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2020-12-05 澎湃新聞

作者:施一公,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西湖大學校長。

出處:《開講啦》第245期,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

我還挺緊張的,我想先問一下在座的有沒有我們河南老鄉?(有!)幾乎佔了一半兒了,因為我是河南人,還是駐馬店人,所以到哪兒呢我都要先認一認老鄉,我想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其實就是一個中國文化的產物,到現在為止。我很幸運,我沒有考試,是保送去了清華大學,入學的時候,懵懵懂懂,從學校裡出來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對這個世界看得很明白了,但是在清華的一件事情對我影響非常之大。

那就是我在大學三年級剛剛入學的時候,我親愛的父親突然之間離我而去。在9月21日上午,第四節課下課之前,我們班的教室裡突然進來一位傳達室的老大爺,他問大家,他說不好意思,我打擾一下你們,在座的有沒有一個叫施一公的?我說我就是,他說你家裡出事了,趕快出來。

我當時心裡一凜,不知道什麼事兒,出來以後看電報上,我大姐發來的只有七個字:父病危,速歸速歸!我拿著書包,沒有回宿舍,就往火車站跑,十二點半就跳上了第一班去鄭州的特快上。我很少流淚,但是在火車上我一直忍不住,我不知道家裡出了什麼事。晚上九點多火車到鄭州,我根本沒有時間去等待公共汽車,我是從鄭州火車站跑回家的,就是希望能夠再見我父親一面。但是在家的樓下,到樓門口的時候,看到的是幾個花圈。

那個時候我已經非常絕望,仍然想像這不是我的父親,我跑上四樓,敲開門,看到家裡的花圈,看到我父親的輓聯,當時我很崩潰,我無法抑制我的感情。其實我的父親在兩天之前下班的路上,被計程車司機疲勞駕駛撞倒了,這個司機把我父親送到醫院急救急診室的時候,我父親還只是昏迷。我們事後看記錄,當時的血壓一百三、八十,脈搏六十二,都是正常的,我相信如果正常施救,我父親會看到今天的我。

可是當時急救室裡有一條規定,任何人如果到急救室以後,要先交五百塊錢押金才能施救,而1987年五百塊錢比現在的五十萬都難湊。當時這個司機開著車,花了四個半小時湊足了五百塊錢,晚上十一點回到人民醫院急救室的時候,我父親脈搏已經沒了,零,心跳、血壓都沒了,測不出來。我難以想像,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發生在我們家身上,為什麼讓我承受這一切。

大學三年級的我,我所有的價值觀、世界觀是崩潰的,我多次會半夜起來兩三點跑到圓明園,直到把自己的體力在狂奔中消耗殆盡,大哭一場,才能凌晨回到宿舍開始一天正常的生活。其實我想了很久很久,我父親去世以後,我不再像以前一樣覺得我只是簡單的懵懵懂懂,簡單地繼續我的學業,也許將來做一個科學家。所以在大三的時候我告訴我自己,我一定要改變社會,我要從政,因為我覺得,從政可以最直接地給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一個省,一個行業帶來福祉。

在八十年代的中國,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在衝擊我們,所以我這個從政的想法經過兩年之後最終沒有往前走。我是提前一年畢業,我迫不及待走上社會。我的第一份工作你們也難以想像,是去香港經商,合同都籤了,籤了以後還沒有等到履行合同就又失效了,還沒有就業就失業了。

我想了一晚上,在清華大學學生宿舍七號樓的三樓,決定出國留學,出去看看。我剛去美國的時候,很是迷茫,我曾經想轉行,曾經想轉計算機、轉經管,我覺得我一定要好好贍養我的母親,我要掙錢,想了很多。但沒有想到,一旦進了實驗室以後,發現在科學研究這個殿堂裡面是如此之神妙,出乎你的想像。

