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成果在五大TOP期刊發表!

2020-12-06 科教頭條

近日,我校閻子峰教授領銜的催化材料團隊在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Nano Energy,Nano Toda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五個化學類和材料類TOP期刊。

各個項目介紹

微納結構功能材料因具有優異的理化性能,在能源、催化和環境等諸多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國際上有關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研究領域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實現微納結構單元界面結構的精準設計與選控合成,以期獲得新穎的功能和應用。鑑於此,系列研究工作旨在通過對材料的表/界面結構和多級次結構的設計與合成,提出一系列具有功能增強的新型微納結構材料組裝方法,為高效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的創製和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實際借鑑。

題目為《用於環境監測與修復的磁性金屬-有機骨架複合材料》(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remediation)的綜述論文發表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博士生班傑明(Benjamin Edem Meteku)、黃劍坤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曾景斌副教授、閻子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該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和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基於以往研究工作基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11(9): 2341-2347.; Nano-micro letters, 2018, 10(1): 4.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91(8): 5091-5097.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7, 330: 372-382;),該項工作通過系統性評述磁性金屬-有機框架複合材料的精準調控與合成策略,詳細揭示該類材料微納結構和功能間的構效關係,指出制約面向環境領域應用的磁性金屬-有機框架複合材料宏量化發展的瓶頸因素,並展望了該類材料在微生物抗菌領域潛在應用。

題目為《混合超級電容器中不對稱電解質概念設計助力比容量提升》(Boo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hybrid supercapacitors through redox electrolyte-mediated capacity balancing)的研究論文發表在

材料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 。

博士生張譽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我校閻子峰教授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王連洲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該項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得到國家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資助。

該項工作基於混合超級電容器(HSC)中正負極之間電荷存儲機制差異導致的容量不匹配問題,提出了一種不對稱電解液設計的新概念,其中電池型鎳鈷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電極在氫氧化鉀電解液中運行,而將可溶性氧化還原電解質引入到電容型活性碳電極的電解液中。氧化還原電對為碳電極貢獻了額外的法拉第電容而大大提高其電極容量,從而解決了正負極質量負載相等時的容量不匹配問題。經過優化的HSC可提供79.6 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是傳統質量平衡的HSC能量密度的2.5倍,是未平衡的HSC能量密度的4倍。這種新的概念設計可以擴展到其他儲能系統,為進一步提高電化學性能提供了一種可靠方法。

題目為《用於比色傳感的各向異性等離子體納米結構》(Anisotropic plasmonic nanostructures for colorimetric sensing)的綜述論文發表在

材料領域權威期刊Nano Today (DOI information: 10.1016/j.nantod.2020.100855)。

曾景斌副教授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殷亞東教授、王大偉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該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

比色傳感是利用傳感單元光學信號(吸收或發射)的改變作為輸出信號,以實現對目標物的可視化檢測。因具有操作簡單和現場實時監測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於環境汙染監控、食品安全監測、生化分析以及疾病診斷等領域。然而,具有高共軛體系的有機發色團在作為比色受體時,其較低的摩爾消光係數會導致傳感信號的敏感度低等問題。另外,大部分有機發色團在水介質中無法發生顯色反應,極大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近年來,以金、銀、銅及其複合納米顆粒作為核心單元的納米探針,通過引入外加目標物來觸發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吸收波長移動,進而形成裸眼可識別的光譜和顏色變化,很大程度克服了上述有機探針的缺陷。相比於納米球型的各項同性納米探針,各項異性納米材料具有更為敏感的光學性質和更寬的光譜調諧範圍,因而有望在比色傳感領域獲得更廣泛的應用。

