手術治療。

 

1.多模態神經導航

 

多模態神經導航的概念是將各種單一模態的影像信息進行綜合,將各種影像學特性在同一圖像上呈現出來,從而得到關於腫瘤病灶全面、精準的信息,然後通過計算機技術將融合後的影像學資料與神經系統解剖結構之間建立動態聯繫,並通過紅外線遙感技術獲取術中病人頭部和手術進程的位置信息,對比影像學信息,計算並顯示手術的實時進程、病變精準位置,以及與周圍組織結構的空間關係。

 

2.多模態神經導航常用的影像融合方案

 

2.1CTA與MRI結合

 

CTA可通過3D方式呈現顱內血管,包括因腫瘤侵犯壓迫導致走行異常的血管。常規MRI在中樞神經系統應用較廣泛,可準確評估腫瘤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態、邊界與瘤周水腫等,MRIT1W主要用於顯示腦皮質結構、血管和腫瘤病灶等組織解剖結構;T2W對囊性病灶或病灶周圍水腫帶的顯示更具優勢;MRI增強掃描可反映膠質瘤血液循環供給狀況,腫瘤生長特性,能清晰顯示病變侵襲範圍、形態,有利於臨床醫師觀察腫瘤的生長特性,從而對膠質瘤進行分級。

 

韋可等利用CTA與MRI相結合,聯合神經導航,對位於鞍旁跨中後顱窩腫瘤進行手術治療,術中很好顯示顱底骨性結構以及頸內動脈巖骨段、大腦中動脈、大腦後動脈及其分支與腫瘤的位置關係,大大提高精準性,有效避免術中重要血管損傷,明顯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2.2MRIT1W與BOLD-fMRI結合

 

血氧水平依賴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是近年新出現的功能磁共振技術,fMRI是以血氧水平依賴效應為核心的檢測方法,從而定位腦功能區的一種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神經元活動時,活動區域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和去氧血紅蛋白比例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會引起活動區域T2改變,從而在T2加權像上反映出腦組織局部活動功能;其反映神經元活動時血流、血容量和血紅蛋白氧合作用三者之間的變化。

 

LABUDDA等研究結果表明:BOLD-fMRI能夠無創性顯示腦功能區,其準確性已被腦功能區定位金標準的皮質電刺激證實。位於腦皮質功能區的膠質瘤,因為腫瘤本身的壓迫以及瘤周水腫產生的影響,會造成腦組織移位,而BOLD-fMRI技術可將腫瘤與腦皮質功能區域的相對位置標記出來,配合神經導航精準定位腫瘤和皮質功能區域。

 

2.3MRIT1W與DTI結合

 

DTI技術可根據腦白質纖維中水分子彌散運動的各向異性成像,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結構,且DTI是目前能夠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結構的惟一方法,能夠顯示腫瘤與周圍纖維束的空間相對結構,判定白質纖維束的走行與受累情況。胡先超等利用DTI與MRIT1W的影像融合聯合神經導航,指導錐體束旁膠質瘤切除,使錐體束在術中可視,有效減少因腫瘤過度切除而造成錐體束損傷,大大降低病人術後神經功能缺損的發生,較傳統導航手術明顯降低病殘率。位於腦白質深部的膠質瘤,單純依賴以MRIT1W等解剖像為基礎的神經導航並不能準確判斷術中切除範圍與白質纖維束的位置關係,將DTI與MRIT1W信息融合後,術中可清晰顯示腫瘤與纖維束的毗鄰關係,配合神經導航在最大程度切除腫瘤的同時,做到對纖維束最小損傷。

 

2.4MRIT1W、BOLD-fMRI與DTI結合

 