1995年從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系拿到博士學位,儘管覺得自己已經基本上板上釘釘會去做學問了,我總希望自己不留遺憾。我又去面試了幾個位置,拿到了一個保險公司中國首席代表的位置,當時面試我的這幾位面試官有一位跟我講,他說小施啊,中國的保險法剛剛放開,你加盟我們,我們進軍中國市場,你轉眼就是六位數字的收入,然後你會是中國市場的開拓者。當時聽得我也是覺得很好玩,真的不是心曠神怡,因為我覺得不夠浪漫。其實我去面試的主要目的是說服自己做學問,做科學是最浪漫的事情,最夢寐以求的事情。

當你跟著自己的興趣,真正憑自己的興趣走一條路的時候,要堅定地走下去,不要被周圍的人、事物輕易打動,對於我而言,從事科學研究這條路,我從來都覺得是一條正路,從來不會為周圍的東西所打動、所打斷。我也希望我們在座的朋友、同學、學生,大家能夠好好地走自己的路,不要輕易地被周圍的價值觀所牽引,尤其是不要輕易地被「以金錢論英雄」的價值觀所牽引。

如果你問我十年之前回國什麼目的,其實非常簡單,我想影響一批青年人,我想培養最優秀的創新型的青年人才。儘管1995年就想回國,一直到2007年,十年之前才在清華開始培養第一個博士生,中間又隔了十二年,我又花了十二年做準備,我總在想,我在普林斯頓做的事情,能不能將來在清華複製。

我也常常心裡不平衡,什麼不平衡呢?我們總是以我們走出國門,到美國留學的留學生為例,說你看這些人到美國有多好,可是跟大家說實話,做得也不好。我這一屆清華1985年,我們有兩千兩百五十一位本科生,畢業那一年和畢業之後的那一年,我估計一千六七百都去了美國,現在大部分還待在美國,我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為啥跟大家講這個,我講我的心裡不平衡,我們這麼多極其優秀的中國學子,中國學生到了國外,可是他們有多少能脫穎而出的,這個比例非常小。

所以,當我在普林斯頓成為助理教授的時候,我越發覺得心裡不平衡,當我去跨國製藥公司參觀,當接待我的和我交談的都是白人,而下面打工的,我了解到的情況,這些中國人非常優秀,他們是我們的北大、清華、復旦、交大,國內一流的名校出去的學生,他們的智力,他們的能力,他們的學識,遠遠高於他們的僱主、他們的老闆、他們老闆的老闆。可是他們很滿足,非常遺憾,他們非常滿足。因為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句話叫知足常樂,知足常樂用來對待生活,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沒錯,但是我們這些其實接受了大學文化教育的,得到了一些特殊教育背景的,我們這批中國人到了美國,到了海外,還是知足常樂,這就有大問題。所以我其實一直心裡非常不平衡,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自己想回清華。

我有時候想,清華強則中國強。我剛回國的時候,我曾經信誓旦旦,我說我要能改變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能讓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不再為柴米油鹽發愁,我覺得就會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就會是一場革命,會讓中國變得更加美好。

我很小的時候隱隱約約覺得我的父母,覺得是老師希望我長大能夠成才,能夠做事情,做大事。我小學的政治老師告訴我說:施一公,你長大了要為駐馬店人爭光。我記憶到現在,即使在我最崩潰的時候,我也會寫日記,我也會拍拍胸脯鼓勵我自己,說別忘了你是施一公,別忘了你要做大事。

其實我根本不知道這個大事是什麼事情,真的是這樣,我雖然不知道要做什麼大事情,我總是鼓勵我要做大事情。在我看來,無論是做什麼,最重要一點就是看能不能作為一個人,實現自己的價值,你能不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當你不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的時候,我認為你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實現,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希望我們每一位在座的都想一想,有自己獨立的判斷。生命只有一回,如果不把生命體驗到極致,你不後悔才怪!

