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2020-11-30 生物谷

北京2011年11月22日電 /美通社亞州/ -- 北京軍區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腦膠質瘤診療中心的醫療小組工作人員今日收到了曾在該中心進行治療的一名來自於加拿大的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最新 MRI,結果顯示復發的腫瘤仍然無任何進展跡象,同時,這名患者在郵件中寫道:我感覺非常好,仍會經常想起中國的烤鴨和在中國治療期間經歷的難以忘懷的焰火表演。由此,這名接受了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已達24個月。目前,經該中心團隊應用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且無進展生存期達到或超過24個月的膠質瘤母細胞患者已達3名,這些患者的長期療效還在進一步觀察中,值得期待。

中心主任戴宜武博士稱在所有類型的膠質瘤中,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極易復發,平均在手術、放化療後半年左右復發,現有的資料統計平均生存期18個月。中心所應用的獨有的靶向膠質瘤幹細胞的 DC 疫苗顯示了非常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另外,在其他類型的膠質瘤,同樣也觀察到了其延緩復發,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治療效果。該項治療操作簡單,沒有類似於放化療的嚴重副反應。戴宜武博士特別指出,這項技術有機結合了腫瘤免疫治療技術中最為成熟的 DC –CIK 技術以及中心獨特的膠質瘤幹細胞技術,有望為膠質瘤的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靶向膠質瘤發生、復髮根源,延緩復發

中心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沈麗教授表示,腦膠質瘤幹細胞是腦膠質瘤中一群數量很少、具有引起腫瘤發生、維持腫瘤生長、保持腫瘤異質性的能力,化療和放療逃逸的細胞,處於休眠狀態。在適當條件下,腫瘤幹細胞可分化成為新的腫瘤細胞,因而被視為是腫瘤發生、復發、轉移的根源。已往傳統治療忽略了這部分細胞,即使其他大部分腫瘤細胞都被消滅,腫瘤仍然會面臨著復發的可能並且對治療更具抵抗性。因此,殺滅腫瘤幹細胞將是決定腫瘤長期療效的重要環節,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所有的放療及化療方法均無法殺滅腫瘤幹細胞。

中心所採用的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應用免疫治療的方法,可以靶向特異性殺滅膠質瘤幹細胞,從根源上防止膠質瘤的復發,從而達到延緩膠質瘤復發,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沈教授還著重指出,中心建有國內首家膠質瘤幹細胞庫,用以分離、培養、儲存患者自身的膠質瘤幹細胞,既解決了膠質瘤抗原稀缺的問題,同時也為那些喪失手術機會的患者提供了一個進行膠質瘤 DC 疫苗治療的機會。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更值得期待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DCs)疫苗治療腫瘤近年來發展迅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中心首席腫瘤免疫學專家,來自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李嶠教授進一步指出,2010年 Dendreon 公司樹突狀細胞疫苗 Provenge 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花落 DC 之父斯坦曼教授都是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近期,也有多項應用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的研究結果發表、公布。2011年3月《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刊登了一項應用樹突狀細胞疫苗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研究結果。研究表明,接受免疫治療後的效果十分理想,中位總生存期31.4月明顯高於常規放化療患者的18.6月,並且有3例初發 GBM 患者隨訪時間大於6年。較之於上述研究只是單純負載膠質瘤細胞,中心的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同時負載了膠質瘤細胞、膠質瘤幹細胞,從治療原理上講,其從源頭上阻止膠質瘤復發這一膠質瘤治療的瓶頸,提高膠質瘤治療的總體療效的作用更值得期待。

附屬八一腦科醫院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簡介

本中心位於北京軍區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院內,是由神經科學基礎、臨床各領域的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聯合發起,由北京軍區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和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及北京大學幹細胞中心的專家參與共同組建的國際化轉化醫學基地塈腦膠質瘤診療中心,致力於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特別是腦膠質瘤這一世界難題的創新診療技術的應用研究。

