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博士後萬蕊雪:科研這場馬拉松 我會一直跑下去

2020-12-05 央廣網

做科研就像跑馬拉松,不僅要有耐心,更要有熱情,跑到最後,對手其實是自己

現在的本土科研人才對科研成果有底氣,對科研前景有信心

短髮、清瘦,粉色羽絨服、雙肩背包——走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萬蕊雪沒什麼兩樣。

萬蕊雪真的不一樣。26歲時就已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6篇文章,入選中國科協「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是全國5名入選者中唯一的在讀博士研究生。

去年11月23日,《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當選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

尤為可貴的是,取得傲人成績的萬蕊雪,是完全中國本土培養的博士。

收集數據每3小時僅休息5分鐘,終於破解世界級難題

早上9點,萬蕊雪準時來到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實驗室,開啟一天的工作。「我以前是個胖子,我可是花了3個月,跑步減了25斤。」萬蕊雪忍不住笑,臉上卻洋溢著驕傲。

萬蕊雪在科研上也是這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兒。

2013年,23歲的萬蕊雪正在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讀大四,面臨著人生的十字路口——按照學制,本科畢業後,她可以直接讀博士。

萬蕊雪選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結構,清華大學施一公的實驗室便成了最佳選擇。兩次發郵件爭取,萬蕊雪接到了施一公親自打來的電話:「歡迎到我的實驗室做畢業設計,清華見!」

「到了清華才發現,本科的一門實驗課可能這裡一天就做完了。」 剛到清華,萬蕊雪有點適應不了「做實驗就和吃飯睡覺一樣」的節奏,「剛進實驗室時,我覺得自己笨到家了。」

好強的萬蕊雪開始細心學習師兄師姐的實驗操作,先模仿再創新,在保證實驗質量的同時不斷提升操作速度,沒過多久,就把實驗安排得井井有條。完成畢業設計後,萬蕊雪在半年內「輪轉」了三個實驗室,最終留在了施一公的實驗室。

萬蕊雪博士二年級時,冷凍電鏡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結構生物學領域迎來重大機遇。於是,導師建議萬蕊雪開始研究「剪接體的三維結構與分子機理」,這一結構生物學領域的世界級難題。

真核生物細胞生成蛋白質的過程中,剪接體要經過複雜的化學組分及結構構象的變化來保證其正確組裝和激活,從而通過剪接反應讓基因中不存儲蛋白質序列信息的部分在RNA層面上刪除掉,以保證基因信息正確轉化為執行生命的蛋白質。

這是萬蕊雪對她研究領域的描述,「看上去晦澀難懂,好像離日常生活很遠,但卻非常有意義。」萬蕊雪說話聲音輕柔,可談到科研,她的語氣開始堅定,「這項研究有助於理解細胞內生命現象的本質,在應用價值層面,則能夠深入了解疾病機理,對未來臨床醫學中擬定某些頑疾的根本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

那麼,這個世界級難題到底難在哪?難在複雜,難在動態。萬蕊雪用面前的桌子打了個比方:「桌子其實是個複雜的結構,由桌腿、桌板和其他零件組成。剪接體也一樣,它包含100多種蛋白,每個蛋白都有它的功能。」不僅如此,剪接體還是動態的,「桌子組裝好就固定了,但剪接體在催化剪接反應過程中會隨時組裝,就好比這桌子,桌腿隨時飛走了,然後又來了其他3個零件。正是因為不穩定,人們很難捕捉到它的結構。」

萬蕊雪就是要破解「桌子」的密碼。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清它的三維結構,這需要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就是「給桌子的各個角度拍照,再通過照片想像桌子本來的樣子。」萬蕊雪說,這一過程可能需要上萬個「桌子」,且需要對「桌子」的每一個角度拍照,而「桌子」的特質又不穩定,所以還原出它的結構「難上加難」。

在施一公實驗室,萬蕊雪不僅得到了基本科研訓練,更被導師鼓勵敢想敢做。「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大家都認為剪接體結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很多實驗室不敢做。可我腦海裡從沒有『怕』這個字。」

