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90後女孩,讀博5年發表SCI論文25篇,在26歲成為211高校教授...

2020-12-02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年來,在我國學術圈裡,湧現了一批優秀的 90 後,他們年紀輕輕,就走上了科研重要崗位。

26 歲。你 26 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是踏入職場了,還是在讀著研究生,或者是還在讀著博士?26 歲這個年紀,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但是她,一個 90 後女孩,卻在 26 歲成了教授,成了博士生導師。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仍然是一位 90 後,她被學生稱為最美 90 後教授,現為中國礦業大學這所 211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就是王虹。

圖片來源:中國礦業大學新聞網

她出生於 1991 年,她的履歷相當精彩。本科階段就讀於天津大學,本科畢業後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留學讀博。2017 年,26 歲的王虹獲得了南洋理工大學的化學博士學位,隨後她就被中國礦業大學聘為了博士生導師和化學化工學院教授。

她完美地詮釋了「學霸」一詞,但是我們並不能忽視她所付出的努力。生活中的王虹長髮披肩,臉上永遠掛著微笑,讓人很難想像這樣甜美的女孩竟能迸發出如此神奇的力量。

生活並不永遠都是風平浪靜

王虹一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她上小學時成績就一直非常優秀,在班級裡一直穩居前三名,就這樣穩穩噹噹保持到高中。

2008 年王虹參加高考,成為了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名本科生。

進入天津大學之後,其他同學有的學習懈怠,有的忙於交友,但是,王虹和同學們不一樣,她給自己又找到了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 出國深造。

並且,確立了這個目標之後,大學四年,她都一步步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前進。她的大學生活過得非常充實,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圖書館裡度過。

圖片來源:中國礦業大學新聞網

但命運總是時不時的開個小玩笑。

她沒有成為上天眷顧的女孩,四年的辛苦努力並沒有讓她得到保研的機會,同時在向耶魯大學等眾多世界名校提交的申請也石沉大海。眼看著身邊其他同學要麼拿到工作 offer,要麼讀研或出國了,她卻處於失業狀態。

鳳凰終究會涅槃重生的。

失業了半年的她,並沒有放棄最初的夢想。她重新檢視自身條件,研究之前提交的名校申請材料,合理的調整目標。終於收到了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這所亞洲頂級名校的博士研究生機會以及獎學金。

異國求學,唯有負重前行

異國求學之路也不容易。

在博士階段,王虹從事了一個對於她來說全新的研究領域 —— 微納米機器。王虹坦言,到新加坡的第一年,感覺很不適應。面對全新的研究方向,王虹不得不惡補很多知識。

「課程和科研的壓力、組內的人際關係,都讓我負擔很重。」

除了全新的研究領域,更多的還是來自周圍一群優秀同學壓力。這些同學當中有來自麻省理工的出色畢業生、有拿了劍橋聯合獎學金的學生、還有獲得南洋理工大學最高等級獎學金 —— 校長教學獎的人物,把她丟入其中,平凡的如同一顆石子。

圖片來源:中國礦業大學新聞網

作為課題組裡唯一的中國人,加上遠在異國他鄉孤身一人,她所面對的壓力可想而知,很多時候只能通過吃零食來釋放壓力。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我增肥將近 20 斤。」

度過了最初最難捱的階段後,隨後她在學術上一路上取得了眾多讓他人望塵莫及的成績。

一路坎坷,終成「SCI 神投手」

熬過了最初的長夜漫漫,王虹成長迅速,從原來實驗室中的學徒工成為了頂梁柱。

她跟著著名的 Martin Pumera 教授從事研究,在 5 年讀博士期間,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 SCI 等高水平論文 25 篇。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 12 篇,包括 SCI 一區 8 篇,二區 4 篇,累計影響因子 165,論文總計被引用將近 200 次。

其中化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頂級期刊:

Chemical Reviews 1 篇 (影響因子 37.36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 篇 (影響因子 13.038);

Cell 子刊 Chem 1 篇;

頂級納米材料期刊 ACS Nano 1 篇 (影響因子 13.334)。

因此,她被稱為「SCI 論文神投手」。

「每一篇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都是投稿後修改三次以上才被接收的,有的文章甚至最後增加到了六個評委。為了回答評委一些比較刁鑽的問題,我有時需要重新製備所有樣品並逐一進行測試。一次又一次地看著自己的文章被駁回,重新修改的過程非常痛苦,但是我很慶幸在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堅持了下來,把這些文章從拒稿的邊緣一次次挽救回來。」

