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華包頭煤制烯烴裝置。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供圖
前不久,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劉中民榮獲第七屆周光召基金科技獎。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如今,DMTO技術工業裝置實施技術許可合同已籤了20套,烯烴總規模1126萬噸/年。
這說明,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並非可望不可即。
然而,DMTO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路程漫長而艱辛。正如劉中民所說:「為實現DMTO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大連化物所的四代人幹了30多年。我這個『60後』屬於第三代,頭髮都幹白了。」
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就開始了煤代油的研究,但堅持到最後的只有兩家
事情得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當時,全世界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油價大幅攀升。受此影響,包括美、日在內的多個發達國家相繼啟動了煤代油攻關計劃。
到了80年代初,「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研製」被列為中科院重大課題,由大連化物所的陳國權和梁娟兩位研究員牽頭攻關。考上大連化物所研究生的劉中民,開始了與DMTO的「親密接觸」。
經過無數次失敗,大連化物所研製出固定床催化劑,並於1985年完成了實驗室小試。1995年,在蔡廣宇研究員帶領下,大連化物所採用國際首創的「合成氣經由二甲醚製取低碳烯烴新工藝方法」,完成了年制60噸烯烴的中試,創造了又一個「世界第一」。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受全球石油價格下跌、新探明儲量增加的影響,加上煤制烯烴技術難度特別大,國際上堅持下來的只有兩家:美國的「美孚石油」和「聯合油品」公司。
國外技術在進步,你不進步就落後了。在最困難的時候,一定要挺住
1995年2月,劉中民接過DMTO的接力棒後,中試完成的喜悅很快煙消雲散。每桶石油的最低價格不到10美元,用煤制烯烴無帳可算。當他們申請國家「九五攻關」項目時,被否掉了。
國家不積極,國際合作也走不通。大連化物所完成中試後,美國一家跨國公司就找上門來要求合作。但在當時,這樣的合作沒人敢批。
國際合作不允許、國家計劃不支持,煤制烯烴到了最困難的時期。於是,劉中民開始往全國跑,尋找合作研發企業:北京、甘肅、陝西、四川……幾乎跑遍了所有可能有一線希望的地方,但一家也沒談成。
「這一階段真是最艱險、最困難的。」劉中民說,除了尋找合作單位搞工業示範,他們還得繼續完善現有技術,因為國外還有公司在做。「人家的技術在進步,你不進步就落後了。一旦落後,就永無出頭之日。」
有心人天不負。「救命稻草」在1998年降臨。這年8月,時任中科院院長的路甬祥到大連化物所考察,他們趕緊打了一個報告給路院長。中科院後來下發了一個文件,給予100萬元的資助經費。
憑藉這100萬元救命錢,劉中民他們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尋找合作夥伴,同時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行再創新,繼續完善工藝。
在經費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劉中民帶領團隊持續攻關,並取得了重大突破:把1995年中試時用的「合成氣經由二甲醚製取烯烴工藝」改為「合成氣經由甲醇製取烯烴工藝」。雖然兩者的原理相同,但甲醇制烯烴的工藝更成熟,能做的規模也更大。
「回過頭去想,那段日子真是難過!」劉中民不勝唏噓。
「為什麼能堅持下來?」
「因為我們一直覺得煤制烯烴這個大方向沒有錯,而且從技術上看,我們一直是最好的。」劉中民說,「另外,我是從老同志手裡把這個事情接過來的,我不能把它做沒了。所以,一定要挺住、堅持住。」
「2004年做大型試驗的時候,我都快神經質了。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再沒機會做了。」
劉中民的春天在2004年到來。這一年,國際油價回升,加上此前美國聯合油品公司在北京開了一個聲勢浩大的發布會,宣布完成甲醇制烯烴中試,國內的熱情又被點燃。
當時,陝西省打算在榆林上煤制烯烴項目。在就此召開的專家研討會上,有人建議用國外技術,但上億美元的技術轉讓費實在讓人心疼。這時,一位老專家推薦了大連化物所的技術。陝西省政府派員考察後,很快與劉中民籤了合作合同。
在正式建廠之前,要先做一個1天處理甲醇50噸的大型試驗。「這是全世界第一個這麼大規模的大型試驗,甲醇轉化的裝置高30多米,從設備來說相當於一個小工廠。」劉中民說,「這個做下來之後,我們就具備了從頭到尾編制百萬噸級裝置工藝包的能力。」
陝西省對此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公司(即後來的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劃撥了8300萬元試驗經費。2004年5月,劉中民帶領課題組成員開到西安附近的華縣化工廠安營紮寨,開始了至關重要的大型試驗。
從實驗室到工廠,從樣品到產品,其技術難度可想而知。但劉中民最擔心的還不是技術,而是人員安全、生產安全和環保安全。「從一個單位的十幾個人到幾個單位的100多號人,從兩米高的實驗室儀器到36米的大型裝置……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以後就再沒機會做了。」
「當時我都有些神經質了。」劉中民說,「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實,過一會兒就爬起來看看裝置上面的火炬,如果火炬亮著就沒事,不亮就出事兒了。化工廠附近有採石場,經常放炮,有時候半夜聽到『哐』的一聲,我就從床上彈起來——還以為我們裝置出事兒了!」
700多個日夜的提心弔膽,終於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2006年5月,試驗宣告成功,每天可以轉化甲醇75噸——國外的1天還不到1噸。
2007年開始,劉中民帶領隊伍轉戰包頭,迎接更為關鍵的大考
華縣的大型試驗引起了國家發改委的關注,聽取了劉中民的匯報,神華集團也改變了主意:包頭煤制烯烴項目改用國內技術。
2006年12月,神華投資150多億元的包頭煤制烯烴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核准項目。
劉中民迎來了更為關鍵的大考:包頭項目要是失敗了,不僅意味著DMTO被判死刑,也會影響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
從2007年開始,劉中民帶領隊伍轉戰包頭,投入到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建設的服務中。經過相關各方的精誠協作、日夜奮戰,包頭項目於2010年8月8日試車成功。
當時,千裡之外的大連化物所正在舉行全所研究員參加的發展戰略研討會。所長張濤收到劉中民發來的簡訊後,大聲說:「會議暫停,我先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大家聽說後,都站起來集體鼓掌。
在DMTO大規模產業化的同時,大連化物所又研發出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II)並完成工業性試驗,使中國的DMTO技術在國際上持續領先。「DMTO—II每噸烯烴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熱量利用更合理,大幅度降低了烯烴生產的原料成本。」劉中民說,「該技術的誕生,進一步提高了技術經濟競爭力和資源利用率,對發揮我國煤炭資源優勢、緩解我國石油資源緊張局面、發展煤制烯烴新型煤化工產業意義重大。」
創新感言
煤一定要用,不用的話解決不了國家長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經濟社會的發展會受制於人。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要注重對新技術的開發。目前煤化工發展還是受制於技術,落後的技術再多都沒有用。新技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研發出來的,需要超前部署、長期攻關。
技術開發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加強產學研合作。就目前而言,還應加大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扶持力度,因為他們的技術研發動力更大、能力更強。
技術研發需要一群技術的突破,而不是一花獨放。單一的技術路線容易導致重複投資,造成潛在風險。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關係,不應該對立,應互為補充、協調發展。(劉中民)(原標題:30多年來,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四代科研人員始終堅持一個大方向 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