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化所張存浩獲小行星命名—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通訊員關佳寧記者劉萬生  1月4日下午,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五位科學家的小行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等領導出席命名儀式。鄭哲敏院士作為科學家代表進行了發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黨委書記王華、副所長楊學明等出席活動。

 

劉延東在講話中表示,本次命名是對五位科學家創新精神和重大貢獻的高度肯定,對於激發我國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加快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鄭哲敏在發言中說,這項活動既體現國家對科學事業的高度重視,也是對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我是學力學的,對這份榮譽有特殊的親切感。因為正是人們對行星運動的觀測和探索,建立了力學運動的普世規律和萬有引力理論,並創造了微積分,從而開闢了精確科學的時代。」鄭哲敏表示將懷著敬意呵護這份榮譽,一如既往地關注科技領域發展。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榮譽。

 

此次以五位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截至目前,我國有數十位科學家(包括2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獲得小行星命名。自2009年以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合作開展的以著名科學家名字對小行星進行命名的活動,在科技界和全社會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本次獲小行星命名的五位科學家中,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在中國本土開展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謝家麟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吳良鏞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二人同在201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鄭哲敏為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201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張存浩為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在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相關焦點

  • 從此天上有顆屠呦呦星 中國5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
    1月4日,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舉行,5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這些小行星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並獲國際永久編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而正式命名的。屠呦呦因身體原因未出席。
  • 古人類學家吳汝康獲小行星命名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為了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8月31日)是中科院院士吳汝康逝世14周年紀念日,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記者了解到,吳汝康星處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是紫金山天文臺在2010年8月7日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中國古人類學奠基者獲命名小行星「吳汝康星」閃耀太空
    1953-1956年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前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任兼職研究員,1956年起任專職研究員,先後擔任該所古人類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併兼任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 張存浩、程開甲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一顆小行星命名「嚴濟慈星」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同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97年發現的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第10611號的小行星,28日下午在北京正式命名為「嚴濟慈星」,以紀念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嚴濟慈院士。嚴濟慈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開創人之一、也是中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製工作奠基人之一。
  • 小行星命名:那些名字是咋上天的
    「行星和衛星有以神話中的神靈命名的傳統,於是當時的天文學家就商定,小行星的命名也沿用這個傳統,並且應該是女性神靈,同時規定命名權歸發現者。在此之後,這一發現者和發現者所屬機構持有命名權的小行星命名法則就被後世保留並繼承至今。」李競說。   到了19世紀下半葉,天文照相方法興起,小行星觀測的效率大增,到19~20世紀之交,已發現的小行星總數已達500個。
  • 張存浩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張存浩,男,1928年2月出生,山東無棣人,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1948年留學美國,195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關佳寧 1月4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
  • 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因國家需要3次改變研究領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因其一生在科研方面的巨大貢獻,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張存浩院士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很「特別」。眾所周知,當時中國的條件還十分艱苦,從上到下都不富裕,但是張存浩並不留戀國外優渥的條件。而且回國後,他謝絕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4所京區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請,選擇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可見他並不在乎優越的條件,若是真的在乎,他完全可以留在國外。張存浩60多年的科研經歷,3改研究方向,都是為了滿足國家需要。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
  • 南京大學80後校友傅海獲小行星命名殊榮
    人民網北京9月11日電 近期,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的第105568號《小行星通告》,第22413號小行星被命名為 Haifu(傅海)。據了解,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是世界公認的榮譽。目前,南京大學是獲得小行星命名最多的高校之一。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 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向閔乃本院士(右)贈送"閔乃本星"命名證書和命名銅匾佘治駿攝付出大半生,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上世紀50年代末,閔院士在著名物理學家閔院士院士致力於教書育人和科研團隊建設,他所領導的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年來在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所組織的歷次評估中均名列前茅。他所培養的學生如王牧、朱永元、祝世寧、陳延峰、陸延青、王振林等博士在科技教育界已嶄露頭角,其中祝世寧於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9 月17 日下午,閔乃本院士治喪委員會正式發布了訃告。
  • 以民主黨派成員命名的小行星,你知道幾個?
    11月13日,以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民盟已故領導人蘇步青命名的小行星「蘇步青星」命名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蘇步青是國際公認的幾何學家,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提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向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提交「蘇步青星」命名申請。2019年11月8日,由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並發布國際公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08年2月29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9716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蘇步青星」。
  • 大連化物所完成「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周玉紅報導) 11月24日至26日,中科院規劃局組織國際知名科學家對大連化物所進行了「一三五」現場診斷評估。
  • 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一顆小行星為「吳汝康星」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為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院士,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已將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第41981號小行星獲名「姚貝娜」 揭秘小行星命名由來
    據悉,一般來說,小行星的命名是根據意願者進行提名,國際組織公認,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美國宇航局網站上這樣介紹姚貝娜:「姚貝娜(1981-2015),一位才華橫溢又充滿勇氣的中國女歌手,曾因在流行音樂方面的造詣屢獲獎項。她有一 首歌叫做《心火》,講述她與癌症抗爭的故事。不幸離世後,她捐獻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 石油高等教育開創者楊光華獲小行星命名:曾參與創建中石大
    石油高等教育開創者楊光華獲小行星命名:曾參與創建中石大 李珍梅/齊魯晚報 2018-10-10 20:51
  • 星耀宇宙 名垂青史——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你知道幾位?
    小行星命名,須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公布於世。小行星命名具有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性,因而成為一項世界公認的崇高榮譽。於是,為人類作出公認的、重大貢獻的科技領域的人物,成為小行星命名的熱門人選。
  • 中科院大化所合成新型發光材料拒絕「鉛汙染」—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瀋陽4月9日電(記者王瑩)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最近合成新型發光材料——非鉛雙鈣鈦礦納米晶,採用毒性較低的鉍元素來取代重金屬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