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2021-01-14 本碩博大聯盟

本月初,知乎一則熱門討論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圖源:知乎


依據題主所述,他曾在三年前與當時在IU的助理教授Yuan Zhou(現在在uiuc)合作了一個課題。隨後,該課題因老師說他要找人做實驗,而擱置了手稿的完成。


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



題主之所以不滿,是因為既然論文的正文內容與當初手稿論文存在很多相同部分,那麼為何論文裡不僅把自己踢出了作者欄,還隻字不提自己所做的貢獻


而且導師女友的貢獻是否真的擔得起一作的位置,題主也是心生質疑。


目前,題主已向IU和UIUC的research integrity office舉報,並期望能到以下反饋(見下圖),但合作老師Zhou和其女友並未就此事做出任何回應。


圖源:知乎@yodu


隨著問題的發酵,很多人針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雖然有少部分人認為,題主是在「碰瓷」導師,畢竟,就題主所提供的材料而言,他本身貢獻量也不足以支撐題主拿到論文一作的位置,而且在以數學證明為主的學科中,credit主要是給提供idea的人,所以該文章不署名題主理所應當。


此外,導師女友究竟對文章有無貢獻,尚不清楚,不能只聽題主的一家之詞;甚至還有網友質疑題主在舉報導師後不耐心等待結果出爐,反而在知乎上帶節奏,有利用輿論抹黑導師的嫌疑。


但絕大多數人認為導師在不告知合作的前提下發表論文,確實已經構成了對題主的侵權;更何況,倘若導師女友真的「才不配位」,此事就存有送女友論文的嫌疑


而這也就意味著該導師的確在藉助優勢地位為自己以及相關人員謀取不當利益,直白而言,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所以支持題主維權。


事實上,無論是支持也好,質疑也罷,作為局外人,我們根本無從知曉事情的真實樣貌,比如Qin與Zhou之間的真實關係,究竟是不是戀人呢?Qin對該論文的貢獻到底如何呢?


吃瓜的我們根本無從得知,只能憑著自身的經驗進行揣測和評論。不過,在這起羅生門事件中,真正的核心問題,就是論文署名不當的問題



其實,現階段,關於論文署名,通過對文章貢獻程度大小來進行論資排輩已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事情。通常情況下,文章一作要能親自操刀進行研究項目並撰寫文章第一輪草稿,多數是正在訓練期間的學生。共同一作的工作強度、參與程度和一作幾乎相同,更重要的是對文章有著關鍵的貢獻。而其他的作者要麼參與了數據的產生、要麼提供了相關的技術或材料。而通訊作者(排在最後)通常由制定藍圖的導師來擔任,他們不僅是負責研究項目財政的「財神爺」,也是親手修改草稿並定稿的「作家」,更重要的是責任與殊榮並行:一旦論文有「問題」或者要「獲獎」,該作者就是聯繫人。要獲獎還好辦,要是同行有問題,該作者首當其衝,要有能力回答,defend團隊的工作。只不過,這種論功行賞的方式,有時候,也並非是萬全之策。畢竟,合作者對於自己在文章中的貢獻常處於一種「當局者迷」的狀態,總是會主觀誇大自身的貢獻(Over-claiming credit);且合作者越多,誇大貢獻的現象也就越普遍。此時,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因貢獻沒分配好而鬧得大家不歡而散的情況也就極有可能發生,題主便是個例子。更何況,這種論文署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作者間的協商和自律的,這就致使論文署名常陷於亂象泥沼。這不正當的署名方式雖五花八門,但最為常見的則是以下四種:1)莫名其妙被署名(某人在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署名)2)送禮式署名(為了換取未來的回報而將某人列為作者)3)借光式署名(拉大旗作虎皮,署名權威人士以增強文章的可信度)比如有些資深學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做出絲毫貢獻,卻仍堅持在下屬的每篇論文署名;兩個實驗室合作時,資歷高的PI利用特權讓自己成為第一作者,但是實際大多數工作時由資歷淺的PI來完成的。又比如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課題研究,卻硬是要被導師或領導強塞進幾人,來瓜分第一作者的署名權,頗有幾分為他人做嫁衣的感覺。這追根究底,是因為一篇論文背後,除了是一種學術生態,還是一個權力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學生與導師、初級學者與高級學者的博弈能力通常是不對等的。而論文署名很多時候就是這種權力結構的紙面演繹,署名次序與酒宴上的論資排輩類似。因此,論文怎麼署名,就會演變成為學生與導師之間彼此試探、互壓籌碼的結果。署名爭議也多由此而起,甚至有時還會因爭搶論文署名而導致原本親密無間的戰友/師徒割袍斷義、割席分坐。1962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就因早年的論文署名順序,以及對「宇稱不守恆」理論貢獻孰高孰低的爭執而分道揚鑣;2018年底,因一篇發表在ChemCatChem雜誌(IF=4.76)的SCI文章的一作署名,32歲的年輕導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嘯(化名)二次被自己的學生告上了法庭。而要徹底改變論文署名的亂象與糾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新規對論文署名進行「操作性定義」規範。針對此,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文件已明確指出,要按照對科研成果的創造性貢獻大小據實署名和排序,反對無實質學術貢獻者「掛名」導師、科研項目負責人不得在成果署名、智慧財產權歸屬等方面侵佔學生、團隊成員的合法權益。同時,考慮到科研團隊合作在學術界已經是大勢所趨,所以無論是課題組之間的合作,還是跨專業/技術的合作,若要避免陷入論文署名衝突之中,首先要謹慎地選擇合作者。無論合作者是實驗室內部人員還是其他研究團隊,都可通過朋友、同事或教授以及社交媒體,來獲取潛在的合作者的信息。其次,良好的科研合作離不開共同的願景及期望,因而,要為工作貢獻和作者署名設定明確標準。與合作者討論研究工作的劃分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並將其落實在紙面上,最重要的是發揮眾人所長,強強聯合。再者,常言道,計劃趕不上變化。當重點項目發生變化時,需要告知合作者,並以公開、誠實和尊重為原則保持一個良好的溝通。同時,也要做好因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而導致合作終止的心理準備。如果研究者與實驗室裡的同事合作陷入困境時,最好嚮導師尋求建議。準備好相關材料,比如郵件、協議、工作安排和已完成內容(雙方作出的貢獻)等,讓導師有個充分的了解。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合作共事是現代科學研究的一部分,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都期望一起努力,取得重大突破。與其在尋求合作時灰心喪氣,不如牢記你可以通過選擇和你工作道德標準一致的合作者,避開那些合作關係的隱患。總之,搬磚不易,每個科研人都怕遇到類似奇葩事,心懷善意的同時,也別忘了自己的權益。這個社會裡,人善不能被人欺。真遇到了,也不要方,請保留相關證據,且務必做到儘可能詳實,以備後續查詢。


