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年輕人若著眼點只是什麼工作能讓生活更富足,是狹窄

2020-12-06 觀察者網

「在人類這個歷史上,我們是第一個做這樣的發現,這是我們留給人類歷史,留給這個宇宙的一些印記,留給人類文明史的貢獻。」10月28日,在北京召開的未來科學論壇上,施一公作為今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的獲獎人,和青少年分享他在突破一項新研究時的感受。

施一公(圖自澎湃新聞)

作為中國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上做出重大貢獻。剪接體是什麼?它和生命體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面對青少年的提問,施一公做了深入淺出的解釋。

談及中國教育,施一公說:「中國人因為教育模式比較單一,考試無論是怎麼樣,我們希望學生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後,所以我們的均值非常高,但是方差很小。」他認為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學生水平很高,但中國的科學技術還沒有領先於世界,中國的基礎研究還沒有領先於世界。

當有學生問道,如何看待以「好找工作」為標準選擇專業的現象時。施一公說:「我覺得我從來沒有被這方面牽著鼻子走,從來不覺得。」

「我對所有選擇進入清華生命學院一年級本科生,每年都會給他們講一次:你們多少人覺得進了清華以後,學生物以後,將來還會為柴米油鹽發愁?如果不會的話,為什麼不堅持下去?」施一公說:「如果我們最後無論是學習也好,研究也好,還是做什麼也好,最後我們主要的著眼點是什麼工作掙錢多,什麼工作能夠生活得更富足,這個至少對年輕人來講,是太不可思議的狹窄了。」

施一公對話青少年(圖自澎湃新聞)

憶求學之路

施一公:首先非常感謝大家今天下午集聚一堂,聽我們和幾位中學生一起對話。我想從淵源說起,我來自河南省東南部的一個小地方駐馬店,最後走出來了。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我特別有感觸,也特別感慨,特別感謝這個大時代。我在想,如果沒有這個大時代作為背景的話,也許我就在駐馬店了,這輩子也不會走出來。

其實,我在想,我自己的背景,我的朋友在座也都知道,我其實在駐馬店生活了11年,既是我的家鄉,也我的故鄉,也是我感情最深厚的地方,到哪怕都講我是駐馬店人。在鄭州上了高中,1985年到清華大學讀本科,在清華我提前一年畢業。本來要走上工作崗位,後來決定出國留學。1990年-1995年在美國東岸的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兩年博士後,1997年底去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一直到我回國。2006年我決定回國,2007年在清華建實驗室,整整十年到現在。這一路走來,大家覺得我肯定順風順水,很順利,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一開始並沒有下定決心做學問,決定做學問以後,發現了做學問的奧妙又特別感慨,一直這樣過來。而因為我來自小地方,很多機會一開始並沒有,最後一點一點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機會得到了。所以特別有感觸。

作為的總結,我想說,你只要好好走你的路走下去,總會能達到你的目標,我是相信這一點的。所以一會也想跟我們幾位同學再多說幾句,包括現在在我的實驗室裡,包括現在在清華面對清華的學生,我都會這樣叮囑他們,你自己心裡想的,你信仰的東西,遠遠重要於外界別人對於你的看法和整個社會上的輿論、走向,這是非常關鍵的。

我的學生裡邊有一位叫做柴繼傑,大連輕工業學院學造紙的,曾經他走的路非常崎嶇,但是他現在是一個核心有名的國際大家,結構生物學家。我用他的例子給大學、中學、小學學生講,你們只要自己不放棄自己的想法,你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達到你的目的,肯定會的。

提問:我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在生命科學領域像您一樣有所發展?

施一公:我在河南省的時候生物比較差,數學物理還不錯,化學比較一般。我最驕傲的是數學和物理,選擇專業的時候,可以參考,人的興趣可以培養,我和很多科學家朋友不太一樣的地方,也是我相信的地方,所以我能堅持下去,我的生物底子很差,為什麼選擇學生物,1984、85年的時候,確實有老師跟我講,21世紀是生物化學的世紀,還沒有生命科學。那個時候生命科學還是特異功能什麼的。

我記得省實驗中學老師說,將來可能是生物化學的世紀,我當時特別激動,當時我在想,化學合生物一結合,生物化學,是不是將來有生物物理、生物數學、生物計算機、生物工程,當時我沒有聽說過,都是自己瞎想的。當然現在取了一個名字,都已經產生出來了。我是相信,我們探究未來世界的需要,對於我來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當然也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對科學感興趣,沒有對生物特別熱衷,數學特別熱衷,但沒有選擇數學系。

