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斯人已逝,星光依然閃耀長空
閔乃本院士指導學生。南京大學供圖
閔乃本院士在工作。 本報資料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一個人一輩子,要給這個世界留下一點東西。」閔乃本院士的兩位弟子陸延青教授和吳迪教授,都記得老師的這句諄諄教誨。「他教會了晚輩,什麼是知識分子的眼界和擔當。」
用一生來實踐「知識分子的擔當」
「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畢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祖國和人民」 ,閔乃本院士曾經多次這樣表明自己的心跡。
上世紀50年代末,閔乃本在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教授的帶領下,闖入當時國內尚是空白的晶體缺陷研究領域。70年代起,閔乃本開始對晶體生長進行研究。1982年,他的41萬字專著《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問世,成為當時國際上第一本全面論述晶體生長的理論專著。
1983年,閔乃本在美國猶他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成功解答「晶體表面粗糙化」這一難題,被國際晶體生長學界譽為「近10年來晶體生長理論領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也因此獲得美國「大力神」獎。美國晶體生長協會副主席羅森伯格教授主動提出與他籤訂10年工作合同,他沒有心動,而是毅然踏上了歸國之路。
1990年,閔乃本和朱永元提出多重準位相匹配理論,預言在一塊準周期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裡面可以出現多種波長,即多種顏色的雷射。論文在國際學術刊物《物理評論B》上發表後,並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他下定決心要製備出準周期的介電體超晶格。
閔乃本常常對學生們說,「基礎研究成果還需演示出來,才能吸引工業界、應用界的關注。我們要實現跨越式發展,要付出更多的艱辛,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歷史責任。」當時,課題組的實驗條件非常簡陋,實驗驗證很困難。可是,閔乃本沒有退卻,仍然決心製備準周期超晶格來檢驗自己的理論。終於,研究組於1996年製備出同時能出兩種顏色雷射的準周期介電體超晶格,這項工作成果發表在世界級學術刊物《科學》上,還吸引美國史丹福大學一批科學家紛紛介入,使這一冷門領域逐漸走向熱門。而此前,閔乃本帶著研究組坐了十多年的「冷板凳」。一組清晰的數據佐證了這段歷史——1980年至1990年,國際上相關論文總數約有20餘篇,閔乃本研究組就貢獻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