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制烯烴技術開闢「以煤代油」新途徑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1-01-13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項目背景:煤經甲醇制烯烴是我國發展現代煤化學工業、實現國家石油替代戰略的重要途徑。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多年來不斷研發甲醇制烯烴技術,並積極推動其產業化,相關研究被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8月8日,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裝置在包頭投料試車一次成功;10月26日,新一代甲醇製取低碳烯烴工業化技術許可合同籤訂,67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啟動,這些成果奠定了我國在世界煤基烯烴工業化產業中的領先地位,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貧油、少氣、富煤是我國資源稟賦的特點,如何利用這一特點實現能源的多元化綜合利用?甲醇制烯烴成為「以煤代油」,實現煤炭資源高效、就近、清潔、高附加值轉化的一條有效途徑。

  甲醇製取低碳烯烴包括主產混合烯烴(MTO)技術和主產丙烯(MTP)技術,是煤基烯烴技術路線的關鍵所在。20多年來,隨著石油價格的多次波動,國際上僅有美國、德國的兩三家企業還在堅持研究,國內則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為代表,研發成果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所長、DMTO課題首席科學家劉中民研究員介紹,多年來,大連化物所不斷研發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在煤制烯烴領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路子。通過與企業合作,大連化物所研發的DMTO技術於2006年完成了萬噸級工業性試驗,並於2010年開始百萬噸級工業化生產。

  2007年9月,大連化物所、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與中國神華集團在北京舉行了60萬噸/年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許可合同籤訂儀式,這也是世界首套煤制烯烴技術許可合同。

  今年8月8日,採用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DMTO技術的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裝置(年產60萬噸烯烴)在包頭投料試車一次成功,一周內已經生產出合格的聚烯烴產品,甲醇轉化率和烯烴選擇性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至今,神華包頭項目裝置一直運行良好,安全可靠,性能穩定。該項目的成功示範,標誌著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煤制烯烴技術的商業化實踐取得了成功,從而奠定了我國在世界煤基烯烴工業化產業中的國際領先地位。

  甲醇制烯烴技術的國家需求和市場前景如何?劉中民分析,乙烯、丙烯都是極其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主要依賴於石化路線生產,但我國石油資源短缺,石油進口依存度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石化路線生產乙烯和丙烯產品的發展,並對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構成了威脅。據有關部門預測,2010年,我國乙烯當量需求量約2484萬噸,產量約784萬噸,供需缺口約700萬噸;丙烯當量需求量約1905萬噸,產量約1315萬噸,供需缺口約590萬噸。由此可見,乙烯和丙烯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而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限制了石化路線生產低碳烯烴的發展,甲醇制烯烴技術以我國相對富裕的煤炭資源作為原料,其優勢就更加明顯。

  今年5月,大連化物所與陝西煤業化工集團、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聯合,又開發出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II),並完成了工業性試驗,進一步提升了甲醇制烯烴過程的經濟性,也使我國的DMTO技術在國際上持續保持領先地位。DMTO—II技術相比DMTO技術,熱量利用更合理,烯烴收率更高,每噸烯烴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烯烴生產的原料成本。

  10月26日,首份DMTO—II工業化示範項目技術許可合同籤訂,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在走向工業化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陝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80萬噸/年煤制甲醇、67萬噸/年甲醇制烯烴及配套項目,由陝西煤業化工集團、中國三峽集團總公司共同出資178.65億元建設。項目包括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烴、聚丙烯、聚乙烯、動力、供排水等10個單元,將採用8.6兆帕壓力等級水煤漿氣化技術、先進空冷與甲醇合成技術,以及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工業化技術等數項世界先進技術工藝,整個裝置具有技術先進、綜合能耗低、資源利用充分、環境優良等特點。建成後,每年可轉化煤炭35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63億元。

