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學家張存浩:因國家需要3次改變研究領域,科研成果不署名

2020-12-03 教育思享

「我為自己樹立的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報國」。

他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雷射的奠基人,也是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3次改變研究方向,為國家科研事業奉獻一生。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因其一生在科研方面的巨大貢獻,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張存浩院士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很「特別」。

出生於1928年的張存浩,在1947年,年僅19歲的他獲得中央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學位,1948年赴美留學,先後在愛阿華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學習,他本應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但他卻在1950年,獲得化學工程碩士學位提前回國。當時,很多人對此不解,但張存浩這麼做是因為滿足國家需要。

眾所周知,當時中國的條件還十分艱苦,從上到下都不富裕,但是張存浩並不留戀國外優渥的條件。而且回國後,他謝絕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4所京區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請,選擇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可見他並不在乎優越的條件,若是真的在乎,他完全可以留在國外。

張存浩60多年的科研經歷,3改研究方向,都是為了滿足國家需要。

上世紀50年代,張存浩投身於水煤氣合成液體的研究中,該研究是煤煉油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到60年代,中國急需要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國際形勢變得複雜,他又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的研究。70年代至90年代,張存浩再一次調整科研方向,集中在雷射領域的研究。

「時代發展了,應在『國家需求』與『自由探索』間找到平衡」。

這就是張存浩的科研之道,國家所需,就是他科學研究的方向。張存浩一生都在圍繞國家需求搞科研,這就是他特別的地方之一。

張存浩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現如今,很多人年輕人在導師的帶領下搞科研,許多科研人員要面對一個最為普通的問題,就是研究成果發表的時候,署名的問題。甚至這樣的問題,一直被很多人詬病。沒有經歷過這一過程,很難理解這其中的五味雜陳。

「我的貢獻不如年輕人大。」

然而,一旦出了成果,張存浩從不「搶功」,總是將機會留給年輕人。曾經有兩位科學家都要將論文署上張存浩的名字,但是都被他謝絕了,而這樣的胸懷並不是誰都擁有的,也是他特別的地方之二。尤其是面對重大科研結果,有幾人能夠平常心面對,甚至出現搶奪署名也是常有的事情。

顯然,張存浩院士為很多人做出了表率。

在培養青年人才方面,張存浩院士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青年人才對於國家科研發展的意義。他將自己獲得的何梁何利獎金和講學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贈給了大連化物所,並設立獎學金,用來激勵更多的青年學者,希望他們能為國家科研奉獻青春和力量。

張存浩院士一生獲得了諸多殊榮,因國家所需調整科研方向,面對重大成果總是將機會讓給年輕人,這樣的院士值得尊敬!

