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2020-12-04 奶爸聊教育

教師年輕化,目前是各大高校重點建設的方向,一批批年輕有為的青年碩導、博導紛紛走上教授崗位。尤其是近兩年來,90後的身影也開始絡繹不絕地出現,譬如中山大學的女教授胡曉明、南方醫科大學的女教授李琳、南京農業大學的女教授李姍,她們都是集合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神和女學霸,是90後的優秀代表。讓人感慨的是這些被高校大力宣傳的90後教授都是女性,男性身影在科研領域仿佛絕跡一般。

不過,近日,華東交通大學公布了一則聘用通告,29歲的胡劍被任命為碩導教授。這則消息終於打破了「90後教授都是女性」的局面,90後教授終於出現了男性成員。

胡劍是江西南昌人,1990年出生。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天賦出眾的人,之所以能有現在的一些小成就還是歸功於自身的努力刻苦。為了做實驗,他甚至連續半年早上6點去實驗室,晚上12點回宿舍,一天工作18個小時之多。真是憑藉這種拼勁和韌勁,他考上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並且有幸成為「最年輕的院士」盧柯的學生。在中科院,他勤奮好學,導師指點有道,相繼獲得了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師昌緒獎」、「優博論文」和「優秀畢業生」。

在科研方面,他也有著出眾的成果,有兩個項目獲得過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同時,論文方面,曾在《Science》雜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過一篇論文。另外,在SCI一區也發表過3篇論文。《Science》是聞名全球的權威性最高的學術期刊,我國各大高校都提倡並鼓勵學者爭取在該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胡劍之所以能夠以不到30歲的年紀,被華東交通大學聘為教授,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在《Science》發表過一作論文。而且,華東交大對自身教職工也出過獎勵政策,能在《Science》發表論文,一篇獎勵40萬。如今,華東交大和胡劍的「結合」,無疑是天作之合!

成為一名90後高校教授,「他是學霸」被外界宣傳的沸沸揚揚。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他十分清醒,在科研道路上「行走」多年,也親眼見過很多「年紀不大,成果頗豐」的學者,外界認為他們是學霸、學神,而近距離相處的他知道,這些人能夠成功,最大的原因是花了比常人多了幾倍的時間。另外,還有不可或缺的毅力。科研是枯燥的,同時也是蜿蜒漫長的,經歷挫折幾乎就是家常便飯,唯有保持決不放棄的決心和毅力,才能等候到機會的來臨。其實,勤奮和毅力,不僅在科研中適用,生活學習中亦是如此。

如今,他在事業上順風順水,成為了少數的90後高校教授。生活中,他也十分幸福,不僅抱得美人歸,而且還晉升為90後奶爸,可謂事業、愛情、家庭三豐收。我們羨慕的同時,更應想到的是他樸素又樸實的人生觀,他堅持勤奮、努力、腳踏實地,完全有悖於社會中的浮躁之氣,最終成就了他的現在。對於往後,他表示還會繼續保持平常心,拿出更多的時間潛心科研,堅持工作。好小夥,讓我們一起為這位90後點個讚!

