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得意弟子顏寧一直以來引發網友關注,考入清華後的她遇到了施一公,也獲得了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研究的機會。之後,她到了清華大學任教後,再之後又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還成為美國外籍終身院士。
有的網友說,科學研究、沒有國籍之分的,最終目的只要為人類做出貢獻就可以了。關於民族方面的理念,是每個人、個人的理念模式,其實,對於這些科學家,我們不能夠太狹隘地看待他們。顏寧的離去未必就成為美國的嫁衣,這不還經常回來嗎?
其實,除了顏寧,施一公的女弟子還有兩位也非常出色,她們便是萬蕊雪和白蕊。為什麼施一公的女弟子這麼厲害?女性的優勢在哪裡,我們不妨聽聽這兩位90後傑出科學家的觀點。
「我覺得,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著很大優勢。」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如是說。在萬蕊雪看來,「女性普遍工作更為細緻,考慮問題也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而言都十分重要。」萬蕊雪表示,良好的表達力、溝通力以及合作能力,在當下的科研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這些方面,女性研究者具備天然優勢。
然而,當談及決定一個課題成功的關鍵性因素究竟是什麼的時候,萬蕊雪表示,除了批判性思維、對科技的投入以及自身努力,對細節的把控等之外,整體科研環境,包括軟體和硬體,都非常重要。她舉例說,比如做結構生物學,就需要強有力的電鏡,如果沒有這些先進設備,只有樣品,沒有數據的來源,空口談要做結構生物學也是不行的。另外就是軟體,整個科研的環境、氛圍,團隊在這個課題上的同心協力也很重要。
當然,除此之外,萬蕊雪還說,「既要志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不要懼怕挑戰難題或者是前人沒做過的事,不要跟著別人的腳步走,要尋找到自己真正要研究和解釋的科學問題。」
相比萬蕊雪,施一公的另一位女弟子白蕊顯得更是機靈,稚嫩的臉龐怎麼也看不出是一個出色的科學大家。白蕊曾獲得第22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這一獎項,每年僅頒給15人,年僅27歲的白蕊,是亞太區今年摘得該項榮譽的三位科學家之一。
白蕊可不是第一次拿「女科學家」獎。2018年12月,白蕊曾入選中國科協2018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經常會有人問她怎麼看待科研女性,她說:「遵從自己的內心,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她還很欣賞這次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時的一句倡導:「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
都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我們欣喜地看到像施一公這樣的偉大科學家孜孜不倦地培養新生代中國科學巨匠,這次疫情,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可以說,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偉大的科學家,而施一公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看到了培養模式的重要性。
最近,施一公的西湖大學又傳來好消息,三位科學巨匠:於洪濤、鄧力和楊陽加盟西湖大學,這些歸國科學家目前都在西湖大學擔當重任。相信這些優秀的人一定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
祝福施一公,祝福那些為科學奉獻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