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提出治療膠質瘤的新策略

2020-12-06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酶美

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雖發病率低,但致死率極高。膠質瘤患者中異檸檬酸脫氫酶I(IDH1)突變機率很高。在低級別膠質瘤患者和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IDH1突變的比例可達到70%左右,但目前缺乏針對IDH1突變型膠質瘤的選擇性治療方法。IDH1突變導致酶促反應的顯著改變,催化α-酮戊二酸(2-KG)大量轉化為2-羥基戊二酸(2-HG),並引起細胞代謝系統的顯著改變。IDH1突變引起顯著的代謝組改變,提示腫瘤細胞依賴特異的代謝途徑完成細胞生物學過程。針對IDH1突變中變化的代謝途徑進行藥物幹預,將可能提示全新的膠質瘤治療方案。

近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許國旺研究員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楊春章研究員領導的合作團隊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Triptolide suppresses IDH1-mutated malignancy via Nrf2-driven glutathione metabolism的工作。該研究團隊發現IDH1突變的癌細胞中,由抗氧化應激轉錄因子(Nrf2)調控的穀胱甘肽合成代謝通路十分活躍。通過體外和體內研究發現,對穀胱甘肽合成代謝途徑進行藥物幹預,可使IDH1突變的癌細胞凋亡,並提出了治療IDH1突變型膠質瘤的新策略。

研究發現,IDH1突變後,會催化2-KG大量轉化為腫瘤代謝物2-HG,同時消耗還原型NADPH。NADPH在生物體內有消除活性氧簇(ROS)的作用,IDH1突變削弱了其消除ROS的能力。為了維持ROS的穩態,IDH1突變後其他抗氧化途徑會更加活躍。體外研究發現,在IDH1突變的膠質瘤幹細胞(TS603)中,與ROS清除相關的基因表達整體上調,其中調控穀胱甘肽合成的基因SLC7A11上調最為顯著(圖1)。此外,抑制SLC7A11基因的表達,會影響穀胱甘肽的合成,從而引起IDH1突變型膠質瘤細胞的凋亡。

圖1. IDH1野生型和突變型的膠質瘤幹細胞中,與ROS相關基因的表達情況。

穀胱甘肽合成代謝受轉錄因子Nrf2的調控,是重要的抗氧化代謝途徑。抑制Nrf2的轉錄活性,可減少穀胱甘肽的合成。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是從雷公藤中提取的一種二萜環氧化合物,是高效的Nrf2抑制劑。在體內和體外模型中發現,雷公藤甲素幹預的IDH1突變膠質瘤細胞中,Nrf2的轉錄活性被抑制,與穀胱甘肽合成代謝相關的基因(GCLC、GCLM和SLC7A11)表達顯著下調,穀胱甘肽合成途徑被破壞(圖2),細胞內的氧化損傷增加,從而導致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的生長(圖3)。

圖2. 在IDH1突變型膠質瘤細胞中,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抑制穀胱甘肽的合成

圖3.在小鼠模型中,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抑制IDH1突變型膠質瘤的生長。

IDH1突變是人類惡性腫瘤常見的基因異常,膠質瘤以外,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膽管癌和軟骨肉瘤中也十分常見。該研究闡述了抑制Nrf2調控的穀胱甘肽代謝通路對腫瘤治療的重要性,同時為治療IDH1突變的惡性腫瘤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相關焦點

