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她在科研方面努力前行,只為中國不被「卡脖子」。
她是一個90後女孩,也是一位科學家。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
她就是萬蕊雪。
2013年本科畢業之前,萬蕊雪還是一個不被人知曉的女孩,可是畢業後,3年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5篇文章,瞬間進入到了公眾視野之中。
尤其是2015年9月11日,2篇闡釋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的論文,成為雜誌當期封面,「背靠背」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上,讓學術界眼前一亮,萬蕊雪也在國際舞臺斬落頭角,彰顯了中國女性的智慧。
據悉,近30年來,全球眾多一流實驗室,都在努力「捕捉」剪接體的結構,但是效果卻非常差強人意,因此這項科研成為了世界公認最艱難的難題之一——RNA剪接的清晰結構和複雜機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對剪接體的結構解析也成為了分子生物學裡最熱門的研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作為現代結構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王者」, 曾走出14名諾貝爾獎得主,卻也沒有拿到RNA剪接的清晰結構和複雜機理。
中國女孩萬蕊雪卻做到了,通過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努力,毋庸置疑地成為2016年「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的入選者,當時她專注於酵母剪接體的三維結構和分子機理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不少科研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9篇論文,並且發表在了國際權威刊物《科學》和《細胞》上。
如今,西方國家對中國科研領域「卡脖子」,企圖要阻礙中國科研的崛起。但是中國人絕不會就此被「紙老虎」嚇到。令我們欣慰的是萬蕊雪是中國本土培養的博士,也曾是著名院士施一公的學生。
或許有人提及萬蕊雪就會想到「師姐」顏寧。的確兩人都是非常優秀的中國科學家,而且作為「師姐」的顏寧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績,成為了美國外籍院士,兩人的優秀有著相似的地方。
不同的是如今的顏寧前往美國執教,而萬蕊雪卻堅持在國內發展。
當然,萬蕊雪這個90後女孩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不僅僅是靠著「天賦」,更多的是靠「努力」實現了成為科學家的夢想。當初,她為了能夠留在施一公團隊,從博一開始,就開始「拼命」,每天早8點到實驗室,次日凌晨才離開,高強度的搞研究,至少在實驗室工作14小時以上,幾乎是除了睡覺,日常都在實驗室度過。可以說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數月之後,萬蕊雪越來越優秀。
這個90後女孩到底有多拼?
據悉,2016的春節,萬蕊雪和她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為了科研幾乎到達了「瘋狂」地步,機器不歇,人三班倒,每個人工作至少8小時,實驗24小時連軸轉,可以說將實驗室用到了極致,而曾經的「胖」女孩,也因為科研變得「苗條」起來。
筆者相信,中國科研能夠突飛猛進,也真是因為一代又一代這樣的科學家拼命的結果,而這樣的拼命,更像是一場悄無聲息的「戰爭」。但是,如果沒有中國如此「拼搏」的科研人員,當西方「卡脖子」,中國將毫無底氣。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總有像萬蕊雪這樣的科學家,歷經磨難、堅持不懈地為著偉大理想而奮鬥。在2016年,萬蕊雪入選了全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這個計劃這一年有5名女科學家入選。
或許西方「卡脖子」會讓中國人感到陣痛,但是同樣會激勵更多中國年輕的科學家「拼命」,進而拿下一個個科研「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