位於中央區的膠質瘤,BOLD-fMRI能準確定位皮質功能區,但不能提供皮質下纖維束的位置和完整性等信息,術中保護皮質下纖維束對避免神經損傷非常重要,三者相結合能夠將腫瘤、皮質功能區、神經纖維束同時呈現於同一圖像,以此圖像為基礎進行導航手術,有助於最大限度切除腫瘤,減少神經功能損傷。於聖平等應用術前MRIT1W、BOLD-fMRI與DTI影像融合,聯合神經導航與術中MRI技術,對腦深部或功能區膠質瘤病人進行手術治療,術中實時顯示腫瘤所涉及的功能區和神經纖維束,在保護重要功能區及纖維束的同時,最大程度切除腫瘤,有效保護病人神經功能,改善病人預後。

 

3.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的局限性與解決方法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的局限性主要來自於術中腦組織移位導致的導航失準,以及多模態影像學資料融合時產生的誤差。

 

3.1術中腦組織移位導致的導航失準

 

神經導航技術所利用的影像學信息均為術前採集,受術中骨瓣去除、腦組織受重力影響、腦脊液釋放、病灶切除、腦組織水腫及牽拉等多種因素影響,會導致腦組織相對移位,從而降低神經導航的精準性,產生一定誤差。目前國內外對解決術中腦組織漂移有多種方法。於聖平等利用術中高場強MRI來糾正膠質瘤手術中腦組織的移位,並實時監測術中情況,在手術過程中定位腫瘤邊界及功能區。

 

黃進等利用術中螢光素鈉染標記膠質瘤邊界,在糾正腦漂移的同時,實現腫瘤切除。嶽向勇等利用術中超聲可反覆掃查、實時定位的優點,對腫瘤進行實時定位,並判斷腫瘤範圍及其周邊血管走向,同時糾正腦組織移位。術中彩超、術中CT、術中MRI等實時影像的發展與應用,可有效糾正腦組織漂移。術中螢光的應用可進一步精準標記膠質瘤邊界,確定切除範圍的同時糾正腦組織移位。另外,術中減少脫水劑的使用以及避免腦脊液過多的流失,也是糾正腦漂移的有效方法。

 

3.2影像融合產生的誤差

 

①因掃描基線不統一導致的誤差。吳勁松等研究表明:所有融合影像資料必須採用統一的掃描基線,否則融合後的圖像與實際會有較大差距。②因影像變形導致的誤差。對於DTI影像資料,文獻研究發現在靠近顱底骨性結構處(如顳底、腦幹橋腦水平以下、小腦等),靠近額竇氣房的腦組織(如額極等),靠近顱蓋和頭皮脂肪處腦組織中,因受骨質高磁化敏感度和氣體-組織界面對磁場均勻性的影響,DTI影像易發生扭曲變形。而越靠近腦組織中央深部,DTI影像扭曲變形程度越輕。大多數重要的腦白質纖維束(如基底-內囊、胼胝體等)均位於腦實質深部,因此,影像圖片的變形並不影響這些重要腦白質纖維束的定位。

 

在定位中央皮質下白質纖維束(如語言中樞纖維)時,DTI影像扭曲變形會影響定位準確性,BOLDfMRI、術中喚醒、術中皮質電刺激等技術的出現恰好彌補DTI對語言中樞等相關纖維束定位的缺陷。SARUBBO等研究表明:BOLD-fMRI定位語言功能區與經皮質電刺激定位的語言功能區具有較高一致性;因此,運用BOLD-fMRI可定位語言功能區及明確其與腫瘤的相對位置。採用術中喚醒、術中直接皮質-皮質下電刺激等技術,定位相關功能區域,是安全可靠的腦功能區定位技術。

 

4.展望

 

如今,膠質瘤手術的首要目標是最大程度地切除腫瘤同時使創傷減至最小,從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隨著神經導航系統發展,多模態影像與神經導航結合,可更加準確判斷腫瘤邊界,提高腫瘤全切程度,並且可更好保護神經功能,大大降低手術風險,減少手術併發症。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多種技術共同協作、相互補充是神經外科的發展趨勢。

 