  • 憶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四位師長—新聞—科學網
    誨人不倦 甘為人梯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16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於1949年3月,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
  • 譚作鈞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調研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譚作鈞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調研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助力「兩先區」高質量發展 時政要聞 │ 2020-05-07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親手研製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
    16年前,楊學明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工作。 彼時,他剛獲得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職位不久,做出這個決定也意味著要放棄很多。 比如,多年打拼正蒸蒸日上的科研事業;再如,辛苦研製的諸多科學儀器設備無法搬遷隨行;此外,還有很多研究項目也都必須從頭開始。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新策略提升鋅基電池效率和壽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磁控濺射技術在3D多孔碳氈電極上濺射金屬錫層的策略,在水系鋅基電池中實現了對鋅沉積形貌的誘導,有效降低了鋅的電化學沉積過電位
  • 丘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一般來說,膠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根據病情輔以放化療,丘腦膠質瘤也不例外。一線治療手段仍是先手術切除腫瘤,手術過程中切記注重對術中神經功能的保護,這將保障更好的術後生活質量,同時也將提高放化療的療效。歐洲、美國、日本等的膠質瘤治療規範中也指出,手術可很快解除佔位效應,明確病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放化療的效果。
  • 走向臨床的代謝組學—訪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
    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特別採訪了國內代謝組學領域的代表學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深入了解他和他眼中的代謝組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  1991年,許國旺在大連化物所取得分析化學博士學位並留所任職,從事分析化學相關研究。1995年,他獲得馬普(Max-Planck-Institut)研究基金前往德國Tuebingen大學醫學院工作。「當時,我想要從事與人體健康有關的研究,就決定去醫學院。」在德國,許國旺的研究方向是尿液中代謝產物跟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1997年,他回到大連化物所繼續擔任題目組長,並把這個課題繼續了下去。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目前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聯合放射治療及替莫唑胺為主的化學藥物治療,但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2008年,Parsons DW等在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外顯子組測序研究中首次發現了異檸檬酸脫氫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突變。這一發現對膠質瘤治療意義深遠。
  • 生物谷專訪—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林炳承研究員
    回答: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流控晶片團隊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從事微流控晶片及其應用研究。已發表論文350餘篇,出版一批中,英文著作,年刊和專輯,持有一批微流控晶片領域專利; 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後70餘名。
  • 研究人員通過代謝重編程研究提出代謝幹預治療肝衰竭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高分辨分離分析及代謝組學研究組研究員許國旺團隊與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餘祖江團隊及美國NIH教授莊正平團隊合作在肝衰竭轉化醫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共同揭示了肝衰竭的代謝重編程機制,提出代謝幹預治療肝衰竭的新策略
  • 大連化物所提出調控異戊二烯矽氫化反應選擇性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調控異戊二烯矽氫化選擇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一種「配體調控」策略,可以得到兩種區域選擇性。異戊二烯是常見的工業化學品,其矽氫化反應可以快速製備高價值的有機矽化合物。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高薪誠聘海內外優秀博士後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1985年國務院首批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現有化學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出站博士後留所工作,具有事業編制身份,依法繳納五險二金(職業年金、住房公積金)、享受公務員醫療待遇。具有博士學位,符合申領條件者,研究所給予20萬元購房補貼;對於具有國內外知名大學授予的理工科博士學位或博士後出站人員,經大連市人才認定,給予30萬元安家費。
  •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2021-01-08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提出調控異戊二烯矽氫化反應選擇性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調控異戊二烯矽氫化選擇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一種「配體調控」策略,可以得到兩種區域選擇性。異戊二烯是常見的工業化學品,其矽氫化反應可以快速製備高價值的有機矽化合物。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大連化物所提出蛋白質相互作用識別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方軍團隊在蛋白質複合物形成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通過溶液狀態蛋白質賴氨酸兩步穩定同位素標記和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實現對蛋白—蛋白識別關鍵位點區域的精確探測,並可評估小分子對蛋白質複合物的構象識別幹預情況。
  • 大連化物所提出可見光誘導溫和條件下醯亞胺脫羰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可見光誘導醯亞胺溫和條件下脫羰研究中取得進展,發展了一種「雙功能銠催化劑在可見光誘導下脫羰」的新策略,可實現醯胺類化合物在溫和(30-40℃)條件下的脫碳,以及與炔烴的加成反應。
  •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由此,這名接受了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已達24個月。目前,經該中心團隊應用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且無進展生存期達到或超過24個月的膠質瘤母細胞患者已達3名,這些患者的長期療效還在進一步觀察中,值得期待。中心主任戴宜武博士稱在所有類型的膠質瘤中,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極易復發,平均在手術、放化療後半年左右復發,現有的資料統計平均生存期18個月。
  •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
    不僅非常常見,而且腦膠質瘤跟一顆「毒瘤」一樣,它的每一個特點都散發出恐懼的味道,每一個標籤都讓人望而生畏:1、死亡率高中國膠質瘤患者每年約新增4-8萬人,同時年死亡人數也高達3萬人。特別是34歲以下腫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腫瘤中位列第三位,僅次於胰腺癌和肺癌。
  • 2020中科院大連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組(05T6組)博士後...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研究組(05T6組)因工作需要,擬招聘博士後3名,具體信息如下:課題組主頁:http://deng.dicp.ac.cn/目前研究興趣包括:(1)二維材料及其雜化材料的可控制備:重點研究石墨烯、硫化鉬、層狀金屬及其氧化物等的可控制備;(2)二維材料及其雜化材料的表界面調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