我一直在思考創新如何鼓勵。中國大學的畢業生,我們的均值很高,但是方差很小,我們不喜歡大家標新立異,我們喜歡大家都循規蹈矩,走路、坐姿,無論是服裝、髮型,都儘量是要統一,這種情況下培養的學生,思維方式也受禁錮,說實在的,阻礙創新。因為我可以說在中國長大,又在美國待了很久,十幾年,我總在比較其中的優劣。我在想,你看美國教育的公平,是由公立大學保障的,但這個社會的卓越,科技的卓越,基本是由私立大學保障的,從西海岸的加州理工、斯坦福,到東海岸的普林斯頓、哈佛、耶魯,超一流的這些學校都是私立的。對於一個國家,它的實力體現,國家安全保障是靠卓越,而這個卓越一定要用特殊的方式來保障,怎麼做到呢?

我們希望在我們美麗的西子湖畔,在杭州創辦中國第一所現代化的,世界級的,研究型的民辦大學,這所大學名字就叫西湖大學。我相信到時候民辦大學和我們的公立大學一樣交相輝映,是對公立大學的重要補充,它們也同樣為國家、為社會培養高精尖的人才。將來過三十年、五十年,我們的後代能夠對世界說,我們中國人,做出了跟我們的民族、人口,和我們的歷史傳統相配的貢獻。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這一點要達到,是需要創新的,而這種創新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好,謝謝大家!