收集電鏡數據需要手動拍照,為了保證數據質量和收集效率,課題組實行24小時輪班制。3位成員輪流「趴」在電鏡平臺和計算機前,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數據,平均一個人一天要做960次記錄。萬蕊雪主動承擔了半夜的工作,每3個小時僅有5分鐘的電鏡相機校準時間可以上廁所或者喝口水。

付出沒有白費。2015年9月11日,兩篇闡釋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的文章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雜誌上,這是世界上首次報導剪接體的高解析度結構。對於這個研究成果,200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克·肖斯德克這樣評價:「剪接體是細胞內最後一個被等待解析結構的超大複合體,我們等待這一刻實在太久了」。

做科研就像跑馬拉松,最後的對手是自己

「我可不是什么女神。」面對網絡上「女神學霸」的稱呼,萬蕊雪連連擺手,有些羞澀:「我只是在熱愛的事情上潛心鑽研。」

萬蕊雪在微信上的個性籤名是「不忘初心」,她的初心就是從事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可以不斷去突破人類認知極限,是應用和轉化的基礎。」 就像生物研究,一個小小的突破,就能給千千萬萬的人帶來根治疾病的希望。

要想讓夢想不變成空想,就要實幹,萬蕊雪一直用汗水和智慧澆灌著夢想之花。在她看來,科研人員要有攻關的膽識,同樣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熟練的技術操作,以及對研究領域的批判性思考和判斷。

「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你的研究對於推進學科進步有什麼意義?」萬蕊雪正是在這樣的自我詰問中,不斷堅定自己要走的路。思考得越多,眼界就會更寬闊,科研熱情也會提升,「有了科研熱情,科研之路也會變得更順暢。」因為一股子熱情,萬蕊雪的「抗打擊能力」很強。科研路不好走,尤其是前沿的研究,都是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如果不是真心熱愛,遇到一點困難可能就會放棄。」

當然,萬蕊雪面對困難有自己的妙招,就是吃。萬蕊雪是名90後,研究時嚴謹細緻,生活中隨意閒適。她最大的愛好就是美食,「實驗結果不理想、感覺煩躁時,出去吃頓大餐,心情就變好了。」萬蕊雪吐了吐舌頭,害羞地笑了。

科研路上,離不開師友的啟迪和幫助。導師施一公就是萬蕊雪的榜樣。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保持著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但諸多頂尖榮譽傍身的施一公仍投入大量時間用於科研,並能定期給學生開組會、討論科研進展、分析問題,雷打不動。「他對待科研如此認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實驗室有跑步的傳統。下午4點,操場上總能見到施老師帶著學生跑步的身影。久而久之,萬蕊雪也愛上了這項運動,從最初極其吃力到5公裡控制在25分鐘左右,萬蕊雪靠著這股拼勁兒,硬是3個月減肥25斤。

萬蕊雪覺得,跑步和科研有許多相似之處。「做科研就像跑馬拉松,不僅要有耐心,更要有熱情,跑到最後,對手其實是自己。科研這場馬拉松,我會一直跑下去。」

基礎研究「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

去年底,萬蕊雪當選《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曾引起學界的討論,有人認為,這見證了我國科研人才培養從知識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創新發明型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

萬蕊雪覺得,人不能簡單用標籤來區分。不能因為沒有留洋經歷,就不給予信任。「現在國內很多研究領域已經具備世界領先水平,以前或許有人覺得到國外讀書會『自帶光環』,但現在的本土科研人才對科研成果有底氣,對科研前景有信心。」

青年科技人員正處於潛能活躍的黃金時期,要想挖掘這座創新發展的「富礦」,激發他們的活力至關重要。在萬蕊雪看來,應建立更為科學、寬容的評價機制,鼓勵和扶持青年科研人員輕裝上陣,向前突進。

去年初,《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發布,提出完善對高校、科研院所、科學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完善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機制,健全完善科技獎勵等激勵機制,提升科研人員榮譽感。半年後,國務院印發《關於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讓科研人員有更大技術路線決策權,加大對承擔國家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科研人員的薪酬激勵。「乾貨滿滿」的政策反映了國家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鼓勵創新、營造潛心研究環境的決心。

