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恢復高考到現在,清華大學一直都是那些尖子生追求的理想目標,國內的企業也對清華大學比較認可,在招募人才的時候,會優先考慮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不過在清華大學的留學生裡面卻有81%都留在了美國,這是怎麼回事?人才流失為何如此嚴重?來聽一聽施一公先生是怎麼說的。
施一公先生也是一個留學生,他早年曾在美國學習,掌握了很多先進的知識,並且在美國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那時候施一公先生已經在美國功成名就,如果他願意留在美國的話,可以過上非常富足而又輕鬆的生活。不過他最後卻放棄了在美國的一切,響應國家號召回到了相對落後的祖國,為教育行業做貢獻,從回國到現在,施一工先生一邊進行科學工作,一邊進行基礎教育,為國家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因此施一公有先生有能力也有資格對中國的留學生進行評價。
在一次採訪中,施一公先生公開表示中國的留學生,雖然在天賦和智商方面強過外國人,但他們身上卻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容易滿足,這種滿足不僅體現在學業上,而且還體現在生活上。大部分留學生在相對自由的情況下,只要取得一些成就就會特別滿足,然後止步不前。因此那些待在美國的留學生很少成為頂級科學家,大部分人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就會泯然於眾成為普通人,這種情況特別令人惋惜。
施一公先生希望這些留學生能夠一直保持進取之心,不論取得什麼樣的成就,都能繼續刻苦研究,不要浪費自己的天賦和才能。國家對人才一直都很重視,如果這些留學生願意回國發展的話,國家會根據其能力的高低,提供相應的職位和待遇。希望以後人才流失的現象,能夠逐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