中心技術力量雄厚,診療工作由國內和軍內著名專家教授主持,擁有一支博、碩士組成的專業技術隊伍,並聘請多名神經科學領域的院士為中心的特聘指導顧問。

中心同時也擁有一流的科研力量,依託於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及北京大學幹細胞中心的技術實力,中心始終走在腦膠質瘤研究的前沿領域,為腦膠質瘤這一難治性疾病創新診療技術的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基於中心精心打造的超一流全數位化手術系統(全亞洲首臺 GE 術中3.0T MR 以及術中神經導航、蔡司 Pentero 高級手術顯微鏡等高精尖設備)和多年在生物治療方面的實踐,中心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綜合治療為理念、以個性化治療為指導原則、以手術治療為龍頭、以靶向腦膠質瘤幹細胞的免疫治療技術和可為腦膠質瘤個性化細胞治療提供治療靶點的分子檢測技術為核心技術的腦膠質瘤特色診療體系。

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聯繫方式:

網址:www.sjjzl.org 郵箱:zx4006400591@163.com

電話:4006400591

消息來源 附屬八一腦科醫院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

相關焦點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近年來,神經腫瘤分子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已發現一系列有助於腦膠質瘤臨床診斷和預後判斷的分子標誌物。這些新的生物學分子標誌物的發現為膠質瘤患者的治療和預後提供重要參考指標,並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的新靶點。其中IDH1基因的突變為近年發現的重要的此類分子標誌物之一,且與腦膠質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本文就膠質瘤IDH1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簡要概述。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提出治療膠質瘤的新策略
    在低級別膠質瘤患者和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IDH1突變的比例可達到70%左右,但目前缺乏針對IDH1突變型膠質瘤的選擇性治療方法。IDH1突變導致酶促反應的顯著改變,催化α-酮戊二酸(2-KG)大量轉化為2-羥基戊二酸(2-HG),並引起細胞代謝系統的顯著改變。IDH1突變引起顯著的代謝組改變,提示腫瘤細胞依賴特異的代謝途徑完成細胞生物學過程。
  • Cell:基因WNT5A調節膠質瘤幹細胞分化為內皮細胞樣細胞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Baoli Hu博士說,「儘管接受外科手術移除、放療和化療等強化治療,膠質母細胞瘤較差的預後與腫瘤幾乎普遍存在的復發相關聯。我們的研究表明基於靶向允許膠質母細胞瘤在大腦中侵襲性地重新生長的機制,人們有潛力開發出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 缺氧環境下分泌因子促進膠質瘤幹細胞自我更新
    [Epub ahead of print]】膠質瘤幹細胞(GSCs)的自我更新是膠質瘤對放療或化療產生耐受和復發的重要因素。缺氧是高級別膠質瘤微環境的標誌性特點,已證明與GSCs的自我更新有關。但目前缺氧調控GSCs自我更新的機制仍未明確。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缺氧下基因突變可致腦膠質瘤
    異檸檬酸脫氫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 IDH1)是三羧酸循環關鍵酶之一,其編碼基因突變在膠質瘤中發生頻率很高,具有膠質瘤特異性。IDH1基因突變可激活細胞缺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信號通路,可能是腦膠質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
  • 抗體-細胞因子:IL-12、TNF融合治療膠質瘤
    2020年10月7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發表了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人員的論文,抗體與細胞因子融合表現出治療膠質瘤的潛力
  •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
    膠質瘤是顱內十分常見的腦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0%-50%左右。不僅非常常見,而且腦膠質瘤跟一顆「毒瘤」一樣,它的每一個特點都散發出恐懼的味道,每一個標籤都讓人望而生畏:1、死亡率高中國膠質瘤患者每年約新增4-8萬人,同時年死亡人數也高達3萬人。
  • 為什麼很多膠質瘤無法治癒?別灰心,10年生存期逐步提高
    其實,並不,病人的積極治療、家屬的密切配合尤為重要。治療過程可能是漫長的,病患家庭需要有一些思想準備,其次病人及家屬本身對膠質瘤這個病應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對於膠質瘤治療手段、病人的生存期及預後應有個全面的認識。膠質瘤分級表神經膠質瘤是一種起源於大腦或脊柱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
  • 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極具挑戰性,因為完全手術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大多數膠質母細胞瘤在目前的化療和放療方案後往往會復發,其主要原因為膠質瘤細胞耐受化療是治療失敗的關鍵。 膠質瘤幹細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膠質瘤耐化療、拒放療以及復發的根源。
