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發表CCF論文3篇、擁有數個軟體著作權,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一作發表CCF論文3篇、擁有數個軟體著作權,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2020-06-12 0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請關注 浙大城市學院

張凱,浙大城市學院計算機1601班畢業生,2018「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2019年浙江省國家獎學金特別評審、2020學校求是榮譽獎章獲得者。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CCF論文3篇,獲軟體著作權3個,多次作為核心人員參與國家級創新項目。科研技術實用落地,產生上千萬商業價值。在學科競賽中獲得2項國際獎項,2項省級獎項,4次校級獎項。三年來累計獲得20項獎學金及榮譽稱號。

不忘來處,更知去處

去年11月,張凱前往清華大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研究助理工作。在工作中,他的嚴謹踏實,獲得了清華大學教授的高度認可。但談及此番經歷,他並沒有過多講述,而是坦言自己心中有一個更大的目標。「我很希望借鑑清華的模式,把我們城市學院的538、409等人工智慧方面的實驗室打造成計算分院一個很強的招牌,來促進學院的發展。」為此,他多次主動與實驗室導師溝通、探討如何推進實驗室的發展,並積極與學弟學妹交流想法,盡己所能,為城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對於下一步的安排,張凱說自己計劃出國,去更大的平臺見識和學習。而這個決定,離不開學院優秀學長的影響,比如耶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全獎錄取的黃博文學長。「黃博文等優秀學長給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促使我想要去更廣闊的平臺看一看,去繼續做自己所熱愛的研究,做有意義的科研工作。同時,我也非常感謝家人對我的理解和支持。」

這位沉穩大方、侃侃而談的男生,總會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最讓人驚嘆的,當屬他學習、科研、實習中的驕人成績:績點3.99/4,年級排名第一,並創分院歷史新高;科研成果被自然語言處理頂級會議錄取,並受邀到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神經網絡會議進行學術報告。他還在富聰金融公司實習期間,獨立開發出胸痛手環、合作開發出智能問答導醫機器人,受到業界極大關注,並為公司贏得3500萬元的融資。

課程學習:分秒必爭,厚積薄發

令人矚目的輝煌,離不開他三年來的不懈努力。聊起學習,張凱說自己是個惜時如金的人,「大一時,我常常凌晨四點起床做微積分、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每天寢室、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連走路的時候也在背單詞、看書。」為了拓寬自己的視野,他常常在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上學習國內外高校相關課程,大一一年就累計獲得400小時的學習時長,並修習了八項證書。「在上課之前通過網課預習一下課程,會讓我上課效率高很多。它也可以讓我看到不同學校的要求,以及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方式,這讓我始終保持著進取的精神。」

課上課下,張凱總是積極向老師提問,他對問題的嚴謹執著,給不少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學學習,一定要學會積極主動地找老師溝通。我真的很感激遇到的老師們,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和指引,對我的成長至關重要。」

談及自己的學習方法,張凱的回答很簡單,卻直擊眾多學生學習的痛點:上課千萬千萬不要玩手機。「我上課前直接把手機開飛行模式,丟到抽屜裡,看都不看。去自習室前,也直接把手機放到寢室裡,看時間只帶手錶就好。」正是憑著這樣的自制力和決心,在一天天的積累沉澱中,張凱從一個計算機系的零基礎學生,慢慢成為了課堂上、專業裡的佼佼者,從跟上課程標準到先後擔任5門課程的助教,從默默無聞,到獲得各種獎學金與榮譽稱號。

科研之路:源於興趣,不斷突破

大二時,張凱對人工智慧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在繁雜冗餘的網絡資料、晦澀難懂的書籍裡獨立鑽研。為了更好地理解算法,他常常看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的數學課程資料,上國外網站瀏覽英文書籍。他還加入了孫霖老師的深度學習小組,參與「智能植物工廠」浙江省工程實驗室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用深度學習技術解決嵌套命名實體識別問題。

