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

2020-12-04 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國輝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教授團隊,以長文的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Science

)在線發表了兩個課題組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insight into precursor tRNA processing by yeast ribonuclease P」。

 

Ribonuclease(RNase)P是一類古老的核酸內切酶,它廣泛的存在於所有生命體中。RNaseP通過切割pre-tRNA5』端序列促使tRNA成熟,該過程在蛋白質合成及維繫細胞功能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真核RNaseP是由一個單鏈RNA分子和十幾個蛋白複合體組成的重要生物分子機器。

 

本項目研究中,雷鳴團隊成功解析了酵母內源RNaseP全酶及其與底物pre-tRNA的複合物結構,該結構揭示了真核生物中RNaseP各亞基在空間上原子解析度的組織形式。李國輝團隊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不同組成蛋白對於核酶自身不同部位的穩定性具有不同的作用;並結合QM/MM/MD模擬及自由能計算分析了RNaseP催化反應機理,提出了水分子介導的的雙鎂離子催化的SN2反應模型,深入闡明了這一類古老核酶的催化微觀機理。

 

本研究工作不僅清楚地理解了真核生物RNaseP催化底物tRNA前體切割成熟的分子機制,也為了解以RNA為基礎的核糖核蛋白複合體的催化共性、底物tRNA的分子識別機理及RNA核酶的生物進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認知。

 

 

相關焦點

  • 上海九院雷鳴團隊揭示酵母中tRNA前體被核糖核酸酶P催化切割成熟的...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precursor tRNA processing by yeast ribonuclease P」,揭示了真核生物中tRNA前體5』端的加工成熟機制。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GBE:研究揭示rRNA加工機器的進化機制
    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的分子機器。核糖體RNA的加工成熟及其與核糖體蛋白的結合是核糖體亞基裝配的基本過程。真核生物的該過程是在核仁中進行的。在酵母上已有報導核糖體小亞基rRNA(SSU rRNA)的加工成熟,是由一個被稱為SSU Processome(小亞基rRNA加工體)的核酸蛋白複合體所完成。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大連化物所傅強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研究團隊成功地將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拓展並應用到金屬/碳化物催化體系,證明了該作用對於設計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
  • 大連化物所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副研究員李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控制SAPO-34分子篩的表面阻力,實現對甲醇制烯烴(MTO)反應的催化壽命以及低碳烯烴選擇性的調控。
  • 大連化物所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副研究員李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控制SAPO-34分子篩的表面阻力,實現對甲醇制烯烴(MTO)反應的催化壽命以及低碳烯烴選擇性的調控。
  • 大連化物所基於生物信息學方法揭示癌症中關鍵的去泛素化與泛素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部生物分子功能研究組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基於生物信息學方法,揭示了癌症中關鍵的去泛素化與泛素化分子相互作用網絡。  去泛素化與泛素化作用是生命體內至關重要的轉錄後修飾作用,參與到細胞周期、免疫調控、信號傳遞等幾乎所有的生物學通路過程中。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裁剪」出新型鈣鈦礦太陽電池空穴傳輸材料...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裁剪」出新型鈣鈦礦太陽電池空穴傳輸材料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裁剪」出新型鈣鈦礦太陽電池空穴傳輸材料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電池因其較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受到廣泛關注,其中空穴傳輸材料(HTM)在提升器件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強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團隊成功地將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拓展並應用到金屬/碳化物催化體系,證明了該效應對於設計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酵母核糖核酸酶P加工tRNA前體機制
    它加工tRNA前體(pre-tRNA)的5'端。RNase P是一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由單個具有催化能力的RNA組分和可變數量的蛋白組成。與僅含有一種小蛋白輔因子的細菌RNase P不同的是,古細菌RNase P和真核生物細胞核中的RNase P已進化出相當複雜的蛋白亞基:古細菌中有5種蛋白亞基,真核生物中有9~10種。
  • 大連化物所發展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張東輝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在中性水團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團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氣霧霾等諸多化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團簇表徵與性能研究對詮釋化學反應機理至關重要。
  • 大連化物所劉中民院士、魏迎旭研究員Nature Commun
    研究背景 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中最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傳統從石油中製取。針對我國「富煤貧油」的能源現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了以煤為原料經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並已實現工業化。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在該工作中,大連化物所研究團隊以LiH-Fe複合催化劑為研究對象,發現Fe與LiH在界面處存在強的相互作用。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關佳寧 1月4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分離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維慎團隊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氣體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703959)上。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點面結合銜接技術和市場—新聞—科學網
    據韓滌非介紹,大連化物所領導曾多次率團赴蘇州、上海、深圳、南京等地考察各類新型科研機構,學習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及平臺建設經驗,在此基礎上構築了「政產學研用資高度融合的協同創新平臺和產業孵化體系」。 多年來,大連化物所一直是中科院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工作的中堅力量和引領機構,以甲醇制烯烴、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得以成功轉化,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前,大連化物所正在積極謀劃實施「大型骨幹企業牽引的區域重點合作戰略」,探索實踐「本部+中心」的創新合作發展模式。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實現對唾液酸糖鏈連接異構體的精確區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創新特區組(18T7組)研究員卿光焱團隊,通過構築基於生物分子響應性聚合物的仿生離子通道,實現了對唾液酸糖鏈連接異構體的精確識別與區分,同時揭示了一種基於「博弈」的轉變機制。
  • Cell | 雷鳴組揭示人源核糖核酸酶P的分子機制
    RNase P保守存在於古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目前已發現的蛋白組分在細菌中有一種,古細菌中五種,真核中有九至十種【3】。人源RNase P是一種大的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含有10種蛋白質成分和一條催化性長鏈非編碼RNA。作為少數的且最重要的核酶之一,了解RNase P的底物識別和分子催化機制至關重要。此前的RNase P分子機制研究主要停留在原核和低等真核生物研究水平【4-6】。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