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新聞—科學網

2020-12-08 科學網

 

神華包頭煤制烯烴裝置。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供圖

前不久,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劉中民榮獲第七屆周光召基金科技獎。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如今,DMTO技術工業裝置實施技術許可合同已籤了20套,烯烴總規模1126萬噸/年。

這說明,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並非可望不可即。

然而,DMTO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路程漫長而艱辛。正如劉中民所說:「為實現DMTO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大連化物所的四代人幹了30多年。我這個『60後』屬於第三代,頭髮都幹白了。」

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就開始了煤代油的研究,但堅持到最後的只有兩家

事情得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當時,全世界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油價大幅攀升。受此影響,包括美、日在內的多個發達國家相繼啟動了煤代油攻關計劃。

到了80年代初,「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研製」被列為中科院重大課題,由大連化物所的陳國權和梁娟兩位研究員牽頭攻關。考上大連化物所研究生的劉中民,開始了與DMTO的「親密接觸」。

經過無數次失敗,大連化物所研製出固定床催化劑,並於1985年完成了實驗室小試。1995年,在蔡廣宇研究員帶領下,大連化物所採用國際首創的「合成氣經由二甲醚製取低碳烯烴新工藝方法」,完成了年制60噸烯烴的中試,創造了又一個「世界第一」。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受全球石油價格下跌、新探明儲量增加的影響,加上煤制烯烴技術難度特別大,國際上堅持下來的只有兩家:美國的「美孚石油」和「聯合油品」公司。

國外技術在進步,你不進步就落後了。在最困難的時候,一定要挺住

1995年2月,劉中民接過DMTO的接力棒後,中試完成的喜悅很快煙消雲散。每桶石油的最低價格不到10美元,用煤制烯烴無帳可算。當他們申請國家「九五攻關」項目時,被否掉了。

國家不積極,國際合作也走不通。大連化物所完成中試後,美國一家跨國公司就找上門來要求合作。但在當時,這樣的合作沒人敢批。

國際合作不允許、國家計劃不支持,煤制烯烴到了最困難的時期。於是,劉中民開始往全國跑,尋找合作研發企業:北京、甘肅、陝西、四川……幾乎跑遍了所有可能有一線希望的地方,但一家也沒談成。

「這一階段真是最艱險、最困難的。」劉中民說,除了尋找合作單位搞工業示範,他們還得繼續完善現有技術,因為國外還有公司在做。「人家的技術在進步,你不進步就落後了。一旦落後,就永無出頭之日。」

有心人天不負。「救命稻草」在1998年降臨。這年8月,時任中科院院長的路甬祥到大連化物所考察,他們趕緊打了一個報告給路院長。中科院後來下發了一個文件,給予100萬元的資助經費。

憑藉這100萬元救命錢,劉中民他們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尋找合作夥伴,同時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行再創新,繼續完善工藝。

在經費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劉中民帶領團隊持續攻關,並取得了重大突破:把1995年中試時用的「合成氣經由二甲醚製取烯烴工藝」改為「合成氣經由甲醇製取烯烴工藝」。雖然兩者的原理相同,但甲醇制烯烴的工藝更成熟,能做的規模也更大。

「回過頭去想,那段日子真是難過!」劉中民不勝唏噓。

「為什麼能堅持下來?」

「因為我們一直覺得煤制烯烴這個大方向沒有錯,而且從技術上看,我們一直是最好的。」劉中民說,「另外,我是從老同志手裡把這個事情接過來的,我不能把它做沒了。所以,一定要挺住、堅持住。」

「2004年做大型試驗的時候,我都快神經質了。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再沒機會做了。」

劉中民的春天在2004年到來。這一年,國際油價回升,加上此前美國聯合油品公司在北京開了一個聲勢浩大的發布會,宣布完成甲醇制烯烴中試,國內的熱情又被點燃。

當時,陝西省打算在榆林上煤制烯烴項目。在就此召開的專家研討會上,有人建議用國外技術,但上億美元的技術轉讓費實在讓人心疼。這時,一位老專家推薦了大連化物所的技術。陝西省政府派員考察後,很快與劉中民籤了合作合同。

在正式建廠之前,要先做一個1天處理甲醇50噸的大型試驗。「這是全世界第一個這麼大規模的大型試驗,甲醇轉化的裝置高30多米,從設備來說相當於一個小工廠。」劉中民說,「這個做下來之後,我們就具備了從頭到尾編制百萬噸級裝置工藝包的能力。」