基於以往研究工作基礎(Nano letters, 2019, 19(5): 3011-3018;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8, 28(26): 1800515;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9416-9425;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6, 228,366-372; Chem. Commun., 2014, 50, 8121-23; Nanoscale, 2014, 6, 9939-43),該論文系統綜述了比色傳感用各向異性納米結構(如納米棒、納米片、納米花、納米雙錐體、納米框架和納米立方體等)的檢測機制,展示了具有上述各向異性納米結構的智能傳感器在識別外部刺激,如溫度、酸鹼度、光照、磁場和力學的實際應用,並對研製新型智能傳感器的發展趨勢和前景進行了展望。

題目為《仿生構築具有高度有序的層-棧橋-層狀結構的銅基海綿》(Biomimetic Fabrication of Highly Ordered Laminae-trestle-laminae Structured Copper Aero-sponge)和《高彈性耐疲勞多拱結構全碳氣凝膠基可穿戴傳感器》(Multi-arches Structured All-carbon Aerogels with Super Elasticity and High Fatigue Resistance as Wearable Sensors)的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材料領域知名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DOI information: 10.1021/acsami.0c01794)和DOI information: Nanoscale(10.1039/C9NR10593J)。

博士生黃劍坤為兩篇論文第一作者,曾景斌副教授、閻子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該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以及研究生創新工程項目資助。

上述工作通過利用取向性孔道結構賦予三維宏觀組裝體輕質高強的優勢,提供了一種冰晶生長誘導的結構組裝技術,以常見的一維金屬納米線、二維還原氧化石墨烯為組裝單元,跨尺度構築具有優異力學性能的三維宏觀組裝體。這種組裝技術可應用於多種取向性微納結構的創製,為進一步提高宏觀組裝體的功能化提供了一種可靠方法。

近年來,閻子峰教授領銜的催化材料團隊基於提出的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的設計理念和表界面調控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功能增強的新型微納結構材料組裝方法和功能化策略,為高效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的開發和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來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創造太陽新聞網 編輯:劉璐瑤 校對:劉淑萍 責任編輯:宋宇璇 審核:陳勇、白山嶺、趙學婷