來源:張楚,張少軍.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2020(02):94-9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多模態影像融合是通過強化各種成像方法的優勢,並將其融合建立出多模態影像,來了解病變組織與器官的各方面情況,得到更準確判斷,從而制定更合理化治療方案。而以多模態影像融合為基礎的神經導航,可增強組織定位效果,優化個體化治療,大大縮減手術時間。本綜述將著重探討多模態神經導航在經鼻顱底腫瘤手術和膠質瘤切除術的應用,並總結國內外神經外科手術多模態神經導航的應用進展。
  • ...小兒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DIPG|策略|手術|兒童|腦幹|...
    與成人相比,兒童高級神經膠質瘤(高級別膠質瘤)的治療仍構成重大挑戰。在非腦幹高級別膠質瘤中,手術的目標往往是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腫瘤,但這通常在瀰漫性橋腦神經膠質瘤(DIPG)中不起作用。因此,在大多數高級別膠質瘤病例中,治療方案還需更為個體化。對視神經膠質瘤患者的手術幹預包括活檢,STR或腫瘤全切。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運用多模態的研究方法發現,癲癇的發生和傳播是由於致癇皮質的癲癇網絡異常而不是單純的致癇灶的病變所引起,同時抑制或破壞致癇皮質的癲癇網絡將為手術治療癲癇提供更加可靠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影像質量和成像方法得到極大提高,但單_模態的成像方法所提供的信息較片面,因此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而多模態神經影像學是將不同模態的成像方法組合,避免了組織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較低的缺點,最大限度的發掘各種模態提供的影像學信息,得到正常或病變組織更豐富的信息
  • 巴特朗斐教授談術中超聲造影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
    德國INI教授巴特朗斐表示,德國INI膠質瘤手術中已經採用高精準手術定位系統,精準定位的神經導航、術中核磁共振、HD高清神經內鏡、3D內鏡、脊柱導航機器人等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時告知術者目前的操作部位,使術者做出更精確的判斷或預判。
  • 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實驗表明利用現有的抗癲癇藥破壞這些電信號可極大地降低人類腫瘤在小鼠體內的生長,這就為一種潛在地治療神經膠質瘤的新方法提供了首個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研究者表示,高分級神經膠質瘤最致命的方面之一是癌細胞擴散性地侵入正常的腦組織,從而讓腫瘤和健康的腦組織整合在一起。」她補充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神經膠質瘤如此難治。「這是一種非常隱蔽的腫瘤類型。
  • 多模態分子影像的研究進展
    多模態分子影像中的分子探針能同時進行多種方式的顯像,克服了單一顯像方式的不足,實現了優勢互補,拓寬了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範圍。多模態分子顯像分為直接顯像和間接顯像,均需構建相應的分子探針。直接顯像指標記探針直接與目標靶特異性結合達到顯像的目的,直接顯像的多模態探針需要針對一個目標靶向蛋白連接不同的顯像功能基團,此方法需要對每一個靶構建相應的探針,且受到偶聯位點數目的限制。
  • 島葉膠質瘤切除手術究竟難在哪?手術技巧及前沿進展解讀
    JNeurosurg. 2000)島葉膠質瘤的臨床分型島葉膠質瘤多見於低級別膠質瘤,少數為高級別膠質瘤。 手術輔助技術在切除島葉膠質瘤手術過程中我們可適當使用輔助技術和技巧,包括喚醒麻醉、神經導航、術中超聲、誘發電位以及皮質電刺激等。
  • 輕易奪人生命的膠質瘤,常常好發這些部位!
    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有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遭遇膠質瘤,手術全切是一線治療方案美國NCCN、歐洲EANO、中國等國際治療規範指南均指出,腦膠質瘤應以手術切除為主,結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法。