萬蕊雪認為,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萬蕊雪堅定地說。楊 昊

相關焦點

  • 90後科學家萬蕊雪:科研的馬拉松裡,對手是自己
    站在「新青年 耀青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的舞臺上,萬蕊雪這樣說。萬蕊雪是清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後,是位年僅28歲的女生。她同時也是「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全球四位獲獎人之一,這是中國自己培養的博士首次獲此殊榮。她從事的是基礎生物學研究,每天要和生物大分子打交道。
  • 九零後科學家萬蕊雪坦言:科研的馬拉松裡,對手是自己
    萬蕊雪為清華大學博士後,她曾經說過,青春的我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只有死磕到底。在「新青年,要青春」紀念文藝晚會舞臺上。萬蕊雪曾經表示:「科研很苦但是也很酷。」萬蕊雪僅僅28歲,但已經是清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後。她是我們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博士,曾經在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中獲獎。而那一次的獎項中全球僅有四人,這是我們國家首次自己培養的博士榮獲此榮。她每天要和生物的大分子打交道,從事基礎生物學的研究。
  • 90後科學家萬蕊雪: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優勢很大
    但即便如此,在某些領域,比如科研工作中,男女比例不均衡仍是不爭事實。那麼,在科研領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女性,她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女性身份的呢?「我覺得,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著很大優勢。」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期間接受新華網採訪如此表示。在萬蕊雪看來,「女性普遍工作更為細緻,考慮問題也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而言都十分重要。」
  • 清華博士後萬蕊雪獲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那時萬蕊雪讀大三,她了解到施老師的研究方向和實驗室後,很想有機會去清華大學學習,於是她鼓起勇氣給給施老師寫了一封郵件,希望能到施老師的實驗室去做畢業論文研究,「郵件發出去一個星期之後,一直沒有回音,我就想著這事兒可能黃了,但是我還是堅持又發了一封郵件,想著要是再沒有消息就算了。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巾幗不讓鬚眉,她在科研方面努力前行,只為中國不被「卡脖子」。她是一個90後女孩,也是一位科學家。不同的是如今的顏寧前往美國執教,而萬蕊雪卻堅持在國內發展。當然,萬蕊雪這個90後女孩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不僅僅是靠著「天賦」,更多的是靠「努力」實現了成為科學家的夢想。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巾幗不讓鬚眉,她在科研方面努力前行,只為中國不被「卡脖子」。 她是一個90後女孩,也是一位科學家。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 她就是萬蕊雪。
  • 施一公弟子、清華90後萬蕊雪談青年學者如何迅速建立影響力
    針對這一問題,施一公弟子、清華大學90後博士後、2018年「青年科學家」得主萬蕊雪在5月24日於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上表示,國際知名期刊投稿時間長投稿困難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其本人在發表學術成果的時候也遇到過該問題。
  • 清華博士後萬蕊雪獲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
    11月23日,《科學》雜誌和瑞典國立生命科學實驗室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這是在中國本土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首獲該獎。
  • 你嘗試的方式真的是美,萬蕊雪:90後科學家
    她曾經是高校的超級學霸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新星,你一定會想到這是誰?她是清華博士後萬蕊雪,中國生物碩士施一公。一身優雅的裝扮,短髮,薄薄的粉色羽絨服,背包——走在清華大學校園裡,天真無邪,儘管與其他學生不同沒什麼,卻散發出青春溢出萬蕊雪。只要你靠近萬蕊雪,你就會發現這個純潔的女孩真的與眾不同,因為她頭上的光環太多,太耀眼了。
  • 萬蕊雪:90後科學家、癌症挑戰者,對手是自己
    她是我國科研界傳奇人物施一公的出色女弟子。她就是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短髮、清瘦的她背著雙肩背包走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她就是一名普通的女大學生。2018年「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同年,萬蕊雪被《科學》雜誌評為最佳科學家。萬蕊雪火了,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
