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自己樹立的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報國」。
他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雷射的奠基人,也是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3次改變研究方向,為國家科研事業奉獻一生。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因其一生在科研方面的巨大貢獻,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張存浩院士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很「特別」。
出生於1928年的張存浩,在1947年,年僅19歲的他獲得中央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學位,1948年赴美留學,先後在愛阿華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學習,他本應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但他卻在1950年,獲得化學工程碩士學位提前回國。當時,很多人對此不解,但張存浩這麼做是因為滿足國家需要。
眾所周知,當時中國的條件還十分艱苦,從上到下都不富裕,但是張存浩並不留戀國外優渥的條件。而且回國後,他謝絕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4所京區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請,選擇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可見他並不在乎優越的條件,若是真的在乎,他完全可以留在國外。
張存浩60多年的科研經歷,3改研究方向,都是為了滿足國家需要。
上世紀50年代,張存浩投身於水煤氣合成液體的研究中,該研究是煤煉油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到60年代,中國急需要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國際形勢變得複雜,他又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的研究。70年代至90年代,張存浩再一次調整科研方向,集中在雷射領域的研究。
「時代發展了,應在『國家需求』與『自由探索』間找到平衡」。
這就是張存浩的科研之道,國家所需,就是他科學研究的方向。張存浩一生都在圍繞國家需求搞科研,這就是他特別的地方之一。
張存浩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現如今,很多人年輕人在導師的帶領下搞科研,許多科研人員要面對一個最為普通的問題,就是研究成果發表的時候,署名的問題。甚至這樣的問題,一直被很多人詬病。沒有經歷過這一過程,很難理解這其中的五味雜陳。
「我的貢獻不如年輕人大。」
然而,一旦出了成果,張存浩從不「搶功」,總是將機會留給年輕人。曾經有兩位科學家都要將論文署上張存浩的名字,但是都被他謝絕了,而這樣的胸懷並不是誰都擁有的,也是他特別的地方之二。尤其是面對重大科研結果,有幾人能夠平常心面對,甚至出現搶奪署名也是常有的事情。
顯然,張存浩院士為很多人做出了表率。
在培養青年人才方面,張存浩院士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青年人才對於國家科研發展的意義。他將自己獲得的何梁何利獎金和講學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贈給了大連化物所,並設立獎學金,用來激勵更多的青年學者,希望他們能為國家科研奉獻青春和力量。
張存浩院士一生獲得了諸多殊榮,因國家所需調整科研方向,面對重大成果總是將機會讓給年輕人,這樣的院士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