這些研究成果的背後,是她所付出的異於常人的努力。

圖片來源:中國礦業大學新聞網

憑藉博士期間出色的研究成果,王虹獲得了 2015 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該獎項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獎勵 500 名非公派的留學生。

「我用獲得的 6000 美元獎金帶著家人到幾個國家遊覽了一番,兌現了我兒時對父母的承諾。」談到這,王虹的臉上滿滿的自豪。

越過崎嶇山路,未來可期

人的有時候是要機遇的,但機遇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中國礦業大學這所著名的 211 大學,向全球發出招納賢才令,向海外名校推出了「越崎學者」計劃,廣納海外英才,根據人才的不同情況,開出了 30-120 萬年薪、60-120 萬住房補貼、50-800 萬科研平臺建設費的待遇。

而王虹抓住這樣難得的機會,參加礦業大學教師系列高級基礎崗位新聘,以出色的表現通過教授崗位學術評價,於 2017 年正式回國,到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擔任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那一年她年僅 26 歲。

圖片來源:中國礦業大學新聞網

「我希望能上好每一堂課,不辜負學生的信任。」這是她的目標。

而她也是這樣做的,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自己的學生,她也收穫了學生們的信賴,認可與祝福。

如果拋開「90 後教授」的身份,王虹表示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

「貪吃好睡愛玩,具有好奇心,喜歡嘗試沒有吃過的東西,去沒有去過的地方。」王虹笑著說。

踏上三尺講臺,責任重於千金。帶著 90 後美女教授光環的王虹,如今仍然低調謙虛,認真做好教學和科研工作,為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繼續做出她應有的貢獻。

這就是王虹,一位 90 後的普通女孩,也是一位不普通的 90 後 211 高校的博士生導師。她身上具備的品質才是成功的關鍵,嚴格的執行能力、堅持不懈的努力、理性的目標調整和出色的抗壓心理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最後把王虹最喜歡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開拓視野,衝破艱險,洞悉所有,貼近生活,尋找真愛,感受彼此。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本文來源:人物誌、達人學社綜合中國礦業大學新聞網、百度百科生物學霸等

