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關佳寧 1月4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張東輝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上再獲突破性進展。近日,由該實驗室肖春雷、孫志剛、楊學明、張東輝等撰寫的論文,「Extremely short-lived reaction resonances in Cl+HD(v=1)→DCl+H due to chemical bond softening(Cl+HD→DCl+H反應中化學鍵軟化所引起的超短壽命反應共振態)」,發表於1月2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Science 347, 60 (2015)),該研究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科學家們對化學反應共振態的認識。

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的一個根本任務是認識反應過渡態是如何控制化學反應的速率和產物分布,因此直接觀察反應過渡態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化學科學研究中的一個「聖杯」。但是由於反應過渡態壽命非常短(飛秒數量級,1飛秒等於10-15秒),實驗上直接觀測這些短壽命化學反應過渡態是極其困難的。而反應共振態是化學反應體系在過渡態區域形成的具有一定壽命的準束縛態,它提供了一個讓實驗直接觀察化學反應在過渡態附近行為的契機,因而幾十年來尋找反應共振態一直是反應動力學研究的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此外,化學反應共振態能極大地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和產物量子態分布,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提高對化學反應中動態過程的認識和理解。在更深的層次上,因為共振態是一個量子力學現象,研究反應共振態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量子力學是如何直接影響化學反應動態過程的,這對於我們從根本上如何理解化學反應過程具有非凡的學術意義。

2006年以來,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張東輝領導的研究團隊在F+H2/HD(v=0)反應共振態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們利用自行研製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裝置,理論上通過高精度勢能面的構造和精確量子動力學計算,並通過實驗與理論的高度結合,在F+H2→HF+H反應中觀察到了由反應共振態所引起的HF(v=2)前向散射現象(Science 2006),成功解釋了諾貝爾化學獎李遠哲等人首先發現的HF(v=3)前向散射的非反應共振動力學機制(PNAS 2008),實現了在光譜精度對F+HD→HF+D反應共振態的研究(PNAS 2008),並通過理論預測,首次在F+HD→HF+D反應實驗上觀察到了化學反應分波共振態,即反應共振態的轉動結構(Science 2010)。在總反應機率與碰撞能關係上找到振蕩現象,並找出對應的共振態波函數。

2013年,肖春雷、楊學明等人通過自主研發窄線寬的OPO雷射,在利用Stark-induced adiabatic Raman Passage (SARP)技術高效製備振動態激發分子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對D2分子從(v=0, j=0)到(v=1, j=0)的激發取得了高於90%的效率。這個發展使他們掌握了利用Raman激發在分子束中高效製備振動激發態H2/HD的技術,使在交叉分子束中研究振動激發H2/HD分子的反應散射動力學成為可能。利用該實驗技術,他們首先對F+HD(v=1)反應進行高分辨交叉分子束研究,發現一定的前向散射信號,並在後向散射信號隨碰撞能的變化曲線上存在振蕩現象。為解釋實驗發現,張東輝等人利用他們提出的勢能面多級構造法構造了F+H2體系目前最為精確的勢能面。在新的勢能面上,理論與實驗取得了高度吻合。

進一步的理論分析表明,此類化學鍵「軟化」現象是由於反應過渡態附近的非諧性所導致的,而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的過渡態附近都存在非常大的非諧性,因而往往能在振動激發態絕熱勢能面上能造成一定的勢阱,並有可能支持共振態。上述理論與實驗緊密相結合的研究中,揭示了物理化學家們長期尋找的化學反應共振態的「新機理」——s化學鍵軟化,這項研究大大擴展了我們對化學反應共振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為今後的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院士楊學明、研究員張東輝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上又獲突破性進展。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直接反應中的前向散射就是共振態的充分證據,因此他們認為在該反應中找到了反應共振態存在的直接證據,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86年李遠哲和Herschbach, Polanyi同獲諾貝爾化學獎,而F+H2→HF+H反應則成為一個經典的教科書例子。但是,這一推測一直沒有被精確的動力學理論所證實。
  • 大連化物所完成「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周玉紅報導) 11月24日至26日,中科院規劃局組織國際知名科學家對大連化物所進行了「一三五」現場診斷評估。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供圖 前不久,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劉中民榮獲第七屆周光召基金科技獎。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點面結合銜接技術和市場—新聞—科學網
    大連化物所科技處副處長、國家技術轉移蘇州中心主任韓滌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採用大連化物所催化加氫為核心技術的萬噸級CHDM項目及30萬噸乙醇異丙醇項目已在張家港投產,全面達產後年產值將超過20億元。
  • 張東輝 楊學明:化學反應共振態的研究之路
    反應共振態是化學反應體系在過渡態區域形成的具有一定壽命的準束縛態,類似於分子中的光譜特徵線所對應的振動轉動態。它提供了一個實驗直接觀察化學反應在過渡態附近行為的契機,進而可以利用共振態對化學反應的一些細節開展詳細研究。  幾十年來,尋找反應共振態一直是反應動力學研究的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
  • 大連化物所超冷四原子反應的動力學計算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東輝團隊,在超冷四原子反應的動力學計算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超冷四原子反應的精確截面計算。  近年來,超冷(T<10-3K)分子的製備成為實驗熱點。
  • 大連化物所與貴州茅臺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高衛東、劉中民、張玉奎等為現代分析檢測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高衛東與劉中民代表雙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劉萬生攝 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與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貴州茅臺集團)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大連化物所舉行。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大化所張存浩獲小行星命名—新聞—科學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等領導出席命名儀式。鄭哲敏院士作為科學家代表進行了發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黨委書記王華、副所長楊學明等出席活動。
  • 浙師大悄悄進杭 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共建杭州高研院
    5月3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浙江師範大學聯手共建的杭州高等研究院杭州高等研究院將建設成集前沿科學研究、高新技術開發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開放性科技創新特區和政產學研用合作平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功研製世界首臺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浙師大78級校友楊學明將出任杭州高研院院長。
  • 大連化物所發現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
    大連化物所發現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 2020-05-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尤其有趣的是,在所研究的碰撞能範圍,通過漫遊機理而發生的反應只佔全部反應性的0.3%左右。而如此微弱的小部分反應性,能夠清晰地被理論和實驗所揭示出來。  該項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的。儘管如此,簡單的體系也仍然存在科學家們認識不到的事實。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相關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973」項目、中科院重大突破擇優支持、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iChEM)的資助。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新聞...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化物所助力大連「潔淨能源之都」建設
    依託中國科學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爭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遼寧省及大連市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大連化物所爭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省市主要領導多次進行專題調研,建設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現已寫入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目前,大連市已撥付1億元專項經費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並與中科院籤署「中國科學院-大連市全面科技合作戰略協議」。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超快時間分辨光譜與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11T5組)研究員金盛燁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金屬有機鈣鈦礦(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單晶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對單個鈣鈦礦單晶納米線/納米片中載流子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研究。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辛勤研究員逝世 享年81歲
    訃告:2020年6月24日22時46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辛勤研究員走完了光輝且實幹的一生,享年81歲。  辛勤,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11月26日,由大連化物所和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實驗室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與穆斯堡爾譜技術研究組王軍虎研究員團隊合作
  • 大連化物所鈉離子電池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新進展—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