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16 日下午,著名晶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閔乃本於南京逝世,享年83 歲。目前,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網已經變成黑白,悼念閔院士。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閔乃本院士於1955年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9年7月畢業並留校任教,1984年8月特批為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曾任國家人工晶體聯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973計劃光電功能材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副主任等重要職務。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國際編號為(199953)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閔乃本星」。
△ 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網頁截圖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向閔乃本院士(右)贈送"閔乃本星"命名證書和命名銅匾佘治駿攝
付出大半生,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上世紀50年代末,閔院士在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端教授的帶領下,闖入了當時國內尚是空白的晶體缺陷研究領域。1982年,他的41萬字專著《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問世,成為當時國際上第一本全面論述晶體生長的理論專著。
1983年,閔院士在美國猶他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成功解答了「晶體表面粗糙化」這一難題,被學界譽為「近10年來晶體生長理論領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也因此獲得美國「大力神」獎。美國晶體生長協會副主席羅森伯格教授主動提出要與他籤訂10年工作合同,讓他留在美國繼續研究。面對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他卻毅然踏上了歸國之路。
閔院士創新地將超晶格的概念由半導體推廣到介電體,發現了一系列新穎的現象與效應,並且證明這些現象與效應在光電子產業中的重大應用。至此,閔院士在光電子學和聲電子學領域開拓了一條通過人工調製和控制介電體微結構來發展新材料與新器件的道路。
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閔院士領銜完成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也是自1999年國家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內地高校獨立完成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通過將近20年的努力,閔院士使得這類材料從冷門變成國際熱門領域,在光電子學、聲電子學、材料科學的交叉領域誕生了一門被稱為「疇工程學」的新生學科。目前,「介電體超晶格」材料如用於製造醫用雷射器,既可查病灶,又可用於治病,醫用前景廣闊。
△新華社圖
△新華社圖
始終在科研第一線,沒有忘「本」
從教半個多世紀,他始終工作在科研第一線,不僅獲得了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更成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1990年,經過3年探索,閔院士和學生科研團隊曾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文章,預言「一塊準周期的介電體超晶格有可能將一種顏色雷射同時轉換成三四種顏色的雷射。」可惜的是,並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沉澱思考之後,閔院士深刻地發現:一個理論要得到國際上的承認,沒有實驗的驗證不行。
「創新的成就源於科學精神。」閔院士院士曾說,「我從畢生的科學實驗中體會到的科學精神,如果要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我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或許就是科學精神的最佳概括。」
閔院士院士對弟子的要求很高,再三強調科學研究必須嚴謹。據回憶,1985年,國內一般的科研論文都是用中文撰寫,現任南大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的朱永元還在閔院士門下讀研究生,他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被要求用英文寫作,閔院士這樣告誡他,「我們的工作應該拿到國際上去競爭!」
「做實驗要細緻、嚴謹,這是閔老師對學生們一貫的要求。」據閔院士第三代弟子、南大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盧明輝回憶,閔老師曾對他說,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優秀,一定要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在一個領域不斷深入挖掘、研究,這樣才能做出成果。
閔院士生前最經典的語句之一,就是告誡青年科技工作者:「科學的客觀規律決定科研本身必然與急功近利相悖,科研成果要從長期的探索實驗中來、也要最終接受實踐檢驗,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沒有這樣的認識,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可能把『冷板凳』坐上十幾年,也不會真正有所成就。」
盧明輝告訴記者,最讓人欽佩的是,儘管閔院士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始終沒有忘本,「科研道路有時難免遇到阻力,但我從來沒有看老師爭過任何榮譽。 『吃虧是福』這四個字他常常掛在嘴邊。」
重視教育,不遺餘力提攜後輩
「我的科研方向是閔院士建議規劃的。」盧明輝說,他最近一次見閔院士是今年4月份在醫院病床前,當時老師的精神狀態還不錯,「我向他匯報了自己最近研究成果,他也給了我一些建議。期間,閔院士還與同來探望復旦的資劍老師聊起異域文化起源與發展。閔院士很重視文化教育,本人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
最讓盧明輝印象深的是,2007年,他即將博士畢業,正是閔院士研究團隊的一員。當媒體得知院士獲得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紛紛來採訪他。院士卻執意要記者帶上盧明輝一起參與採訪。閔院士生前曾對學生們說:「你們做出來的工作首先是你們自己的工作,而不是首先是我的工作。你們應該排在我前面。」閔院士對每一位取得科研成果的年青人莫不如此。
作為學術領導人,閔院士深知,對年輕人僅有學術上的關心並不夠,還必須關心、改善他們的生活,為他們安心科研工作創造條件。上世紀90年代初,有一次閔院士去北京參加學術會議,在南京開往北京的列車上,認識了一位企業家,素昧平生的兩人聊得很投機,受閔院士的感染,臨別前,這位企業家表示願意無償為改善青年研究人員的生活條件提供一筆資助。就這樣,閔院士用自己牽線的這筆資助在物理系、材料系和微結構實驗室設立了「克力獎研金」,每位獲獎者每個月可以獲得1000元的補貼,這在當時比閔院士自己3個月工資還要高。