陝西省對此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公司(即後來的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劃撥了8300萬元試驗經費。2004年5月,劉中民帶領課題組成員開到西安附近的華縣化工廠安營紮寨,開始了至關重要的大型試驗。

從實驗室到工廠,從樣品到產品,其技術難度可想而知。但劉中民最擔心的還不是技術,而是人員安全、生產安全和環保安全。「從一個單位的十幾個人到幾個單位的100多號人,從兩米高的實驗室儀器到36米的大型裝置……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以後就再沒機會做了。」

「當時我都有些神經質了。」劉中民說,「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實,過一會兒就爬起來看看裝置上面的火炬,如果火炬亮著就沒事,不亮就出事兒了。化工廠附近有採石場,經常放炮,有時候半夜聽到『哐』的一聲,我就從床上彈起來——還以為我們裝置出事兒了!」

700多個日夜的提心弔膽,終於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2006年5月,試驗宣告成功,每天可以轉化甲醇75噸——國外的1天還不到1噸。

2007年開始,劉中民帶領隊伍轉戰包頭,迎接更為關鍵的大考

華縣的大型試驗引起了國家發改委的關注,聽取了劉中民的匯報,神華集團也改變了主意:包頭煤制烯烴項目改用國內技術。

2006年12月,神華投資150多億元的包頭煤制烯烴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核准項目。

劉中民迎來了更為關鍵的大考:包頭項目要是失敗了,不僅意味著DMTO被判死刑,也會影響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

從2007年開始,劉中民帶領隊伍轉戰包頭,投入到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建設的服務中。經過相關各方的精誠協作、日夜奮戰,包頭項目於2010年8月8日試車成功。

當時,千裡之外的大連化物所正在舉行全所研究員參加的發展戰略研討會。所長張濤收到劉中民發來的簡訊後,大聲說:「會議暫停,我先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大家聽說後,都站起來集體鼓掌。

在DMTO大規模產業化的同時,大連化物所又研發出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II)並完成工業性試驗,使中國的DMTO技術在國際上持續領先。「DMTO—II每噸烯烴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熱量利用更合理,大幅度降低了烯烴生產的原料成本。」劉中民說,「該技術的誕生,進一步提高了技術經濟競爭力和資源利用率,對發揮我國煤炭資源優勢、緩解我國石油資源緊張局面、發展煤制烯烴新型煤化工產業意義重大。」

創新感言

煤一定要用,不用的話解決不了國家長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經濟社會的發展會受制於人。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要注重對新技術的開發。目前煤化工發展還是受制於技術,落後的技術再多都沒有用。新技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研發出來的,需要超前部署、長期攻關。

技術開發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加強產學研合作。就目前而言,還應加大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扶持力度,因為他們的技術研發動力更大、能力更強。