  •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由此,這名接受了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已達24個月。目前,經該中心團隊應用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且無進展生存期達到或超過24個月的膠質瘤母細胞患者已達3名,這些患者的長期療效還在進一步觀察中,值得期待。中心主任戴宜武博士稱在所有類型的膠質瘤中,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極易復發,平均在手術、放化療後半年左右復發,現有的資料統計平均生存期18個月。
  • 18歲重慶女孩膠質瘤惡化堅持高考,這腦中的惡魔究竟是什麼?
    對於低級別膠質瘤,現有的醫療技術不斷在進步,顯微外科手術、清醒開顱手術日益精進,術中磁共振(iMRI)、術中神經導航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等儀器設備的應用,使得手術效果越來越好,全切程度越來越高,這對於患者5年生存率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 膠質瘤是惡性的顱內腫瘤,為什麼還要手術切除?
    膠質瘤是來源於神經系統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細胞的腫瘤的統稱,是顱內(大腦內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佔顱內腫瘤的40%-50%。 臨床上按照腫瘤部位可分為幕上膠質瘤(大腦半球膠質瘤)、幕下膠質瘤(小腦膠質瘤)、腦幹膠質瘤、脊髓膠質瘤等類型。
  • 功能區膠質瘤手術成功率高嗎?
    腦幹包括延髓、腦橋和中腦,與基底動脈關係緊密,素來被稱之為「生命禁區」延髓除了是進入大腦和從大腦傳出的神經束的主要交叉點之外,還包括幾對神經,分別用於控制胸和腹部器官,肩膀和頭部的運動,吞咽,流涎,味覺,以及聽力和平衡。腦幹的頂部是下腦幹和中腦之間的「橋」。
  • 偏癱、失語的丘腦膠質瘤患者何去何從?德國手術全切後均得到改善
    在當地醫院發現顱內佔位後,患者與INC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的德國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取得聯繫進行會診,最後確認了手術治療方案,隨後前往德國漢諾瓦INI國際神經學研究所。 診斷:丘腦內的IV級左側中線神經膠質瘤,輕度右側偏癱,暫時性運動性失語發作 入院情況:神志清楚,焦慮。主觀視力模糊,無復視,正常視野。頭部右側輕度感覺減退。沒有面部癱瘓,聽力正常。正常步態和協調。輕微的前旋和沉重感,手部肌肉輕度無力(運動等級4+/5)。
  • 侵害視神經的膠質瘤手術全切可能嗎?視力還能恢復嗎?
    像這種低級別膠質瘤一般只要得到全切,患者一般可獲得良好預後,長期生存不是問題。但治療難點在於腫瘤與視神經十分鄰近,手術難於全切,稍有損傷患者即有永久失去視力的危險。如何安全手術全切,極大程度保留患者視神經功能,是世界神經外科領域的一大挑戰。
  • 專家訪談 | 邱曉光教授:對低級別膠質瘤治療的一些認識
    近日,在《腦膠質瘤診療規範(2018版)》解讀巡講之濟寧站會議上,神經時訊有幸採訪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放療科主任邱曉光教授,邱教授向大家講解了關於天壇醫院膠質瘤治療中心對低級別膠質瘤治療的一些認識。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
  • APT在膠質瘤假性進展與復發鑑別中的應用
    高級別膠質瘤約佔所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5%,其中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目前,高級別膠質瘤標準治療方案為最大範圍安全地手術切除病灶,再輔以放療或同步放化療。在隨訪追蹤時,部分膠質瘤病人在T1WI增強影像上可出現腫瘤樣強化改變,類似腫瘤復發或進展,但這些改變在治療結束後會逐漸消失或保持穩定,因此被稱為「假性進展」。
  • 膠質瘤復發有什麼症狀?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會帶來一定的表現特徵,膠質瘤這種常見的顱內腫瘤也不例外,早期膠質瘤可以通過手術、放化療等方式進行控制,但是它非常容易轉移和復發,所以常常令患者朋友們感到後怕,那麼,膠質瘤復發有什麼症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