  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認為,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工業化技術的開發,是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模式的一次探索,是我國新型煤化工領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開闢了替代石油生產烯烴技術的新路線,對緩解我國石油資源緊缺局面、維護國家能源戰略安全、促進新型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目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企業的合作關係不斷深化,已經形成各方聯合的新局面: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源源不斷地提供可供放大的實驗室中試成果,合作企業提供資金和場地進行工業性試驗,以核心技術和催化劑工廠的實體做支撐,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專業技術銷售和服務,以期大力推動甲醇制烯烴技術的產業化進程,使科學技術真正為國家經濟建設出力,造福大眾。

  劉中民是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所長。長期從事固體酸鹼材料合成與應用研究,作為技術負責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973」計劃先進個人等獎勵。

  課題組聯繫方式:

  wangliang@dicp.ac.cn

相關焦點

  •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經濟日報記者 沈慧 烯烴是重要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也是現代化學工業基石,衣服、裝修材料、口罩等都要用到烯烴。傳統的烯烴生產技術嚴重依賴石油資源,一個年產百萬噸級的烯烴工廠需要千萬噸級的煉油廠配套提供石腦油原料。
  • 霍尼韋爾UOP技術成功應用於全球最大單車甲醇制烯烴裝置
    (下稱「江蘇斯爾邦」)採用霍尼韋爾UOP先進的甲醇制烯烴 (MTO)工藝並投建的生產裝置已成功通過為期十天的運行測試,確保順利上線。當全套裝置投入運營時,年產量可達83.3萬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單車甲醇制烯烴裝置。江蘇斯爾邦石化工廠坐落於江蘇省連雲港市,主要生產丙烯腈的原料丙烯,丙烯腈是製造服裝和面料,以及用於汽車零件、安全帽和其他硬質塑料製品的高性能聚合物的主要原料。
  • 【人民日報】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 作為近幾年來盈利狀況最好的煤制烯烴在哪些技術上還有提升空間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目前煤制烯烴技術已全面實現工業化應用,但技術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未來煤制烯烴技術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提升全流程技術自主化水平,儘快擺脫國外技術制約根據工業與信息化部2015年8月公布的《煤制烯烴行業規範條件》,新建和改擴建的煤制烯烴項目鼓勵採用具有我國自有智慧財產權、先進可靠的潔淨煤氣化、空分、淨化、硫回收、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烴、烯烴分離等系列工藝技術。
  • 【中國科學報】能源安全 「煤」有辦法---中國科學院
    中國富煤、貧油、少氣,想要擺脫受制於人的境地,很多人將希望寄託於煤化工的發展。  11月9日,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該技術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新聞—科學網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 科研人員實現甲醇制烯烴分子篩催化劑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中科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和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合作,採用多尺度反應-擴散模型與超分辨結構照明成像技術結合,實現甲醇制烯烴工業級別SAPO-34分子篩晶體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可直觀獲取反應過程中客體分子、積碳物種以及酸性位點的時空分布與演化。
  • 如何用更少的甲醇生產出更多烯烴?
    在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化石資源稟賦特點及下遊石化產品消費持續旺盛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石油化工的重要補充。煤制烯烴作為現代煤化工領域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技術推廣及產業發展迅速,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成為現代煤化工中經濟效益最好、產能增長最快的分支領域。
  • 乙烯、丙烯製作技術再升級
    甲醇制烯烴(Methanol to Olefins,MTO)是重要的C1化工新工藝,是指以煤合成的甲醇為原料,藉助類似催化裂化裝置的流化床反應形式,生產低碳烯烴的化工技術。由於我國特殊的能源結構特點——煤炭資源相對富裕,這種以煤炭資源為原料的,非石油路線製取低碳烯烴的技術表現出了很大的優勢。  什麼是DMTO?