相關焦點

  • 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張存浩:為國所需屢改行
    □人物簡介  張存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山東無棣人,1928年出生,195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雷射、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成果。
  • 張存浩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張存浩與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產率均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60年代,致力於固液和固體火箭推進劑及發動機的研究,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比較全面完整地解釋了固體推進劑的侵蝕燃燒和臨界流速現象。
  • 張存浩、程開甲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共同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張存浩、程開甲……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就是我的研究方向▲習近平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頒獎。張存浩,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60多年科研經歷中,張存浩多次「改行」每次「改行」,他的研究方向都不盡相同但始終有個共同目標,就是國家需求!
  • 張存浩:在幾十年的科研實踐中化苦為樂
    回憶自己幾十年來在黨領導下從事科研工作的一點有限經歷和了解到的一些點滴情況,我想也能夠說明:新中國的科學事業有著嶄新的時代特點。 首先,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所指引的創新精神加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十年做的是合成石油。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石油十分匱乏,當時國際上也普遍認為世界石油礦藏開採不了多久了,紛紛研究從煤或天然氣出發,經合成氣合成石油的方法。
  • 物理化學家——梁敬魁
    蘇聯科學院非常重視學生從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訓練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導師結合實驗室的工作和條件,提出若干研究方向供我們選擇;學生經國內外有關文獻的調研後,確定論文題目,提出完成論文的思路和實驗方案,以及所需要的設備條件,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由於論文完成的比較快,1960年初我提前學成回國」[3]。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這不正當的署名方式雖五花八門,但最為常見的則是以下四種:1)莫名其妙被署名(某人在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署名)2)送禮式署名(為了換取未來的回報而將某人列為作者)3)借光式署名(拉大旗作虎皮,署名權威人士以增強文章的可信度)比如有些資深學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做出絲毫貢獻,卻仍堅持在下屬的每篇論文署名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Sci.》上,曹博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曲阜師範大學為共同署名單位。《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是英國牛津大學1974年開始出版發行的核酸研究方向的國際著名權威期刊,當前影響因子:為11.147。《Proc. Natl. Acad. Sci.》(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是美國科學院發行的國際著名的綜合性期刊,當前影響因子為9.58。
  • 著名物理化學家劉若莊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零時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劉若莊先生1925年5月25日出生於北京。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成果在五大TOP期刊發表!
    各個項目介紹微納結構功能材料因具有優異的理化性能,在能源、催化和環境等諸多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國際上有關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研究領域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實現微納結構單元界面結構的精準設計與選控合成,以期獲得新穎的功能和應用。
  • 中科院大化所張存浩獲小行星命名—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關佳寧記者劉萬生  1月4日下午,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五位科學家的小行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 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敬魁逝世
    據光明日報1月20日報導,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敬魁同志,於2019年1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梁敬魁同志長期在結構化學、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交叉前沿領域從事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研製出屬首創的核試驗測溫裝置,在多晶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和相圖測定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創新性成果,並成功地應用於新材料探索,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主要奠基人。曾獲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 中國科研需要更多的集團軍嗎?
    201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吳凌飛等人發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 [3],表達了不同的意見:相比於大團隊,小團隊更容易做出顛覆性的、改變領域範式的工作,而大團隊則善於迅速推進已經成熟的想法。也因此,小團隊的工作往往有更大的風險,而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領域的承認。而大團隊的工作,一般能在很短時間內被領域吸收。吳凌飛等人認為,一個健康的科學生態,既需要能迅速推進成熟想法的大團隊,也需要引領範式革命的小團隊,兩者應該保持一個合理的平衡。 中國的科學研究可以從中受到什麼啟發呢?
  • 西農植保學院許金榮教授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在PNAS發表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許金榮教授科研團隊題為「A-to-I RNA editing is developmentally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名單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盤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兩人獲得,本文為您盤點了歷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起來看!
  • 中辦國辦重磅發文:對違背科研誠信、科研倫理要求的,不遷就、不包庇,嚴肅查處、公開曝光
    科研項目承擔者要樹立「紅線」意識,嚴格履行科研合同義務,嚴禁違規將科研任務轉包、分包他人,嚴禁隨意降低目標任務和約定要求,嚴禁以項目實施周期外或不相關成果充抵交差。嚴守科研倫理規範,守住學術道德底線,按照對科研成果的創造性貢獻大小據實署名和排序,反對無實質學術貢獻者「掛名」,導師、科研項目負責人不得在成果署名、智慧財產權歸屬等方面侵佔學生、團隊成員的合法權益。
  • 國家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孫九林院士
    由於受父輩和兄長們的影響,那時孫九林的夢想是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後來因種種原因沒能實現從軍保家衛國的夢想,就選擇了用科學報國的精神理念作為其人生目標,最終成為「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
  • 校長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大家知道,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推動科技的進步,回饋社會的需求。根據解決問題的屬性不同,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多種方式呈現,如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發明專利、研究報告、轉移轉化的效益等。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仍是成果的主要呈現方式。
  • 吉林大學校長: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科學網微信公眾號】大家知道,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推動科技的進步,回饋社會的需求。 根據解決問題的屬性不同,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多種方式呈現,如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發明專利、研究報告、轉移轉化的效益等。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仍是成果的主要呈現方式。
  • 愚人節的一篇論文,轟動了世界,署名作者是α、β、γ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非常重要的一個體現形式,除了一些特殊的科研成果,大多數科研成果都需要依靠學術論文來體現,特別是理論性的科研成果,衡量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也可以用學術論文來衡量,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數量、質量都是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