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年一月份的時候,清華大學對外發了一個報告,上面寫的就是關於2018年的清華畢業生就業的情況,這個報告出來後,網友們就展開討論了,對於清華大學生留美的話題討論越來越熱烈,據說沒有證實的統計結果是這樣的,在去美國留學的那些清華大學生,有百分之八十的都選擇留在美國繼續學習,但也有的去了其他發達國家,總之最後選擇回到祖國的很少。
不過從清華大學當中發出來的數據,是沒有這樣的結果呢,這個消息也沒有被官方所認可,不過對於中國留學生去往國外是否回國這一點,人們也沒有具體的去坐過統計,但也很多人說一大半都留在了國外,很少回國。當然如果我們眼光長遠一點的話,與其關注這些數據,不如重視點其他的問題,就在之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看來,在中國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國外就顯得是那麼的平淡了,這裡面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知足常樂。
很多人都覺得這四個字是一種嚮往的生活態度,從古至今都勸說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境,可在科研道路上這四個字顯得就那麼的不友好了,因為施一公認為,中國留學生首先比其他學生是佔據優勢的,最起碼他們在智商和天賦上甩別人一條街了,但他們太容易知足了,只是發現了一點學術上的進展,就開始貪圖安逸了,所以很多留學生在國外無法取得成就,慢慢就成了普通人。
單純地去關注中國留學生畢業後呆在國內還是國外,這本身就沒多大意義,很多人可能覺得在國外更有挑戰性,能鍛鍊自己,將來在更好的報效祖國,要知道現在中國發展如此迅速,哪裡就比美國差了?加上施一公本人也是之前在國外留學並且還工作了好久,才回到了祖國,不過他在學術研究上,就打破了知足常樂。
1978年出生在河南鄭州的他,家庭背景就很優秀,父親是哈工大的,母親是北京礦院的,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他從小就有很好的教育水平,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從未參加過高考,而是1984年因為數學成績優秀被保送上去的,他有著常人沒有的數學天賦,後來在清華更創造下了很多的成績,拿了不少證書,在清華大學也是很有名的人物。
後來他去了美國,在生命科學領域有了重大突破,甚至還在普林斯頓大學當上了教授,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後來他拒絕了這些條件,選擇回到清華任教,他在美國呆了那麼久,深刻認識到中國的教育相比較國外還是差了那麼一點,所以他希望自己能為中國教育做出一份貢獻。
他雖然很有天賦,但在學術研究上從不滿足,一直不斷的嚴格要求自己進取,這是現在很多學生身上都沒有的優點,這些人在國外有了成就之後回來報效祖國,這才是那些留學生應該學習的榜樣,那麼對於留學生到底該留在國外還是回到祖國,這一點還是看個人選擇了,我們也不能夠評價什麼,只是希望他們在美國鍛鍊一段時間後,能回來報效祖國。
而中國的教育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的,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