誦讀人

生物物理所 李碩果,黨支部宣傳委員,高級工程師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原標題:《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2020-07-2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謝京紅:世界讀書日誦讀唐稚松院士詩詞有感
    ,不僅僅因為他是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中國計算機科學領域主要奠基者之一,曾於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而且還因為他是一位造詣頗高的詩人,他的詩詞作品曾得到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和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好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王大珩:漫談科學精神
    第三是傳承創新,就是科學有繼承性,每一個發現和成就,都是在已有規律發現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一方面要對這種已有的規律進行傳播,另一方面要繼往開來,做創新的工作。第四是尋優勇進,有了創新的工作,讓它在社會上起作用,還要找出實施這個措施的最優途徑,而且還要有創新,使它實現。 科學精神是適用於全社會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當然這完全不是說,實驗科學不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必要的條件,先進的創新學術思想有時是難以實現的。但是要在科學上取得重大突破,先進的創新學術思想和勤奮工作,畢竟是第一位的,是工作取得進展的內因,先進儀器只能是第二位的,只能是工作取得進展的外因和重要條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代替先進的創新學術思想以及勤奮工作去實現這些思想以取得重大突破。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濤:從潘菽身上汲取科技創新動力
    他早年從事心理學實驗研究,重視通過實驗方法積累科學資料,取得可靠成果,為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後期,他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帶領和指導我國心理學工作者研究心理學的一些根本性理論問題,並逐步形成中國特色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理論體系,對心理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影響。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劉東生:做科學的主人
    他那種隱藏在背後的周口店守護神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深刻地領會到為什麼他對周口店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和他對自己的責任要求的誠摯。後來他的三本關於北京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的書出版了,使我深為震驚。這標誌著他養精蓄銳,秣馬厲兵,向科學進軍的一次衝刺和勝利。從此以後,他開始了在科學的殿堂裡不斷地取得新的進展的歷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前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他指出,要了解科學,首先要明白科學的兩個起源:一是實際的需要,二是人類的好奇。由於前者是外在的壓力,後者是內在的衝動,所以就科學發現而言,好奇心比實際需要更重要。他說「唯真理是求,不為利奪,不為害怵。必此種精神瀰漫於學人心腦之中,而後科學萌芽乃有發生希望。」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樹政:大真大愛,一生情系微生物
    2016年12月10日,她和情系一生的微生物科學,揮手作別。這一切都源於她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生物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實驗科學。對數據弄虛作假、坐辦公室不做實驗等行為,張樹政嗤之以鼻。她厲行嚴格的實驗操作,要求所有實驗必須親自上手,實驗重複三次,直至實驗數據重複規律相符。 張樹政的治學是出了名的認真。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朱道本:青年人應有大志向,投身科學事業
    這也充分說明了科學事業的重要性。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年青創新人才要瞄準世界科學前沿,投身科學事業。明末清初,中國的科技強國地位已成為過去,中西方科技差距日益擴大,多數人對工業革命與近代科學興起無知,使中國喪失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1990年7月16日致王東
    出處:《錢學森論系統科學(書信篇)》第37頁,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在讀到您的書之後,又感到與書的精神不太相合:即我直到現在,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並沒有什麼要丟掉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並沒有什麼失去昔日光彩的東西。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都是人,不是神,他們都不可能看到今天的世界;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深化與發展,但不是急於先去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像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那樣!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湯佩松:專業的選擇——虛榮與實學
    前一項論著對W.Pfeffer在十九世紀末所作的經典巨著(Osmotische Untersuchungen, Leipzig,1877)和其後一些物理化學家關於滲透壓的工作作了精闢的闡述後,指出其在植物水份生理中應用及其局限性。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原標題: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談基礎理論研究
    作者:周光召,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曾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出處:《厚德載物 求真創新——賀周光召先生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文集第56頁,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從五四時代到現在卅多年間, 中國在科學上雖亦造成了少數傑出人才,對科學做了個別的貢獻,但一般而論,對於國計民生有多少補益,對於科學本身有多少建樹,檢討起來,仍然不免失望的。蘇聯科學院院長瓦維洛夫在他所著三十年來的蘇聯科學這篇文章裡,曾經說:「把我們的科學完全貢獻給人民和國家來服務這一事,使科學的計劃性變成絕對需要。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所具有的一個主要特點。不僅是科學的規模,如機構、人選和設施應有計劃性的,甚至內容即是科學研究的問題也應有計劃性的。」但瓦維洛夫同時也指出蘇聯科學向著計劃這條路上走,到了蘇聯科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即蘇維埃統治的第二個十年才確定的。
  • 尊重科學才能科研創新,施一公: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科學精神」
    中國面臨的問題,究其原因,施一公在大會上提到了一種精神,他認為是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精神,那就是科學精神。大會上,施一公給出了「科學精神」的一個概念。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可以看出科學精神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鄭哲敏:學知識 練本領 做誠實人...
    現在國家需要第一流的創新人才,第一流的科技成果和第一流的科學和技術研究的隊伍和機構。所以說,除了你們自己的夢,你們還肩負著一個更大的夢,一份幾代中國科學家為之努力而尚待完成的任務,這是你們身上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家還需要一批胸懷寬廣、有戰略眼光、有領導能力的領軍人物,這些人也會在你們中間產生。因此我真誠希望你們在研究生期間,要努力學知識,練本領,做誠實人,這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基本功」。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于敏:艱辛的歲月,時代的使命
    但是,我的性格內向,喜歡寧靜,從大學開始就喜歡基礎科學研究,對應用研究不太感興趣,比較適合從事小科學研究,不宜從事大科學研究;更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從事諸如研製氫彈這樣一類大系統科學工程的工作。現在我們國家要強國富民,要搞原子彈、氫彈,防禦外來侵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任務,也是我實現夙願,報效祖國的機會。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國就無家,更何來個人的興趣、志向和名譽?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鍾南山:科學研究應當崇尚的五點精神
    對於一個崇尚科技精神的人來說,應當崇尚以下五點科學研究精神。第一,科技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祖國。1978年,鄧小平同志號召大家出國學習,學成以後回國建設祖國。我幸運被選去英國留學。在國外的那段時間,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外國不了解中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楊振寧: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我們所讀的課程裡兩個是吳大猷教授教的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許多關於量子力學的討論都是在吳教授的演講之後進行的。我與黃昆和張守廉經常討論和爭辯天下一切的一切,這些辯論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後的多年經驗,都告訴我: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1946年初我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去芝加哥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跟恩裡科?費米寫一篇實驗方面的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