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以清華大學生的能力,承擔的責任也就應該更大。在生活中,所有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責任,一份擔當。
你的每一步選擇,其實都是自由的,然而很多人的選擇只安於現狀,進入了這個舒適圈就不想出來了。
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背叛?還是其他原因。
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實行的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基本戰略,當今人才十分稀缺。
總理曾說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而如今卻有很多留學生出國後就不回來了,在外國定居。
誠然,出國留學不回國是自己的選擇,只有自己說了算,是自己的自由。
但是,作為中國人,又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國家做貢獻不應該才是我們該追求的更高的理想嗎?
清華留學生的選擇
清華大學,這所學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無數高中時的學霸,奔赴這裡,在這裡深造。有很多人在清華學習後,還會出國深造,這是好事。
但是有的學生就會留在外國,在外國生活、工作。
中國對於留學生的待遇好像也不低吧!但是居然出現了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這讓我們國家流失了人多人才。
當然也有人是想去開闊眼界,學習更多知識,然後回國做貢獻,這才是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擔當。
有的人則是去國外生活、定居的。施一公曾說中國留學生有一「通病」。這讓很多留學生選擇了在國外,而不是學成歸國。
中國留學生的「通病」
想當初面對外國的「糖衣炮彈」,抑或是外國的軟禁,也要堅持回國的錢學森。
錢老不甘於在外國的舒適圈中,決定回國搞建設,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而如今許多人都陷入了外國的舒適圈中,處於容易知足的狀態。
外國的教育機制與中國教育機制確實不同,在外國上大學根本沒有像中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般。
其實外國極少存在中國的存款現象,比如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而資本主義國家的人一般都喜歡信用卡透支。
外國的生活節奏很慢,有錢就用,很多人根本沒想過去存多少錢。這種舒適圈也讓很多中國人著了迷,許多人借著留學,實則是去外國定居的。
中國卻處處充滿競爭,從小到大無時無刻都存在壓力。而有壓力才有動力,中國在面對種種壓力的情況下,用三十年,展現了一個全新的面貌,這是國家的角度。
個人也是如此,有壓力才會讓你的潛力發揮出來,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下,才是孕育人才的搖籃。
中國留學生的「通病」形成,肯定不止他們自己的原因,更多的是一個國家教育思想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應該反思的。
教育的方向
中國留學生的「通病」其實是從小就開始萌芽的,這與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密不可分,有的老師會跟學生講,自己的學生有誰在外國留學,還在外國哪個公司上班。
其實這種教育思想是有問題的,這樣雖然會讓學生努力學習,但是他們會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讓他們認為在外國生活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導致後來形成了「通病」。
教育是一個國家重要的部分,從小的教育就決定了這個人的價值觀,所以教育要從小抓起。
在教育學生時,更多的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而不是讓他們更注重利益方面的問題,讓他們知道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樣才會讓他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的教育重要,家庭的教育也很重要,父母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雖然這些都是客觀的因素,但是也要重視。
自己這個主觀因素,更應該做好選擇,理性對待出國留學的問題。
施一公的父母都是高材生,施一公從小受的教育很好,讓他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是什麼,自己應該有怎樣的責任和擔當。
後來他出國留學,選擇的不是在國外拿著高薪在國外生活,而是選擇了回國,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承擔應有的責任。
我們國家需要的,正是像施一公一樣的人才,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越來越富強。
小結
無論是你出國留學,還是不出國留學,都應該明白自己的使命和擔當。都應該逃離舒適圈,奮發向上。
在部分公知嘴中,國外的慢生活很吸引人,但是一個人能承擔多大的責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我們必須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哪個國家都有建設的階段,國家需要人才,所以請大家理性選擇。
的確,選擇是自由的,不過每個人都應當為自己的選擇而付出代價,這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