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點面結合銜接技術和市場—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沈春蕾

5月中下旬,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組織部分青年科研人員前往張家港保稅區考察學習,以了解當地的企業技術需求及產業技術研發平臺發展情況。

大連化物所科技處副處長、國家技術轉移蘇州中心主任韓滌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採用大連化物所催化加氫為核心技術的萬噸級CHDM項目及30萬噸乙醇異丙醇項目已在張家港投產,全面達產後年產值將超過20億元。

據韓滌非介紹,大連化物所領導曾多次率團赴蘇州、上海、深圳、南京等地考察各類新型科研機構,學習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及平臺建設經驗,在此基礎上構築了「政產學研用資高度融合的協同創新平臺和產業孵化體系」。

科技與經濟的對接

剛剛落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今年2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措施。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也在今年初舉行的院工作會議上指出,中科院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啟動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整合科技資源,強化系統集成,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國內的一些經濟熱點區域正著力打造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企業化模式運作,集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於一體的新型科研機構。比如,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成立15年來,成功孵化出600多家高科技企業,成為「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搖籃」。

韓滌非指出,蓬勃發展的新型科研機構兼具研發機構、地方事業法人、企業法人、民辦非企業等多種身份特徵,建立融合「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的科技創新全鏈條,基本上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多年來,大連化物所一直是中科院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工作的中堅力量和引領機構,以甲醇制烯烴、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得以成功轉化,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前,大連化物所正在積極謀劃實施「大型骨幹企業牽引的區域重點合作戰略」,探索實踐「本部+中心」的創新合作發展模式。

以區域中心為抓手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2015年江蘇省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二位(70116億元,增速8.5%),江蘇省全社會研發(R&D)投入連續12年位居全國首位,2015年達到1788億元,GDP佔比2.55%。

其中,以蘇州為代表的多個地市入圍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及首個國家開放創新綜合實驗區。蘇州也成為大連化物所開展區域合作的首選之地。

2010年10月,大連化物所與張家港市及保稅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並與飛翔化工集團籤約開展全面科技合作。飛翔集團專門投資建設凱凌化工公司承接大連化物所科技成果產業化,合作實施項目技術合同金額近億元。雙方於2012年在蘇州園區共建飛翔新材料研究院,聯合申報並獲批江蘇省多元醇胺重點實驗室。

在良好的產業合作基礎上,2012年7月,大連化物所與蘇州工業園區合作設立大連化物所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首個區域中心——蘇州中心,啟動了江浙區域全方位合作布局,以點帶面深化拓展區域合作。

隨著蘇州中心的發展建設,大連化物所先後與地方政府、院屬平臺機構合作設立了張家港、寧波、泰州、濱海、德清、荊門等分中心,選派多名具有專業背景的青年科技人員赴區域掛職科技鎮長團、企業創新崗、科技特派員,點面結合服務研究所區域科技合作布局及技術轉移轉化工作。

韓滌非告訴記者:「目前,大連化物所國家技術轉移蘇州中心已發展成為研究所在長三角區域合作發展的有力觸角和抓手。」

建產研院孵化平臺

通過技術轉移中心拓展和深化區域合作工作,大連化物所增進了與地方政府、骨幹企業間的理解和互信,緊抓產業技術需求發揮研究所科技優勢,積極謀劃共建區域創新研發平臺、產業技術孵化器和成果轉化基地。

2014年底,大連化物所在「江蘇科技行活動」中與張家港市及保稅區籤約共建首個區域產業技術孵化平臺「大連化物所張家港產業技術研究院」,整合當地政策、資源、資本優勢,吸引並支持科技人員開展相關領域的產業技術研發及企業孵化。

不同於區域技術轉移中心的非法人性質,張家港產研院於2015年完成公司註冊並啟動建設。產研院理事會及專家委員會多次會商發展建設事宜,選派專職人員組建運營管理團隊、遴選引進優勢項目團隊來張家港創新創業。

目前,張家港產研院已有環保汙水處理及生物醫用材料等首批引進項目入駐孵化,並與企業合作設立產業化公司。後續還將有多個項目入圍張家港領軍人才,積極醞釀落戶事宜。

大連化物所「本部+中心」的合作布局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科技合作及成果轉化事業發展。比如,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蘇州納米所合作開展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建設工作,服務納米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戰略新興產業培育;李燦院士團隊超深度脫硫技術入圍蘇州園區領軍項目,代表江蘇省榮獲全國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第二名,在延長石油集團等企業開展汽柴油超深度脫硫工業示範獲得成功;研究員楊維慎分子篩膜分離領軍項目在蘇建成世界首套五萬噸工業裝置,並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韓滌非說:「技術轉移中心與產業技術研究院點面結合,為科技人員提供創新、創業的優勢平臺,為實現科研價值提供政策資源、條件保障、技術需求、產業承接和創業投資等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撐。」

大連化物所將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創新合作機制和模式,進一步謀求深化區域合作,支持、引導符合產業特色的創新研發平臺及重大科技成果轉移孵化、落地生根,為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科學報》 (2016-06-06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