  • 青年科研工作者萬蕊雪: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優勢很大
    但即便如此,在某些領域,比如科研工作中,男女比例不均衡仍是不爭事實。那麼,在科研領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女性,她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女性身份的呢?  「我覺得,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著很大優勢。」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期間接受新華網採訪如此表示。在萬蕊雪看來,「女性普遍工作更為細緻,考慮問題也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而言都十分重要。」
  • 萬蕊雪:青年科研者應有雄心壯志去做有創新性的研究
    在論壇上,思客專訪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就什麼是剪接體結構研究、科學研究與諾貝爾獎的關係、當代青年科研人員的壓力等問題展開探討,以下為專訪內容:萬蕊雪接受新華網思客專訪 陳振 攝「剪接體結構研究」是什麼,它能否避免疾病發生?
  • 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萬蕊雪:願不斷突破人類認知極限
    瑞典當地時間12月13日晚上,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頒獎,清華大學博士後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勝出。萬蕊雪是90後,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後來師從著名生命科學家施一公。在博士二年級時,萬蕊雪被施一公委以重任,開始和同學一起向結構生物學領域最難的課題之一剪接體發起「進攻」。
  • 萬蕊雪:施一公麾下的清華女神學霸,她和小姐妹跑贏了科研馬拉松
    她是一名超級學霸,一顆閃耀的科技新星,她是中國生物學大咖施一公的得意門生,她就是清華博士後萬蕊雪。短髮、清瘦,粉色羽絨服、雙肩背包——走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天真無邪、青春靚麗的萬蕊雪和別的學生真沒什麼兩樣。但只要走近萬蕊雪,你就會發現這個清純女生真的不一樣,因為她頭上的光環太多、太耀眼了。
  • 最讓人佩服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這一點
    白蕊萬蕊雪本科就讀於中山大學,本科畢業後,萬蕊雪在三年內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學》期刊上發表而萬蕊雪,博士期間師從施一公。施一公1967年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小郭莊,他成績一直比較優秀,在高中時候更是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的一等獎,正是因此被保送到了清華大學的生物科學與技術系。進入清華大學後,施一公年年成績都是全年級第一,更是因為他優秀,提前一年畢業,拿到了學士學位。
  • 施一公的弟子除了顏寧,別忘了還有這倆,還都是傑出的90後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得意弟子顏寧一直以來引發網友關注,考入清華後的她遇到了施一公,也獲得了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研究的機會。顏寧的離去未必就成為美國的嫁衣,這不還經常回來嗎?其實,除了顏寧,施一公的女弟子還有兩位也非常出色,她們便是萬蕊雪和白蕊。為什麼施一公的女弟子這麼厲害?
  • 施一公的弟子除了顏寧,別忘了還有這倆,還都是傑出的90後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得意弟子顏寧一直以來引發網友關注,考入清華後的她遇到了施一公,也獲得了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研究的機會。之後,她到了清華大學任教後,再之後又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還成為美國外籍終身院士。
  • 學術創新獎|萬蕊雪:享受科研,享受生活
    結束了大學四年的學業,萬蕊雪帶著夢想來到施一公老師實驗室的剪接體相關蛋白結構研究課題組,開始系統的科學邏輯和思維的訓練。       2014年,萬蕊雪進入直博二年級,正趕上冷凍電鏡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結構生物學領域可能因此而發生重大變革。面對重要的研究機遇,導師施一公教授建議她做「剪接體結構與分子機理的研究」,她開始獨自承擔酵母剪接體提取的工作。
  • 萬蕊雪:加深RNA剪接過程理解 助力遺傳疾病治療
    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  新華網上海5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主題分享中表示,加深對RNA剪接分子生物學事件的理解,有助於探索治療一些遺傳性疾病。  萬蕊雪介紹說,在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遺傳物質如何經過中間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成為可以執行生命的蛋白質。這個過程就叫基因表達,它是所有生命的基礎。
  • 跑完全程馬拉松後再回過頭跑五公裡是種什麼體驗?
    這也是小編一直所遺憾的,但卻一直為跑馬拉松準備著,每每跑步都會適當增加跑步時長,增加跑步圈數,提高跑步速度,希望有朝一日能衝刺馬拉松。那些跑完馬拉松的人後來都怎麼了?跑完全程馬拉松後再回過頭跑五公裡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