閔院士院士致力於教書育人和科研團隊建設,他所領導的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年來在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所組織的歷次評估中均名列前茅。他所培養的學生如王牧、朱永元、祝世寧、陳延峰、陸延青、王振林等博士在科技教育界已嶄露頭角,其中祝世寧於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9 月17 日下午,閔乃本院士治喪委員會正式發布了訃告。全文如下:
訃告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材料學家,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傑出代表,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八屆、九屆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第十屆、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九三學社江蘇省第四屆、五屆委員會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 年9 月16 日17 時36 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 歲。
閔乃本院士1935 年8 月出生於江蘇如皋,1955 年9 月進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9 年9 月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2-1984 在美國猶他大學物理系任訪問副教授,1987 年獲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 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閔乃本院士曾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教育部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國家人工晶體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國家" 973 計劃"顧問專家。他曾參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 對促進我國科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量子調控等重大研究計劃的設立和實施。
閔乃本院士於上世紀60 年代初開始從事晶體生長、晶體缺陷與晶體物性研究。有關"電子束浮區區熔儀"的成果於1964 年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與國家科委頒發的工業新產品獎二等獎。1982 年關於晶體缺陷的研究,作為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閔乃本院士1998 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999 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基礎科學獎- 物理獎,2000 年獲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 ISI ) 經典引文獎,2005 年關於鐵電薄膜及氧化物電極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 年關於介電體超晶格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排名第一) ,2007 年關於晶體生長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排名第二) 。閔乃本編著的教材《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1983 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5 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及獎章,2001 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及獎章,2007 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代表。2013 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命名國際編號為( 199953 ) 號小行星為"閔乃本星"。
閔乃本院士提出"介電體超晶格"的概念,和他的團隊將準晶結構引入介電體超晶格,建立了"多重準位相匹配理論",預言了準周期介電體超晶格可以同時實現多種波長的雷射倍頻和直接實現雷射三倍頻, 隨後用實驗證實。閔乃本院士和他的合作者還深入研究發現了介電體超晶格中準相位匹配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的增強效應;發現了微波與超晶格振動強烈耦合所引起的極化激元新機制;揭示了超聲波在介電體超晶格中的傳播規律,研製成若干超聲原型器件,填補了超聲工程中體波器件從幾百- 幾千兆周的空白頻段。閔乃本院士還在經典晶體生長動力學方面,將Frank 螺位錯機制與理論推廣為更為普遍的缺陷機制與理論,成為經典晶體生長理論近幾十年來最重要的發展之一。閔乃本院士的科學貢獻,極大地推動了微結構功能晶體的發展及其應用,豐富了凝聚態物理學、非線性光學等學科的內涵,引領了我國科學事業發展方向,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閔乃本院士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甘當人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探索了"大師+ 團隊"的科研組織和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實踐了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與責任擔當。
閔乃本院士在擔任省政協領導和主持省九三學社工作期間,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發揮自己科研工作的特長與優勢,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不僅為江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更彰顯了一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踐行者的優秀黨外知識分子形象。
閔乃本院士一生熱愛祖國、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立德樹人,在病重住院期間還在關心我國科教事業發展和學校"雙一流"建設,關心政協和九三學社事業的發展。他的高尚品德和獻身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閔乃本院士的逝世是我國科學界、教育界、九三學社和南京大學的重大損失。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學習閔乃本院士為人民、為科學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為中國科技進步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特此訃告。
閔乃本院士治喪委員會
2018 年9 月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