大二上學期結束,張凱受邀加入浙江大學研究生導師所在的科研小組,與上海富聰金融公司合作研究保險文本條款提取問題。他在小組中進步飛快,令導師和企業印象深刻,逐漸成為項目中的主導人物。在長達一年的深入研究之後,團隊取得了遠超浙江大學研究生平均水平的研究成果。「這次科研合作過程中,聽到導師和同學對我的讚嘆,我覺得這是對我能力的一種認可,也激勵我更加努力地去做科研。」

此次科研的研究成果,張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在世界自然語言處理頂級會議NAACL-HLT 2019,該會議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享有盛譽。但他並沒有止步於此,優化後的算法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於國際神經網絡聯合會議IJCNN 2019上,並受邀於2019年7月在匈牙利布達佩斯代表城市學院進行學術報告。

談及此次經歷,張凱有很多話想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博士聚在一起,像同輩一樣聊天。我很喜歡那種自由的學術氛圍,可以同很多真正醉心學術的人交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向,也身處世界的不同地方,但談到科研,大家都會特別客觀、嚴肅。對他們來說,科研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態度。有機會結識這樣一群夥伴,大家志同道合一起做科研,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

實習之旅:科研落地,為國為民

由於在校企合作項目中的突出表現,張凱受邀赴富聰金融公司實習,兩個月的時間裡,他為公司開發出了內部人臉自動登錄識別系統,提高了公司上下班打卡效率。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獨立開發出胸痛手環,成功解決了傳統胸痛發病快、治療急的問題,相比於以往的就醫速度提升了25%以上,為患者提供了極大的安全保障;合作開發智能問答導醫機器人,在醫患場景下進行智能問答,大大提高了就醫效率。以上兩項產品一經推出便被上海廣播電視臺報導,受到了業界極大關注,並為公司贏得3500萬元的融資。現如今導醫機器人與胸痛手環已經被應用到上海市七家三甲醫院,造福百萬患者。

「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堅持把這個項目做出來了,當看到自己的產品用於醫院時,我真的很震撼,也油然而生一種成就感。」

文字 / 原源

美工 / 祝怡文

今日編輯 / 李嘉慧

責任編輯 / 李冠琳

出品:

tuī

jiàn

yuè

原標題:《一作發表CCF論文3篇、擁有數個軟體著作權,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發表一作論文3篇,獲各種獎學金,上海交大博士分享論文發表之路
    博士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3篇,其中包括能源材料類頂級期刊Adv. Energy Mater.(IF=24.884)一篇(ESI高被引論文),化學類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IF=12.257)與J. Am. Chem. Soc.(IF=14.695)各一篇,累計影響因子達51.8,單篇最高被引180次。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國內導師朱永官研究員是國際土壤微生物學界的著名學者,他開啟了中德雙邊合作、並為課題的深入提供了關鍵思路。在我這一階段,我們進一步研究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的代謝機理。」在《Nature》上發文有多難?《Nature》是周刊,每周都有150多篇頂尖文章投稿,而其中只有10%的文章會被入選。陳松燦介紹,《Nature》篇幅有限,每篇在1500個單詞以下。
  • 本科生學霸:他發表SCI論文6篇,4篇一作,專業前3,保研中科院!
    本科期間共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有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現在,他被保送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繼續深造。距離夢想又近了一步,但是,他仍然不斷告誡和激勵自己:「任重而道遠,必須再接再厲!」
  • 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天賦出眾的人,之所以能有現在的一些小成就還是歸功於自身的努力刻苦。為了做實驗,他甚至連續半年早上6點去實驗室,晚上12點回宿舍,一天工作18個小時之多。真是憑藉這種拼勁和韌勁,他考上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並且有幸成為「最年輕的院士」盧柯的學生。在中科院,他勤奮好學,導師指點有道,相繼獲得了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師昌緒獎」、「優博論文」和「優秀畢業生」。
  • 劉永坦院士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首先要致敬劉院士!國家棟梁,致敬!一定要點讚這位「我們該追的星」其次我也要說一說心裡話,劉永坦等科學家真的不容易,既要為國貢獻畢生精力,還要為囯樹立精神標杆。望我們善待劉永坦等國寶級科學家,社會要形成新的機制,讓這些了不起的中華兒女及其家人,得到應有的,有尊嚴的美好生活。
  • 本科生一作發表10篇SCI,累計影響因子90+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圖源:知乎依據題主所述,他曾在三年前與當時在IU的助理教授Yuan Zhou(現在在uiuc)合作了一個課題。隨後,該課題因老師說他要找人做實驗,而擱置了手稿的完成。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2019年國家獎學金、優秀學生標兵、寶鋼獎學金、「創新創業之星」獲得者。6、張寶收,航海學院博士生,兵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導師為宋保維教授。綜合測評744分,連續3年在學院全年級博士中排名第1。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5篇:含10篇SCI論文(6篇為一區,本學年2篇),並連續三次獲得「標兵」稱號、「國家獎學金」等。
  • 中國科學論文篇數超美,躍居世界第一
    考驗一個國家的科技含量的是這個國家的科技投資、科技研究者以及他們所發表的科技論文數。以前中國在全球所發表的科技論文不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都大大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然而現在據日本研究所統計分析,中國科學論文篇數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論文質量也在慢慢追上美國。
  • 點讚||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8月3日,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這位「我們該追的星」!來源:@新華視點
  • 他發表6篇SCI、6篇EI、1篇為《Nature》子刊論文,榮獲寶鋼特等獎
    博士期間,他在國際一流期刊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5篇,影響因子總計204.863,引用次數總計701次,h指數13;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高水平SCI期刊收錄6篇,EI收錄6篇;一作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高達69.579,引用次數達231次,其中有一篇為《Nature》子刊,兩篇被選為封面,三篇發表在影響因子高於
  • 問題軟體毀了5篇論文
    本報訊 2006年12月2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蛋白質結晶學家Geoffrey Chang和5位共同作者的一篇請求撤銷發表在《科學》上的3篇論文的信,其中1篇論文發表於2001年,另外兩篇論文發表於2005年。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8個月後,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自然)發表了論文。其實,早在本科時,她就在1906年創刊的老牌權威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文章。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
  • 學霸:他以一作發表SCI論文多篇,全獎直博麻省理工學院,太優秀
    大一就將寢室改造成小型「實驗室」,把各領域的學術論文當課外書讀,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多篇SCI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時刻關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焦點問題,這樣的學霸操作你見過麼?按照這樣的思路,王金辰在功率放大器和濾波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他不僅以第一作者在在射頻、微波領域的世界頂尖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上發表了論文,還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被邀請赴美國參加微波領域的國際頂級學術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並作學術報告。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2018 年 3 月 5 日,《Nature》在一天之內連續發表了兩篇石墨烯超導方面的論文,第一作者均為曹原。文章刊登後立即在整個物理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一些報導稱其「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 107 年的難題」。
  • 大學導師剽竊畢業生論文並發表,複製比高達90%,法律上怎麼處理
    據悉,目前事情已經解決,該老師已向她道歉,也要求期刊撤稿。論文剽竊亂象橫生,道歉就完了?可以追究哪些法律責任?一、剽竊1、主要內容剽竊,指將他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發表的行為,是一種嚴重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同時也是在著作權審判實踐中較難認定的行為。
  • 科研榜樣:他發表學術論文13篇,SCI8篇,說,科研一定要腳踏實地
    目前共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SCI論文8篇,領域Top期刊論文2篇,中科院JCR一區期刊1篇,二區期刊5篇,機器人領域國際頂級會議2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作為學生中主要參與人員參與橫向課題1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每一次困難都不輕言放棄,成了彭知南探索位置領域成功的基石。
  • 我辛苦寫的論文,卻被導師拿了一作,這合理嗎?
    我們都知道,從理論上來講,實驗的實施者又是論文的執筆者,自然應該是論文的第一作者。但論文的主要成果是屬於通訊作者,而不是第一作者,因為通訊作者往往是課題的總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論文的撰寫、把關和修改。最為重要的是,他擔負著論文可靠性的主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