技術研發需要一群技術的突破,而不是一花獨放。單一的技術路線容易導致重複投資,造成潛在風險。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關係,不應該對立,應互為補充、協調發展。(劉中民)(原標題:30多年來,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四代科研人員始終堅持一個大方向 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
    神華包頭煤制烯烴裝置。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供圖  前不久,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劉中民榮獲第七屆周光召基金科技獎。  到了80年代初,「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研製」被列為中科院重大課題,由大連化物所的陳國權和梁娟兩位研究員牽頭攻關。考上大連化物所研究生的劉中民,開始了與DMTO的「親密接觸」。  經過無數次失敗,大連化物所研製出固定床催化劑,並於1985年完成了實驗室小試。
  • 大連化物所完成「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周玉紅報導) 11月24日至26日,中科院規劃局組織國際知名科學家對大連化物所進行了「一三五」現場診斷評估。
  • 大連化物所「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院士團隊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擔任鑑定委員會主任。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點面結合銜接技術和市場—新聞—科學網
    大連化物所科技處副處長、國家技術轉移蘇州中心主任韓滌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採用大連化物所催化加氫為核心技術的萬噸級CHDM項目及30萬噸乙醇異丙醇項目已在張家港投產,全面達產後年產值將超過20億元。
  • 大連化物所劉中民院士、魏迎旭研究員Nature Commun
    研究背景 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中最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傳統從石油中製取。針對我國「富煤貧油」的能源現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了以煤為原料經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並已實現工業化。
  • 甲醇制烯烴技術開闢「以煤代油」新途徑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項目背景:煤經甲醇制烯烴是我國發展現代煤化學工業、實現國家石油替代戰略的重要途徑。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多年來不斷研發甲醇制烯烴技術,並積極推動其產業化,相關研究被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所長、DMTO課題首席科學家劉中民研究員介紹,多年來,大連化物所不斷研發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在煤制烯烴領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路子。通過與企業合作,大連化物所研發的DMTO技術於2006年完成了萬噸級工業性試驗,並於2010年開始百萬噸級工業化生產。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11月26日,由大連化物所和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大連化物所與貴州茅臺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高衛東、劉中民、張玉奎等為現代分析檢測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高衛東與劉中民代表雙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劉萬生攝 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與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貴州茅臺集團)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大連化物所舉行。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還原一氧化碳直接制乙烯
    央廣網大連12月20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通訊員陳瑞雪 高鶴華)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鄧德會研究員團隊成功實現電催化一氧化碳高選擇性直接製備乙烯,為高選擇性、低能耗地通過一氧化碳製備乙烯提供了新思路。例如通過費託合成反應將一氧化碳轉化生成高附加值制的C2-C4烯烴,但是該過程除了需要200至450攝氏度的高溫和5至50巴的高壓等苛刻條件之外,根據費託合成的產物分布規律,C2產物的選擇性往往低於30%,並且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碳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急需發展高選擇性、環境友好、條件溫和的乙烯製備方法。
  • 大連化物所實現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積碳定向轉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中民團隊在甲醇制烯烴(MTO)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在高溫下將失活SAPO-34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公眾科學日吸引上萬參觀者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公眾科學日吸引上萬參觀者 2018-05-19 15:01: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煤制烯烴大會即將召開 煤制烯烴概念股有哪些
    由亞化諮詢主辦的2017中國煤制烯烴大會將於11月22-23日在青海西寧召開。會議將探討中國煤制烯烴產能擴張和趨勢分析;青海與大西北的新建項目聚焦;亞洲與中國聚烯烴市場新格局問題等。2017中國煤制烯烴大會 據悉,2016至2017年,國際油價處於45-50美元/桶的區間。
  • 甲烷氧化偶聯和非氧化偶聯制乙烯或將重創中國煤制烯烴
    我國煤資源十分豐富,價格也便宜,以煤製取甲醇,再經過甲醇裂解得到烯烴,也是一條很好的途徑,這是國內研究並且取得工業化成功的一項重大成果,已經對中國的乙烯工業產生重大的影響。不過,世界上天然氣的蘊藏量也十分豐富,是僅次於石油和煤炭的世界第三大能源,開採容易、價格便宜,其主要成分為甲烷。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今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權威專家表示,基於我國缺油、少氣、富煤的資源特點,該技術具有很強的工業應用前景及很高的經濟效益,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 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鑑定會現場6月26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烴(DMTO-II)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中科院高技術局副局長劉桂菊、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濤出席鑑定會並講話。DMTO-II技術是由陝西煤業化工集團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牽頭,在大連化物所中試成果基礎上,與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共同開發,在陝西省華縣陝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烴試驗基地進行了每天甲醇處理量50噸的工業性試驗。
  • 作為近幾年來盈利狀況最好的煤制烯烴在哪些技術上還有提升空間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目前煤制烯烴技術已全面實現工業化應用,但技術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未來煤制烯烴技術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關鍵技術指標應符合下列要求:氣化工藝應採用加壓氣流床氣化技術,碳轉化率不小於98%,冷煤氣效率不小於70%;空分單套裝置制氧能力不小於6×104m3/h;淨化工藝中「CO+H2」損失率不大於0.5%;硫回收工藝中硫回收率不小於99.5%;甲醇合成工藝中1t甲醇消耗新鮮氣量不大於2250m3;甲醇制烯烴(MTO)工藝1t烯烴消耗甲醇不大於3.06t,甲醇制丙烯(MTP)工藝1t丙烯消耗甲醇不大於3.5t
  •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在此背景下,圍繞非石油資源(如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生產烯烴的甲醇制烯烴技術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導下,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科研攻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中科院大化所在合成氣定向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潘秀蓮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帶領團隊在合成氣定向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中國科學報】能源安全 「煤」有辦法---中國科學院
    能源是一個國家正常運轉的重要驅動力,在中國,能源安全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日益凸顯。中國富煤、貧油、少氣,想要擺脫受制於人的境地,很多人將希望寄託於煤化工的發展。  11月9日,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該技術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