最後在此話題下,補充一個研究生可能存在的內心困境


一些同學可能認為自己在導師的指導下,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都理所應當的屬於導師,因而認為去爭取自己的貢獻,有點難以啟齒


雲南師範大學的學者段從宇、李人傑曾發表論文《規範科研成果合作署名的困境與突破——基於權利義務一致性的探討》,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個體只要參與了科研成果創作,並在其中做出了實質貢獻,就不應放棄成果署名;反之,凡是出現在成果署名之列的人員,其必須對科研成果有直接的貢獻。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與其忿忿不平,不如在合適的時機勇敢地為自己「出一次頭」


相關焦點

  • 我辛苦寫的論文,卻被導師拿了一作,這合理嗎?
    而對於廣大的研究生而言,經常還會遇到導師「搶一作」的現象。於是,我們幾個博士結合自己的見聞與體會,對「論文屬名排序」這一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01、關於導師「搶」學生一作的事,我首先談了自己的看法,因為我曾經有過切身的心痛體會,一篇嘔心瀝血、加班加點完成的論文,交給導師幫忙修改。
  • 難得一見,導師直接剽竊學生論文,複製比90%;研究生有多難?
    掛名很常見對讀研和讀博的同學們來說,寫完一篇論文,或者做出一些成果之後,導師掛名乃是基本操作。根絕學校的不同要求,有的是導師一作、學生掛二作,或者是導師掛通訊作者,學生掛論文一作。如果在校園內評獎,一般視為學生一作。
  • 浙大醫學生發表SCI論文致謝偶像,導師回應亮了!
    導讀對於畢業生們而言,學位論文凝結了這些年來學習的成果、思考的結晶和長時間的辛勞。「致謝」也是論文裡很重要的一部分,你還記得你最後感謝的是誰嗎?榜樣的力量!這還不是首位在論文致謝裡求婚的同學,據搜狐教育報導,早在2016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包同學在其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論文致謝中,寫道:「I love you. Will you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with me?」向其女友求婚,兩人目前已經結婚。
  • 畢業生實名舉報,其導師剽竊自己論文發表,事發後老師已道歉
    她稱導師剽竊自己的論文發表,複製率達到90%。不過,目前此事已經解決。該導師已經向她道歉。期刊也撤了此稿。並且學校領導也在處理此事。如今,許多人都感慨,大學擴招,大學生的人數是越來越多。但是質量卻整體下降。尤其是在寫作畢業論文方面。且不說重複率多少,就算是有些許借鑑,恐怕也是語句不通,錯別字無數。甚至一些老師會說,其他不管,字數一定要管夠。
  • 碩士生沒發過論文,考博有希望嗎?聽聽導師怎麼說
    首先,解決不少朋友的一個疑惑:未發表科研小論文,碩士生能畢業嗎?通常一個碩士生想要參加答辯、順利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得要滿足學校、學院/專業、導師的三層要求。常見情況是導師要求最為嚴格,如"雙一流"大學明確發表1-2篇sci論文,這對於不少碩士生來說壓力不小。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陳松燦的乙烷厭氧微生物降解的課題,是整合了三代人、國內外兩個團隊數十年的努力。「師公Friedrich Widdel是厭氧微生物培養的鼻祖,他最早有了課題的想法。導師Florin Musat主要從事氣態烷烴的微生物厭氧降解研究,通過近十餘年的時間富集培養獲得了具有乙烷厭氧氧化功能的微生物。
  • 「讚美師娘」論文作者:主動投稿與導師無關,發表後師娘要求撤稿
    近日,一篇7年前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社會熱議。文章作者徐中民在寫作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過程中,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1月14日14時許,徐中民在個人公眾號「書味香」發布文章《四位一體的方法論》回應目前的爭議。
  • 吹捧導師師娘論文爆火後,知情人稱導師曾非常生氣,沒人理睬作者
    來源 | 瀟湘晨報(xxcbwx)記者 |廖如雲 實習生 譚思慧日前,一篇7年前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社會熱議,作者徐中民在寫作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過程中,闡述論證「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
  • 大二學生擬投稿論文,導師給其三作加通訊作者,你會如何選擇?
    一篇小論文發表後,不管是幾作,通訊作者必定是認可的。之後,在學校評定獎學金、推免加分、讀研聯繫導師等環節都是認定的。以小西指導研究生生的經驗來看,這篇小論文大概率是導師一作,名下某個碩士/博士二作,給大二學生通訊作者。至於,導師讓出通訊且讓一作,我就不太相信啦!
  • 如何看待佛羅裡達大學博士生自殺後爆出導師李濤鼓勵造假,李濤發表聲明要求澄清?
    中國博士在美懸樑自盡,遭華人導師逼迫發表論文,留下遺書令人心碎 的文章。Amusi 看到主人公的遭遇,真的很氣憤又很無奈。2019年7月初,喜歡逛知乎的 Amusi 突然在知乎上看到這個話題「如何看待佛羅裡達大學博士生自殺後爆出導師李濤鼓勵造假,李濤發表聲明要求澄清?"