  • 腦膠質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過繼性免疫治療是以體外激活、擴增腫瘤特異性的免疫細胞(主要為T細胞)後再回輸入病人體內為手段的治療方法,包括CAR-T療法;主動免疫治療是指使用膠質瘤相關抗原(glioma associated antigens,GAAs)或者膠質瘤特異性抗原(glioma specific antigens,GSAs)等製作的腫瘤疫苗等方法刺激機體的免疫細胞,提高抗腫瘤的免疫反應,如IDH基因突變相關的疫苗;而被動免疫治療則是以抗
  •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2021-01-08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Mol Cancer Res:靶向致命腦瘤的癌症幹細胞群體有望解決治療抵抗和...
    2016年7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通過研究找到了治療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及神經膠質瘤幹細胞的潛在靶點
  • 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一覽!
    【3】PNAS:發現可高效殺傷腦膠質瘤幹細胞的藥物doi:10.1073/pnas.1816626116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化合物可以高效選擇性殺傷腦膠質瘤幹細胞,而正是這群細胞使得腦膠質瘤如此致命。
  • 巴特朗斐教授談術中超聲造影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
    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神經上皮腫瘤,佔顱內腫瘤的50%。膠質瘤的分級與預後密切相關。腫瘤的生長、侵襲和轉移依賴於血管生成,腫瘤血管生成的程度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和預後密切相關。CT能準確判斷病變位置,清晰顯示膠質瘤鈣化,但準確性不佳。術前MRI對膠質瘤的診斷較CT更為準確。MRI圖像可以檢測出CT無法顯示的小腫瘤。MRI對膠質瘤的評估比CT更準確,但在外科應用有限。
  • 丘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一般來說,膠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根據病情輔以放化療,丘腦膠質瘤也不例外。一線治療手段仍是先手術切除腫瘤,手術過程中切記注重對術中神經功能的保護,這將保障更好的術後生活質量,同時也將提高放化療的療效。歐洲、美國、日本等的膠質瘤治療規範中也指出,手術可很快解除佔位效應,明確病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放化療的效果。
  • Cell | 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同促進膠質瘤發生
    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  分子水平上,G34R/V HGGs具有統一的特徵:總是攜帶ATRX和TP53的突變、缺乏少突膠質細胞標記物OLIG2的免疫反應性、DNA甲基化分析與其他膠質瘤有明顯差異【2】。
  • Cell|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促膠質瘤發生
    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分子水平上,G34R/V HGGs具有統一的特徵:總是攜帶ATRX和TP53的突變、缺乏少突膠質細胞標記物OLIG2的免疫反應性、DNA甲基化分析與其他膠質瘤有明顯差異【2】。
  • 快訊:幹細胞移植兩大機制治療缺血性腦梗塞前景廣闊
    研究表明,幹細胞移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後,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體內神經幹細胞的不足,而且可以改善損傷周圍的免疫微環境,為神經元的重塑奠定基礎。網絡和神經功能的恢復基礎。
  • 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PDGF和PDGFR高表達可以促進膠質瘤細胞過度增殖,並抑制細胞凋亡。膠質瘤病理分級與不同FGFR亞型表達有關,隨著膠質瘤細胞惡性程度增加,FGFR-1水平降低,而FGFR-2水平增高。DHANDAPANI等的研究表明:bFGF可以誘導C6膠質瘤細胞分泌TGF-β1,刺激細胞過度增殖。此外,bFGF還可以促進VEGF的表達,調節內皮細胞活性,促進膠質瘤血管形成。
  • miR-135a選擇性殺傷惡性膠質瘤
    惡性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這種腫瘤源自神經上皮的腫瘤統稱為膠質瘤(膠質細胞瘤),佔顱腦腫瘤的40-50%,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根據病理又可分為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多形膠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母細胞瘤等。目前對於惡性膠質瘤的治療,即使採取綜合治療方案,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低於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