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魯白曾評價施一公為:"他是海外華人歸國的典範和榜樣"。在科研事業上,施一公兢兢業,不斷突破,在教育事業上,他更是嘔心瀝血,誨人不倦。
機會從來都是留給努力的人,他的弟子遍布了全世界,在這無數的弟子中有三個女弟子,她們成績斐然,在科研界他們更有著旗鼓相當的地位。
一:顏寧
被譽為:"中國最美女科學家"的顏寧,不僅有著美麗的容顏,還在生物科學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19歲時,顏寧不負眾望,考上了清華大學。經過幾年的學習,顏寧愈發對生物科學感到好奇,在顏寧的眼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分子都好似一個個跳動的精靈。她渴望解開那些困擾著人們的生物難題。
隨後,她在施一公的幫助下來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學成後,顏寧帶著無數的科研成果回到了母校任教,不到30歲,顏寧便成了"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在學校任教期間,顏寧一邊帶領著自己的學生,一邊忙著自己的科研項目。
平凡的生活被她過的緊張而有序。顏寧知道:"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經過一番的奮鬥,自2009年以來,顏寧就以通訊作者身份科研頂尖雜誌《自然》、《細胞》《科學》、上發表了19篇論文,其中還有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同時,她還獲得了一系列的"優秀科學家"獎章。虛化若谷的顏寧並沒有選擇"躺在名利場上",相反地,這些成就更加激勵了她要不斷突破的決心。
六年前,顏寧帶領著她的團隊攻克了一個世界級的生物難題。她們首次成功破解了人源葡萄糖轉運關鍵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其中的工作機理,她的這一研究成功揭示了葡萄糖如何進入細胞,填補了生物科研領域的一片空白,推進了世界生物研究的進程。
回國十年後,顏寧又收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普林斯頓大學希望顏寧能擔任終身講席教授。為了"不故步自封",顏寧選擇"跳出自我舒適圈"來到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顏寧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證明了施一公"慧眼識珠"的能力。
二:白蕊
從小,白蕊便對生物科學有著極大的興趣,為了揭示生命科學的奧秘,白蕊毫不猶豫的來到了武漢大學學習。
經過一番學習,白蕊發現真正的生物科學和自己想像中的生物科學有著千差萬別。
就在她對生物學感到失望時,施一公的一場講座為白蕊指明了方向,堅定了白蕊繼續走下去的信念。
"前進的道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人生和科研事業一樣,總會遇到挫折。讀博時,成績優異的白蕊以為自己一定能夠通過清華大學的面試,可是,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意外落選了。這個結果一下子燃起了天生好強,不甘人後的白蕊的鬥志。
她拼了命的學習和實驗,只為能夠來到清華,來到施一公的實驗室。"有志者事竟成"。最終,白蕊以武大生物學基地班專業排名第一的成績,成功拿下推免名額,並且以優秀的表現通過了清華大學直博生面試。
來到施一公的實驗室後,白蕊再一次被施一公的科研精神所震撼,她立志要成就一番工業。"沒日沒夜的待在實驗室裡",爭分奪秒的進行科學研究。
在攻讀博士的期間,白蕊在《科學》期刊上發表5篇高質量論文,在《細胞》期刊上發表了3篇論文,截至目前,這8篇論文累計被引用次數600餘次。
兩年前,白蕊又入選了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全國5人名單,並獲得了兩次國家獎學金 。
不久前,年僅27歲的白蕊還獲得了第22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白蕊說:"來到清華是我人生的一個起點",她取得的這一系列成就都離不恩師的鼓勵和支持。
三:萬蕊雪
萬蕊雪畢業於清華大學醫學院,她也是施一公團隊的研究成員。
萬蕊雪天資聰慧,對生物科研有著獨特的見解和研究方法,加入施一公團隊後,萬蕊雪更加堅定了人生的方向,她很快便適應了科研工作,她不斷鞭策自己,希望自己能夠不斷突破,畢業三年後萬蕊雪就已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先後在國際期刊《科學》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5篇文章。
六年前,萬蕊雪接觸到了"RNA剪接的清晰結構和複雜機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國際上這項科研工作的進展都是微乎其微。
無數科學家都將目光放在了這項研究上,為了能讓中國最先在這項研究上搶佔先機。萬蕊雪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奮鬥著,"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四年的艱苦奮鬥,萬蕊雪終於在這個領域上有所突破。
她發表兩篇文章闡釋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還被選為了當期《科學》的封面。同時,萬蕊雪 還獲得了《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不久前,萬蕊雪又入選去年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欲戴皇冠,必承其苦",這些科研成果的背後,飽含了萬蕊雪的心血和汗水,每個不眠的夜裡,她都在為科研工作而奮鬥,萬蕊雪用自己的努力叩響了生物科研的大門,揭示了生物大分子剪切的奧秘。
施一公的這三位女弟子都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在生物科研上,她們都在各自的領域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時代華章。
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施一公的這三名女弟子不忘老師的諄諄教誨。"教子教女,辛勤半輩。滿頭白髮,甘乳一生。"她們和自己的老師一起,不斷學習和奮鬥,攜手推進了生物科研的進程,他們的成就成果,咱們有目共睹!
文/史書百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