相關焦點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西上午看到一個碩士生留下的疑惑:在雙非學校讀研期間有幸發了一篇二區的SCI論文,如果不準備去讀博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利用論文的優勢?不清楚這位學生所在的具體學科或研究方向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區(指定閾值劃分)或是JCR分區(Q4均分)?
  • 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尤其是近兩年來,90後的身影也開始絡繹不絕地出現,譬如中山大學的女教授胡曉明、南方醫科大學的女教授李琳、南京農業大學的女教授李姍,她們都是集合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神和女學霸,是90後的優秀代表。讓人感慨的是這些被高校大力宣傳的90後教授都是女性,男性身影在科研領域仿佛絕跡一般。不過,近日,華東交通大學公布了一則聘用通告,29歲的胡劍被任命為碩導教授。
  • 她雙非院校畢業,沒留過洋,3篇頂刊SCI,29歲成為211最年輕教授
    美女教授李珊告訴我們,事在人為,只要努力付出,一切皆有可能。李珊今年29歲,鄰家女孩的外表,清新脫俗的氣質。誰也想不到這位年輕的美女竟然是位大牛。她是211名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珊本科就讀於山東師範學院,這是一所雙非院校,按照正常的軌跡,她師範畢業後應該在某個小學或者中學任教。絕大部分的師範畢業生走的都是這條路。但真正優秀的人才在哪兒都能脫穎而出。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她是施一公得意門生,讀博4年發表8篇頂級論文,能否超越顏寧?
    施一公的厲害除了在於他在科研領域的成就,35歲便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更厲害的是在面對國外優厚的待遇卻毅然決然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祖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 其實除了顏寧,施一公門下的另一位學生同樣很厲害,而且還是一名90後,她就是白蕊。 白蕊從高中時候產生了對生物的濃厚興趣,同時她也是一名學霸,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武漢大學的生命學院,但是她一直有一個清華夢。
  • 有80後211大學副校長,有90後...
    而顏寧老師的學生如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殷平、西湖大學90後博後鄢仁鴻等都已經獨立發表了Nature論文,他們也都迅速成長為國內的科研明星,顏寧老師如今也才不過42歲,已經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了。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作者| 程唯珈這兩天,上海某高校「青椒」被女博士劈腿的新聞在學術界引發廣泛關注。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
  • 他21歲保研,22歲讀博,1年又達博士畢業要求,發表11篇SCI/EI論文
    21歲保研到電子科技大學,22歲成為國家青年特聘專家胡維昊教授的博士生。已發表SCI/EI論文11篇,受理專利6項,獲得行業旗艦會議最佳論文獎……作為學生第一負責人,他協助指導6位研究生正在進行導師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分布式光伏與梯級小水電互補聯合發電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作為導師助理,他協助導師撰寫項目申報書3項,其中中英合作項目「Optimal Design and Schedule of Distributed Energy Sources and
  • 在碩士期間只發表了一篇C刊論文,還有機會讀博嗎?
    高中的時候夢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學的時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夠順利拿到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但是當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很多的碩士研究生卻並沒有很積極、很主動地表示要去讀博士,或者說直接便放棄了讀博,而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畢竟博士是真的沒有那麼容易讀的。
  • 兩年13篇SCI論文,女學霸高考失利,憑藉數學思維逆風「翻盤」!
    讀研兩年,共計發表13篇SCI論文,其中5篇一作論文,申請3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國際發明專利,參加化為中央硬體工程院實習,獲評優秀實習生,今年斬獲竺可楨獎學金。是不是感到難以置信?這位主角就是來自於浙大2017級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連小梅。
  • 不強制發論文,讀博變容易了嗎?
    近期,多所高校發文,不再將論文發表作為博士生培養的硬性指標之一,「苦論文」正在成為過去時。博士生在學期間是否要發表論文?《國務院學位管理條例》並沒有相關規定,但在各大學卻有不同的要求。許多學校還規定,如果在校期間不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則即使博士學位論文寫得再好,也拿不到學位證書。博士生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拿到學位,是高校的普遍生態。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山東就曾有這樣一個男孩,名叫薛其坤,他經歷了考研3次讀博7年,才最終有結果,至今發表物理相關論文330多篇,如今又有新突破。就在今年的2月,薛其坤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成為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的獲得者。
  • 中國90後CNS一作大盤點,博士三年6篇Science比曹原還開掛!
    2018年3月5日,《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兩篇文章第一作者都來自MIT物理系的21歲博士生曹原,大神除了物理,還喜歡計算機和天文,學神的人生簡直跟開了掛一樣。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她是一個90後女孩,也是一位科學家。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可是畢業後,3年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5篇文章,瞬間進入到了公眾視野之中。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她是一個90後女孩,也是一位科學家。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 她就是萬蕊雪。
  • 26歲美女博士一畢業就成為副教授,90後已完全可堪大任
    近日,同樣是該校今年博士畢業的李晟曼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成為副教授的新聞,再次引發網絡熱議。根據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晟曼老師個人主頁顯示,1994年出生的她,17歲就考入進入華中科技大學讀本科,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位教授因為當時家裡沒人,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  最後這哥們兒被系主任接收了。主任動用手頭所有資源,光速給他發了倆論文,馬不停蹄的讓他畢業了。  估計是系主任害怕了。不是怕這哥們讀博讀廢了,而是怕他接著讀下去,把學校的這個專業讀廢了。
  • 18歲讀博的他,火了!
    而在學校官網這位特任教授——陳杲的簡介中26歲的年紀格外令人矚目↓↓↓「陳杲特任教授年齡僅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
  • 復旦大學為情自殺的教授引發網絡眾議,五篇SCI到底含金量多高?
    復旦大學為情自殺的教授最近高校圈內最火爆的新聞莫過於復旦大學為情自殺的教授,一名復旦大學女研究生和四名教授間的花邊新聞,自殺的這位教授最慘,從碩士到博士一直幫這位女研究生寫論文,更為了這名女研究生離了婚,結果最後換來一場空,忍受不住巨大打擊的青年教授選擇魚死網破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因為離開學術標準與規範的媒體建議,除了博眼球外,還會誤導學術評價標準。  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授予博士學位需基於學位論文,而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