  • 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調研之一:技術研發正迎百花齊放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指出,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氣技術的突破,開創了能源轉換和能源清潔利用的新境界;煤制烯烴的突破,可以開闢與石油化工相結合的新領域;煤制芳烴的突破,可進一步拓展煤化工下遊產品的新市場;煤制乙二醇的突破,可以探索煤基液態含氧燃料的新路子;煤制乙醇的突破,開拓了新能源和精細化工的新空間。
  • 近幾年來盈利狀況最好的現代煤化工產品,煤制烯烴在哪些技術上還有...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目前煤制烯烴技術已全面實現工業化應用,但技術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未來煤制烯烴技術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全流程技術自主化水平,儘快擺脫國外技術制約 根據工業與信息化部2015年8月公布的《煤制烯烴行業規範條件》,新建和改擴建的煤制烯烴項目鼓勵採用具有我國自有智慧財產權、先進可靠的潔淨煤氣化、空分、淨化、硫回收、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烴、烯烴分離等系列工藝技術。
  • 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日報瀋陽1月6日電(記者 郝曉明)甲醇制烯烴(MTO)是實現非石油資源轉化製取低碳烯烴的關鍵技術之一。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葉茂研究員、劉中民院士團隊在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研究團隊實現了高溫下將失活的SAPO-34分子篩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相關研究成果1月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研究人員在甲醇制烯烴過程中再生失活的催化劑
    MTO工藝於2010年首次實現商業化,是一種在SAPO-34沸石催化劑上轉化甲醇的催化工藝,甲醇通常由煤、天然氣、生物質和二氧化碳製成。MTO工藝正在成為利用非石油資源生產輕烯烴(包括乙烯和丙烯)的主流方式之一。MTO的主要問題是由焦炭沉積導致的沸石催化劑的快速失活。
  • 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鑑定會現場6月26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烴(DMTO-II)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DMTO-II技術是由陝西煤業化工集團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牽頭,在大連化物所中試成果基礎上,與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共同開發,在陝西省華縣陝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烴試驗基地進行了每天甲醇處理量50噸的工業性試驗。試驗裝置從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共進行了二個階段試驗,累計完成800多小時的運行試驗。
  • 青海大美煤業127億元煤制烯烴項目即將投產
    化化網煤化工消息,2月25日消息,青海大美煤業尾氣綜合利用制烯烴項目利用的區域甲醇資源中部分來自園區冶煉副產尾氣制甲醇項目已進入生產準備階段,計劃於年內適時投產。
  • 大連化物所實現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積碳定向轉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中民團隊在甲醇制烯烴(MTO)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在高溫下將失活SAPO-34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
  • 研究實現控制分子篩表面傳質阻力調控甲醇制烯烴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副研究員李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控制SAPO-34分子篩的表面阻力,實現對甲醇制烯烴(MTO)反應的催化壽命以及低碳烯烴選擇性的調控。分子篩因其擇形選擇性被應用於多相催化與氣體分離等領域。研究表明,分子篩晶體內部擴散阻力和表面阻力是客體分子傳質阻力的兩個重要來源。
  • 大連化物所「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院士團隊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擔任鑑定委員會主任。
  • 將新技術應用於廣闊市場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月22日,世界最大玻璃製造商旭硝子(以下簡稱AGC)集團攜其先進技術和光伏相關產品亮相第五屆(2011)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暨(上海)展覽會。在布置緊湊的展臺上,此次高性能蓋玻片、玻璃基板、氟素系列產品,具有高效率、高耐久性、高產量的太陽能電池相關產品,可運用於太陽能發電的材料和備件吸引了大量專業人士駐足。
  • 甲烷氧化偶聯和非氧化偶聯制乙烯或將重創中國煤制烯烴
    我國煤資源十分豐富,價格也便宜,以煤製取甲醇,再經過甲醇裂解得到烯烴,也是一條很好的途徑,這是國內研究並且取得工業化成功的一項重大成果,已經對中國的乙烯工業產生重大的影響。不過,世界上天然氣的蘊藏量也十分豐富,是僅次於石油和煤炭的世界第三大能源,開採容易、價格便宜,其主要成分為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