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鄭哲敏:學知識 練本領 做誠實人...

2020-12-06 中國科協

鄭哲敏:學知識 練本領 做誠實人——科技工作者的「底色」

09:46來自中國科協

作者:鄭哲敏,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

出處:在「2013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為首都高校6000多名研究生所做的報告。

對於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和科學誠信是重要的。記得有一年,回母校跟幾位教授談話,有一位教授謙虛地說,「說不定我的班上,未來將會有哪位同學獲諾貝爾獎。」今天,我懷著同樣謙虛的心情作報告。

你們年輕的一代,大都在國家改革開放後出生長大,成長的環境和我們那個時代迥然不同,但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現在國家需要第一流的創新人才,第一流的科技成果和第一流的科學和技術研究的隊伍和機構。所以說,除了你們自己的夢,你們還肩負著一個更大的夢,一份幾代中國科學家為之努力而尚待完成的任務,這是你們身上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家還需要一批胸懷寬廣、有戰略眼光、有領導能力的領軍人物,這些人也會在你們中間產生。因此我真誠希望你們在研究生期間,要努力學知識,練本領,做誠實人,這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基本功」。

「富國強民一直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這些流淌在我們血液裡的東西,躲也躲不開,否則會受到本人良心的譴責。」

我出生在1924年,離現在89年了。那是一個外敵入侵、內戰頻繁、經濟凋零、人民生活困難的時代。我親身經歷了山東濟南的「五三慘案」,趴在床底躲避日軍的炮火,在街上被日軍哨兵拿著上了刺刀的槍追逐。我很早就品嘗到了國家落後、人民受人欺凌的滋味。我曾說,我們這一代是唱著「打倒列強,除軍閥」,唱著救亡歌曲長大的。那時,只要聽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我們往往會落淚,感受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富國強民一直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這些流淌在我們血液裡的東西,躲也躲不開,否則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我被分配到清華大學。1948年在國際扶輪社獎學金的支持下,留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2年獲博士學位,主修應用力學,輔修應用數學,博士生導師是錢學森先生。畢業後,我被美國移民局非法拘留至1954年秋。1955年春,我回到國內,被分配到科學院數學所力學研究室工作,旋即轉入新成立的力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

力學所的建所思想繼承了上世紀初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形成的哥廷根應用力學學派的精神。錢學森在1948年將這個學派的思想和實踐系統化,提出了技術科學,並且把技術科學領域擴展到應用力學之外。概括地說,技術科學的任務,就是研究那些對開闢或推動新的工程技術領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基本科學問題。他在論述中,將二戰時期的航空航天和核工業作為基於科學的新型產業的典型例子提出。

在人的一生中,或老師、或同事、或其他人的片言隻語,往往可以影響你的一生。譬如我的老師錢學森說過,「任何一件事,都要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來考慮,來觀察。」這句話看起來很平常,一方面幫助我清醒地評價自己的工作,不要被一點點成果衝昏頭腦,另一方面,也幫助我不斷地從更大的視野中尋找新的研究方向和課題。他還說過,「當你決定從事某項研究前,先要下個決心,一定要做『出汗』的工作,不要做那些『華而不實』的工作;只要國家需要,就要努力去完成。」

從事任何重大項目的研究,或大或小必然會有個人的犧牲,也必然有風險。錢學森在紀念郭永懷烈士犧牲二十周年的紀念大會上說:「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論,一方面是火熱的鬥爭,是冷與熱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裡沒有膽小鬼的藏身處,也沒有自私者的藏身地,這裡需要的是真才實學和獻身精神。」

這些話,對我的一生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影響了我的一生。

「不論生活或工作,遇到困難,一定要堅持,一生必須克服一些困難,付出總會有收穫。」

我說幾件生活和學習中的小事。

1937年7月初,我的祖父母相繼去世,我隨父母趕回老家寧波奔喪。日本全面侵略我國的戰爭爆發,我留在農村老家半年,整天玩荒廢了學業。其實在小學時我貪玩,愛搞一些惡作劇。1938年初,我奉父親之召,到成都上學,當插班生,出現了語言不通,功課跟不上的問題。不久,我夜間睡覺不安,時常在夢中哭,整天鬧頭痛,於是父親讓我休學半年。沒想到這半年,對我的成長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為看病,我父親帶著我散步,晨練,旅遊,那時候我們去了都江堰。另外,父親讓我讀曾國藩家訓,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確實認真地讀了,這為我今後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立下了自我遵循的規矩,使我終身受用。生活中有些原則,有些底線,我們是不能逾越的。

