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方軍團隊在蛋白質複合物形成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通過溶液狀態蛋白質賴氨酸兩步穩定同位素標記和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實現對蛋白—蛋白識別關鍵位點區域的精確探測,並可評估小分子對蛋白質複合物的構象識別幹預情況。
蛋白質的結構和相互作用決定了其生物學功能,目前對溶液狀態蛋白—蛋白識別和結構動態變化研究仍然缺乏高靈敏度的分析方法。此前,研究團隊發現蛋白質上賴氨酸的原位標記反應性與其所處微觀結構中的氫鍵、靜電相互作用強度密切相關;提出以蛋白質上所有賴氨酸位點為內源性反應探針,通過定量賴氨酸在蛋白—蛋白,蛋白—小分子結合前後的標記反應性變化,精確探測蛋白質識別過程中的關鍵區域。
為進一步提高賴氨酸反應性定量分析的通量和靈敏度,該團隊進一步發展了溶液狀態蛋白質「活性—變性」賴氨酸兩步穩定同位素標記定量策略(TILLRP),系統研究了重組SARS-CoV-2 S1蛋白質和人體ACE2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發現S1蛋白質RBD Lys386-Lys462區域的賴氨酸位點在S1-ACE2複合物形成前後標記反應性發生了顯著改變;提出可以利用該區域賴氨酸的標記反應性調控水平評估小分子活性物質對S1-ACE2識別的幹預情況,可能有助於相關治療藥物分子的研發。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上。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連化物所創新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大連化物所提出蛋白質相互作用識別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
【來源: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