相關焦點

  • 盧柯院士再次發表頂尖論文:納米晶材料穩定性又一重要發現!
    盧柯院士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材料素化旨在通過跨尺度材料組織結構調控實現材料性能提升,替代合金化,減少合金元素的使用。但納米金屬材料熱穩定性差,給材料素化帶來困難。盧柯院士團隊之前發現晶界弛豫可有效地穩定納米晶粒的純金屬,這為提高納米晶機械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得材料素化成為可能。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單位統計來看,2020年全年度發文量(一作+通訊)超過10篇只有兩所高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的單一學者貢獻度來看,潘建偉院士無疑是榜首!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學科來看,本年度生物醫學類文章依然是主打學科,2020年結構生物學/新冠肺炎類論文的數量猛增。
  • 湖南高校「90後」教授天團集體出圈!|教授|材料科學與...
    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據她的同學透露,李晟曼平時在學業上十分刻苦。導師吳燕慶教授治學嚴謹,對學生十分嚴格,要求論文必須在頂會期刊上發表,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 師從顏寧!90後"超牛"博士後:新冠病毒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
    在科研領域,90後已成為中堅力量。中國已經有一批優秀的90後青年科學家在世界學術舞臺上嶄露頭角,綻放光彩。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4屆畢業生鄢仁鴻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山大本科畢業後便直博清華大學,師從顏寧教授,如今正在西湖大學從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
  • 盧柯38歲成院士,53歲投身政壇成副省長,優秀的讓人無法羨慕
    經過四年的本科學習,盧柯對材料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克服英語成績差的困難,考取了中科院金屬所,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曾在英國《材料科學雜誌》發表相關論文,質疑材料界權威結論,並且證明自己是對的。碩士畢業之後,盧柯曾先後發表了十幾篇材料學領域的論文,被認為是近十年最好的論文,盧柯也因為這些論文,被授予了博士學位。
  • 「九章」團隊論文「一作」均為90後 最小者1997年出生
    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12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該成果,審稿人評價這是「一個最先進的實驗」「一個重大成就」。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研發「九章」的團隊中還有一群90後,其中論文4名第一作者分別出生於1995年、1991年、1997年和1990年。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圖源:知乎依據題主所述,他曾在三年前與當時在IU的助理教授Yuan Zhou(現在在uiuc)合作了一個課題。隨後,該課題因老師說他要找人做實驗,而擱置了手稿的完成。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
  • 盧柯:16歲上大學,38歲當院士,Science首位中國編輯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本科生一作發表10篇SCI,累計影響因子90+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如果要妥善回答第4個問題的話,其工作量就已經能夠再發一篇《Nature》了。其實針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數據,只是我們不想在嚴謹的結論裡,放上不太嚴謹的它。」將新數據補充後發還,最後,3位審稿人同意接受、建議發稿。提出第4個問題的審稿人依然以數據不足以回答問題為由,建議進一步研究。不過在編輯綜合考慮後決定接收,於是這篇稿件順利通過第二關。大年初一晚上6點,陳松燦收到了稿件接收郵件。
  • 這位90後女孩,讀博5年發表SCI論文25篇,在26歲成為211高校教授...
    近年來,在我國學術圈裡,湧現了一批優秀的 90 後,他們年紀輕輕,就走上了科研重要崗位。26 歲。你 26 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是踏入職場了,還是在讀著研究生,或者是還在讀著博士?26 歲這個年紀,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但是她,一個 90 後女孩,卻在 26 歲成了教授,成了博士生導師。
  • 中國90後CNS一作大盤點,博士三年6篇Science比曹原還開掛!
    一位與曹原熟悉的少年班畢業生說:我們都覺得他可能成為下一個莊小威,這一點都不過分。他實在是太強了,以前在科大就是傳說級的人物。她在《自然》正刊上發表的這篇文章,完全摒棄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結構,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製備了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僅三年時間,Google 學術目前引用量已超過2700次,成為鈣鈦礦太陽電池領域內他引次數最高的三篇論文之一。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作為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和Science(後文統稱為N&S)旨在發表原創性強、觀點新穎、影響廣泛,並且對整個科學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突破性發現。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內地高校共發表原創論文10篇,Nature和Science各5篇,這10篇論文分別來自9所高校(註: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接收或在線發表但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裡面)。
  • 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盧柯院士:做一名職業...
    16歲上大學,28歲被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聘為研究員,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36歲被任命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創刊以來首位擔任評審編輯的中國科學家。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盧柯的履歷。  盧柯的科研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 師從施一公,半路出家的清華教授柴繼傑,今日再發Science
    作為全酶,RPP1抵抗小體與動物凋亡小體和炎性小體具有相似性,它們在募集蛋白酶後會形成全酶。而與柴繼傑教授發表的多篇CNS相比,讓我們更加驚嘆的是,與傳統「學霸」不同,柴教授並非生物科班出身,從造紙工人到國際著名生物學家,能取得如此成就,柴教授的毅力、勇氣和科研方法,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 38歲最年輕院士盧柯:去找到自己的興趣,越快越好
    2020年中國民間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將頒發給材料科學家盧柯,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約700萬人民幣)。盧柯,許多關注科研界的朋友對他的大名不會陌生,他的傳奇經歷就是不斷刷新「最年輕」紀錄的過程。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盧柯院士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為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盧柯團隊發現,在金屬銅中引入高密度納米孿晶界面,可使純銅的強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同時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電導率(與高純無氧銅相當),獲得了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