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關佳寧記者劉萬生 1月4日下午,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五位科學家的小行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等領導出席命名儀式。鄭哲敏院士作為科學家代表進行了發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黨委書記王華、副所長楊學明等出席活動。
劉延東在講話中表示,本次命名是對五位科學家創新精神和重大貢獻的高度肯定,對於激發我國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加快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鄭哲敏在發言中說,這項活動既體現國家對科學事業的高度重視,也是對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我是學力學的,對這份榮譽有特殊的親切感。因為正是人們對行星運動的觀測和探索,建立了力學運動的普世規律和萬有引力理論,並創造了微積分,從而開闢了精確科學的時代。」鄭哲敏表示將懷著敬意呵護這份榮譽,一如既往地關注科技領域發展。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榮譽。
此次以五位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截至目前,我國有數十位科學家(包括2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獲得小行星命名。自2009年以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合作開展的以著名科學家名字對小行星進行命名的活動,在科技界和全社會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本次獲小行星命名的五位科學家中,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在中國本土開展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謝家麟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吳良鏞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二人同在201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鄭哲敏為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201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張存浩為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在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