  • 天津大學研究生實名舉報導師學術不端,涉事導師已被...
    舉報信中和女兒一起發論文的教授 舉報信洋洋灑灑 123 頁,其中有很大篇幅都在討論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根據舉報材料所述,張教授一共給自己的女兒貢獻了 7 篇論文,其中一作 4 篇,三作 3 篇。
  • 新成果!我校轉化醫學研究所在頂級期刊Cell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2月23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黃維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許文波,南華大學瞿小旺為共同通訊作者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 「No higher infectivity but immune escape of SARS-CoV-2 501Y.V2 variants」的研究論文,研究成果對於新冠突變株疫情防控與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成果簡介:碩士研究生李迎展的研究成果在 IEEE Photonics Journal期刊發表
    作者簡介:李迎展,2019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同年考入考入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導師:李劍峰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研究生期間,以學生一作的身份發表SCI論文一篇,並於2020年獲得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 一作發表CCF論文3篇、擁有數個軟體著作權,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一作發表CCF論文3篇、擁有數個軟體著作權,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2020-06-12 0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被導師放棄的研究生,該怎麼完成畢業論文?
    導師,將是你研究生階段的重要角色。前有逼迫學生叫「爸爸」、致使學生跳樓的武漢理工導師王某,後有「爆粗口」、辱罵學生蠢貨的上海交大博導。這些新聞,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大部分導師,都是地主婆式地壓榨學生。但是同樣的,學生也搞不出任何科研成果,甚至快畢業了,都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畢業論文也不知道該寫什麼,甚至會直接「掛掉」。我當年讀研時就遇到了這種佛系導師。我不找他,他從來不會找我,找到他,他也沒什麼事安排我做。
  • 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尤其是近兩年來,90後的身影也開始絡繹不絕地出現,譬如中山大學的女教授胡曉明、南方醫科大學的女教授李琳、南京農業大學的女教授李姍,她們都是集合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神和女學霸,是90後的優秀代表。讓人感慨的是這些被高校大力宣傳的90後教授都是女性,男性身影在科研領域仿佛絕跡一般。不過,近日,華東交通大學公布了一則聘用通告,29歲的胡劍被任命為碩導教授。
  • 院士主編申請引咎辭職,吹捧導師的神論文刷屏
    日前,相關網友在微博等網絡平臺發表信息,質疑《冰川凍土》2013年第5期刊發文章《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學術性不足。決定對該文撤稿12日,《冰川凍土》發布《撤稿聲明》稱:我刊獲悉這一情況後高度重視,經報編委會審核,決定對該文撤稿。我刊在該文刊發前審核不嚴,在此鄭重致歉!
  • 本科生一作發表10篇SCI,累計影響因子90+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
  • 境外媒體關注:學術論文吹捧導師引質疑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 境外媒體稱,在一篇論文被批評過分誇讚作者導師和師娘之後,中國一份學術期刊撤回了7年前刊登的這篇論文並發布道歉。論文作者的導師、現年76歲的程國棟也辭去了《冰川凍土》期刊主編職務。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3日報導,這篇論文發表在2013年10月一期的《冰川凍土》上。
  • "讚美師娘"論文作者否認吹捧導師:有更深層次含義
    一篇發表於7年前的論文,將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推上風口浪尖。論文作者徐中民則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寫作的初衷,「不只是自然表達,有更深層的含義」,並否認刻意吹捧導師。核心期刊大篇幅刊發「家事」論文,道歉後撤稿引發關注的論文題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徐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