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今的國家發展,除了科技力量提升之外,人才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可是為何81%的清華留學生,都不願意回國呢?施一公表示,中國的學生有一個通病。如今世界關係越發的密切,彼此競爭的競爭,也日益凸顯出來,在全球一體化的實踐當中,很多人才的交流,也變得非常的方便,以前的一些不可能,現在卻非常的容易。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人才的儲備和培養,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們也是一個基礎資源,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潛力。我們國家也是如此,自古以來我們就對教育事業非常的投入,很多的父母也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過我們的教育問題,在整個世界排名上並不算很高,距離一些發達國家,有著一定的差距,因此不少的家長,為了能夠讓孩子,接受更多更良好的教育,選擇把他們送出國去留學,尤其是上個世紀以來,留學熱潮一直沒有消退過,就連我們的清華大學,也有很多學生選擇留學。
根據我們國家的統計報告,從2016年到2019年,我們國家的出國留學生人數,高達251.8萬,在這裡面還有不少北大清華的才子。每個人的選擇和意願都是自由的,我們不能夠束縛,而且出國留學,也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能夠全面了解世界市場,學習更多的知識,對於每個學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可是現在問題也隨之而來的,這些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們,又有多少選擇回來呢?
其實這個數據,還是有些讓人心寒的,根據統計報告指出,清華大學當中,就有81%的學生,出國留學之後,選擇不回來。留學生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一般可以歸納為兩個原因,一個是個人原因,一個是國家原因。很多留學生出國,接觸西方文化的衝擊,慢慢的適應之後,感覺自己更為的感興趣,或者是更加的舒適,除了工作生活之外,如果說在當地結婚定居,基本上就更加不會回來了。同時很多的西方國家,提出了不少的優惠政策,很多人為了這些眼前的利益,也會選擇接受。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施一公教授曾經就表示,這也和中國學生的一個通病有關係。就以清華大學舉例,清華大學是曾經清政府,和美國籤訂不平等條約之後,美國人出資建造的,在建設之初的時候,清華大學就有一個規定,那就是必須送學生,去美國留學,而且這個傳統,甚至還保留了下來,時至今日很多的清華學子,還會去美國留學。
他們在中國經歷了9年的寒窗苦讀,到了大學之後,面對各種誘惑,覺得沒有必要繼續辛苦奮鬥下去,而且國外提供的環境和就業非常好,根本沒有必要回國參與競爭。在不少人的傳統觀念之中,外國的月亮確實比中國圓,遇到這種狹隘思想的束縛,即便是在國外過得並不如意,也不願意回國,對於這種現象,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