學生物以後,沒有給自己理由,拼命地想學好,因為沒有打好基礎,興趣不足,造成很多困難。我在清華,在我的生物系同學裡是比較差的。出國的時候,包括到國外,我的生物成績也是比較差的,我1990、91年的時候,生物學成績經常勉強及格,為了拿到獎學金,只好去數學物理系選幾門課拿滿分,生物的60提上來,直到後來才一點一點出感覺。我後來到博士三年級、四年級的時候,出了一點感覺,才發覺原來生物這麼回事。

當時沒有人告訴我生物是一個領域,數學是一個方法。如果知道這個區別的話,我會更快一點,我老想拿數理思維想生物學問題,不完全是這樣的,所以我走了不少彎路。

我直到博士四年級以後,才對生物產生濃厚興趣,才堅持下來,一旦有興趣以後,加上我認為生命科學確實是很偉大、很了不起,一發而不可收拾,現在回都回不去了。

相關焦點

  • 施一公這麼回答
    原標題:施一公:年輕人若著眼點只是什麼工作能讓生活更富足,是狹窄「在人類這個歷史上,我們是第一個做這樣的發現,這是我們留給人類歷史,留給這個宇宙的一些印記,留給人類文明史的貢獻。」
  • 西湖大學校長、大科學家施一公院士半馬139:跑步讓工作更高效身體更健康
    施一公院士說:跑步讓人有更充沛的體力,有的人以為,花了很多時間鍛鍊學習效率會降低,實際上,如果跑步方法得當,能有效增強心肺機能,還能讓大腦供血充足、思維敏捷。施一公出生於河南,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母親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
  • 施一公當選美國院士能說明什麼
    值得關注的是施一公教授,這位在美國先後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雙料院士」,卻在2012年落選我們自己國家的中科院院士,當時就引來一片鳴不平,這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筆者注意到,在媒體報導的網絡評論中,不乏很多偏激語言,矛頭顯而易見是直指我們的院士評選,更有部分網友對我國中科院院士評選機制展開某些無端的「聯想」,筆者不能說網友的這些評論和
  •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
    從國際前沿的課題思路,到實驗如何設計,再到一個溶劑的配製,他都能保證面面俱到。  除了給予學生們「神」一般的引導,他更是學生們生活中的「益友」。  2014年9月11日,新生第一堂體育課上,施一公身體力行,與3500名新生分享了自己多年堅持體育鍛鍊的習慣對科研工作的幫助。
  • 81%清華留學生留在了美國,這是為什麼,聽聽施一公怎麼說的
    來聽一聽施一公先生是怎麼說的。施一公先生也是一個留學生,他早年曾在美國學習,掌握了很多先進的知識,並且在美國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那時候施一公先生已經在美國功成名就,如果他願意留在美國的話,可以過上非常富足而又輕鬆的生活。
  • 自由職業是不存在的,年輕人不要過早放棄工作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這句話被當代年輕人奉為神話,大多數人,追求一種高度自由的生活,也就是不用工作也有錢可掙,當然,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羨慕他們為自由職業者,真的存在嗎?在東莞,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打工者每天辛苦工作,累的時候只能在外面躺下,也許大家都厭倦這樣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每天也有大量的年輕人,排隊進廠,害怕沒有工廠要他們,辛苦一點都沒什麼。最關鍵的是希望能夠儘快拿到工作,有一份收入。2、農村人湧入城市打工,農村的自由,他們也不願意。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饒毅的學術成果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數量稍遜色於施一公。這可能是因為他更加注重教學工作,而施一公是典型的「實驗室科學家」。無法量化二人學術成就的高低,應該是互有千秋。就「仕途」來說,施一公要比饒毅要稍加順利一些。施一公曾經做過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是妥妥的副部級。現在則是西湖大學的第一任校長。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他回國的時間,比施一公還要早上一年。饒毅的學術成果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數量稍遜色於施一公。這可能是因為他更加注重教學工作,而施一公是典型的「實驗室科學家」。無法量化二人學術成就的高低,應該是互有千秋。就「仕途」來說,施一公要比饒毅要稍加順利一些。
  • 施一公的吶喊:中國大學出了大問題,精英思路的轉變或將釀成大禍
    我們不輕信一個人的學歷或頭銜,但若其主張或觀點客觀公正,那麼學歷與頭銜越高,也許越能佐證其觀點或主張。  【施一公】學歷及社會頭銜  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主席
  • 施一公對西湖大學博士生講的4句話,道理很簡單,要做好不簡單
    與往年一樣,施一公在西湖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又將成為「熱搜」。這4句話通俗易懂,很接地氣,從施一公講話的全文來看,這4句話包含了4層含義,即:做科研的原則是什麼,做科研的最佳方式是什麼,做科研的自身心理、身體條件怎麼保障,做科研用什麼心態參與全球合作。
  • 施一公: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施一公和父母   父親留給他的不只是聰明。   施懷琳畢業於哈工大,原在電廠工作,1969年10月,因為施一公的爺爺被打成走資派,被下放到河南駐馬店小郭村,一家人住在牛棚裡,那時施一公才2歲多。