相關焦點

  •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刊發表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催化材料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法拉第電容材料缺陷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嵌鋰誘導四氧化三鈷缺陷調控實現高法拉第反應活性和優異超級電容器性能》(Lithiation-Induced Vacancy Engineering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超級電容器材料缺陷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催化材料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法拉第電容材料缺陷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嵌鋰誘導四氧化三鈷缺陷調控實現高法拉第反應活性和優異超級電容器性能》(Lithiation-Induced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獲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獎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特任教授馮翔,憑藉其近年來在催化反應工程領域取得的創新性成果獲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青年獎。曾獲2018年國際化學反應工程Gianni Astarita青年學者獎(亞洲唯一),入選2019年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二批高層次緊缺人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首屆&34;。從事能源與環境化工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重質油轉化及烯烴下遊高附加化學品生產,提出了負載型分子篩催化劑的穩定性強化策略,結合分子模擬計算構建了活性位辨認方法,開發了鈦矽分子篩材料可控合成及放大技術。
  • 首位中國本土科學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姚軍獲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最高榮譽
    中國山東網7月8日訊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姚軍教授當選為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榮譽會員。該榮譽會員是SPE向個人頒發的最高榮譽,自1941年設立以來,全球僅有156人獲此榮譽,姚軍成為首位獲此榮譽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上發表。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2019級博士生王小珊為第一作者,新能源學院吳明鉑教授和化學工程學院寧匯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華東,誰才是石油人才的搖籃
    石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而石油企業也一直是國家經營,很多家長和學生畢業之後也希望能夠進入石油類的企業,那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以石油命名的高等院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211工程大學,在行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誰才是石油人才的搖籃呢?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名教授入選院士候選人!
    田原宇,男,1969年10月生,陝西鹹陽人,現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他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通過初評公示,待審批)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山東省技術發明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中國石化聯合會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政府或社會力量設獎一等獎17項;授權發明專利103項,其中美國專利13項;出版著作1部,發表論文209篇。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等榮譽稱號。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第五屆創新創業年會舉行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20年第五屆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現場。楊安 攝  波浪滑翔器、氣溼敏傳感器晶片、水下裝備微缺陷智能檢測儀、可燃冰高效開採技術……12月5日,總計116個創新創業項目、12項優秀成果展示、15個學院(中心)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展集中亮相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第五屆「智匯青春·開創未來」創新創業年會開幕式,800餘人齊聚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講堂群大廳參展,感受科技創新的魅力和青年創業的激情。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017年自主招生簡章
    原標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017年自主招生簡章   中國石油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的高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業集團公司、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
  • 為「星星的孩子」插上翅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原標題:為「星星的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星翼計劃項目團隊捐贈儀式成功啟動9月2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星翼計劃項目團隊捐贈儀式在青島市市北區同沐陽光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隆重舉行。
  • 這份「中國專利獎」榜單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位列全國第13名
    近日,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校友會網發布了《校友會2020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報告》。在此次發布的報告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發明專利獎總數5項的成績,位列全國高校第13名。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是目前最具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中國第三方大學評價領先品牌,備受中國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肯定。校友會大學排名堅持自主創新,不照搬照抄複製他人的評價思想及方法,不採用畢業生就業率、國外低端期刊論文數等低層次規模指標。
  • 首位中國本土科學家!中國石油大學姚軍獲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最高榮譽
    中國山東網7月8日訊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姚軍教授當選為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榮譽會員。該榮譽會員是SPE向個人頒發的最高榮譽,自1941年設立以來,全球僅有156人獲此榮譽,姚軍成為首位獲此榮譽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 116項科技成果集中亮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第五屆創新創業年會舉行
    中國教育在線訊 波浪滑翔器、氣溼敏傳感器晶片、水下裝備微缺陷智能檢測儀、可燃冰高效開採技術……12月5日,總計116個創新創業項目、12項優秀成果展示、15個學院(中心)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展集中亮相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第五屆「智匯青春·開創未來」創新創業年會開幕式,800餘人齊聚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講堂群大廳參展,感受科技創新的魅力和青年創業的激情。
  • 歷時近10年,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項目獲一等獎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海洋與空間信息學院王振傑、姬生月、賀凱飛、聶誌喜、吳會勝、白永良、李連偉等完成的項目"海洋地質勘探導航定位關鍵技術與國產裝備研發"獲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 河南科技大學王林教授團隊研究成果連續在國際TOP期刊上發表!
    近日,河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王林教授團隊在低品位能源在建築冷熱源設備中梯級利用的研究取得新進展,3篇研究論文《Proposal and parametric study of solar absorption/dual compression hybrid refrigeration system
  • 重慶郵電大學研究成果在人工智慧領域頂級權威期刊TPAMI上發表!
    近日,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智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夏書銀和王國胤等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A Fast Adaptive k-means with No Bounds」(一種無界的快速自適應精確k-means算法)在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頂級權威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 成果頻出!幾個月內,多次被國際著名期刊報導,華東理工實力不凡
    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華東理工大學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持續提升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僅兩個月,就有多個國際著名期刊相繼報導華東理工大學的科研成果,展現了學校不凡的實力。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再獲國家資助!
    11月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基金立項結果,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劉可禹教授牽頭申報的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特提斯構造域中東部典型前陸盆地形成演化機制與油氣富集效應」獲批立項資助,獲得直接經費265萬元,合作研究單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這也是中國石油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綜述」多級孔沸石催化劑的擴散與催化效率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閻子峰教授領銜的催化材料團隊在介孔沸石工業化製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閻子峰教授為通訊作者,化學工程學院畢業博士研究生彭鵬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此項研究工作得到香港王寬誠教育基金會、中法分子篩聯合實驗室、國家高層次人才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石油煉油催化劑重大專項等基金項目資助。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B: Environmental上發表。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2019級博士生王小珊為第一作者,新能源學院吳明鉑教授和化學工程學院寧匯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