  • 「合同工」施一公 與「窮教授」許田的青年往事
    西湖大學提供「我總在想,當時我應該更大膽一點,去衝擊那些挑戰性更大、也更充滿不確定性的課題,在我人生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的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回憶20年前時如是說。5月4日,在第101個「五四」青年節,西湖大學發布了20年前的「西湖青年畫像」。
  • 施一公:成長路上,最不重要的素質就是智商!
    小學時,政治老師告訴我,施一公,你長大了,要為駐馬店人爭光。這話我記到現在。在我最崩潰的時候,我會寫日記,會拍拍胸脯,鼓勵我自己,別忘了你是施一公,別忘了,你要做大事。其實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這個大事是什麼事。現在看來,無論做什麼,最後看能不能作為一個人實現自己的價值,能不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當你不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的時候,作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是有問題的。
  • 施一公的歸國與顏寧的出國以及清華學人的歸去來
    施一公回國已經十多年了,顏寧出國也已經兩年了,當年造成的轟動與震動至今仍餘音繚繞,以至於總有人拿他們說事,甚至把清華學生出國留學的事也和他們掛起鉤來了,說什麼施一公對大批清華大學的高考狀元都去了美國感到痛心疾首,還說什麼顏寧因不滿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出走清華。
  • 施一公: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
    」施一公講述了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首任系主任蒲慕明先生嚴格要求學生平均每周投入60小時到實驗室研究工作的故事,自己在美國讀博期間指出導師錯誤的故事,做博士後時導師教導他「什麼都可以再生,但是時間失去了就不會再生。我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我只能把時間用在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的故事,告訴同學們真正的批判性思維、真正的方法論應如何養成,做研究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破除迷信。
  • 國家人才施一公,被稱為「第二個錢學森」的男人
    1962年,父親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南省電力工業局工作,次年施一公的母親成為了父親的同事,兩個年輕人互生好感並結為伉儷受知識的薰染以及在父親的影響下,施一公喜歡上了讀書識字,而且學習的時候總是非常認真。說施一公生長在一個學霸型的書香家庭一點都不過分,施一公能在學業和學術上取得不菲的成績,父母的影響功不可沒。
  • 世界上「最富裕」的村莊,當地人不必上班賺錢,生活很富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現在許多人開始了精神享受,滿足了生活的基本物質需求,旅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它不是每個人都在選購一些當地特產,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作為自己的見證,來紀念景點特色的產品,而是一些食品、工藝品、手工業,當然,有些地方的紀念品也很特別
  • 施一公:帶好學生,是特別要緊的事
    施一公表示,作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時間的付出是必須的。無論社會上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施一公多次講到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首任系主任蒲慕明先生嚴格要求學生平均每周投入60小時到實驗室研究工作的故事:蒲慕明:寫給實驗室博士的email,施一公轉給了所有的學生。
  • 施一公:中國學者的脊梁
    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更冷漠?因為沒錢,眼睜睜看著父親死沒有任何辦法。施一公說:"直到現在夜深人靜時,他還記憶猶新,也曾想報復那位見死不救的當值醫生。後來想通了,中國這麼大國家,不知有多少老百姓經歷著和父親一樣的悲劇。如果真有抱負和擔當,就要想辦法去改變這種現狀,能做多少做多少,讓這種悲劇少點發生。
  • 清華留學生為何80%留在美國工作?施一公:中國學生太知足常樂
    當然如果我們眼光長遠一點的話,與其關注這些數據,不如重視點其他的問題,就在之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看來,在中國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國外就顯得是那麼的平淡了,這裡面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知足常樂。很多人都覺得這四個字是一種嚮往的生活態度,從古至今都勸說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境,可在科研道路上這四個字顯得就那麼的不友好了,因為施一公認為,中國留學生首先比其他學生是佔據優勢的,最起碼他們在智商和天賦上甩別人一條街了,但他們太容易知足了,只是發現了一點學術上的進展,就開始貪圖安逸了,所以很多留學生在國外無法取得成就,慢慢就成了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