我喜歡自學。這首先是從學習英語開始的。我在小學的時候學會了用字典,我會查生字,會拼音,會認字,這對我後來的英語學習很有幫助,當我回到學校重新念書的時候,我的英語成績比班上其他同學好很多。一次逛舊書攤時,我發現一本原版的歐幾裡得平面幾何教材,就把它買了回來,一邊學英語一邊學幾何。平面幾何的邏輯非常嚴謹,開始非常困難,由於自己堅持,慢慢地我開始理解了平面幾何嚴格邏輯的美妙,很欣賞它的公理,公式,定理,證明體系,從這裡感受到了數學之美。我的自學不久又延伸到初等物理。讀到慣性體系和相對運動時,我琢磨在航行中一艘大船上打籃球,將是怎樣一種感覺。我還想過如果有個微型飛機從天平的一端飛過,天平將會如何反應。我非常珍惜這一段自學的經歷,它使我增強了學習能力和學習的信心,也引導我順利走上學習理工的道路。

我初中畢業,轉學到位於當時金堂縣的郊區銘賢中學高中部。一次英語課上,外籍老師在黑板上並排寫了sing和thing兩個詞,把我叫起來反覆地朗讀,然後直搖頭。對此我感到十分意外,明明是對的,為什麼不對了呢?原來我是「大舌頭」!想來想去覺得問題也許出在「s」上,於是試探著把舌尖放在不同的位置,仔細地聽所發出的聲音。經過反反覆覆地試驗,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位置。原來我過去是把舌尖頂在牙齒的側面而且漏風,我下決心糾正。為此我利用所有課餘時間,包括走路的時間進行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用了大約半年多的時間,我解決了我的「大舌頭」問題。回過頭來看,我認為這場經歷鍛鍊了我的意志,體會到了凡事必須堅持,才能做到最好。

因此,不論生活或工作,遇到困難,一定要堅持,一生必須克服一些困難,付出總會有收穫。

「我希望大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像保護命根子那樣去保證誠實。」

作為研究生,我想你們現在一定正處於非常興奮的狀態,而且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以實現你們各自的夢想。你們將有三至五年的時間度過你們的研究生生涯,這也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希望你們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知識、增長本領,成為我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裡的接班人。

首先,我希望大家努力發現和培養自己的興趣。不論從事哪類科學研究,興趣都是基本的動力,它使人充滿熱情地投入工作,以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這樣才有可能出一流的成果。愛因斯坦曾以情人熱戀來形容這種精神狀態。所謂探索真理是不能預設框框的,有一句話叫做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這裡面包含科學研究要有自主性,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盲從。我相信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對這些道理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其次,科學道德規範有許多版本,有的還非常具體細緻,不過基本的精神是相同的,認真地研讀一下非常有必要。今天我想說的是,科學道德規範是科學共同體所普遍遵守的,目的是保證科學事業的健康發展。其實它也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誠實,誠信,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是相通的。一個誠實的人,是不會偽造數據或認可未經檢驗的數據且拿去發表的,他不會編造什麼虛假理論去騙人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像保護命根子那樣去保證誠實。

再次,我們現在處於信息社會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有許許多多的途徑進行學術交流。在這裡我想提這個問題,最為重要的是面對面的交流,這是其他交流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對方的一舉一動、某個表情、某幾句交談,往往會意想不到地啟發你一連串的聯想。我希望大家要重視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

誦讀人

李海豔 力學研究所 研究生支部副書記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相關焦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2020-07-2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謝京紅:世界讀書日誦讀唐稚松院士詩詞有感
    ,不僅僅因為他是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中國計算機科學領域主要奠基者之一,曾於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而且還因為他是一位造詣頗高的詩人,他的詩詞作品曾得到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和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好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王大珩:漫談科學精神
    第三是傳承創新,就是科學有繼承性,每一個發現和成就,都是在已有規律發現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一方面要對這種已有的規律進行傳播,另一方面要繼往開來,做創新的工作。第四是尋優勇進,有了創新的工作,讓它在社會上起作用,還要找出實施這個措施的最優途徑,而且還要有創新,使它實現。 科學精神是適用於全社會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劉東生:做科學的主人
    1989年賈蘭坡院士在他第一次大病住院回來後曾和我說過他住院時的心情,他說「我回想過整個這一生所經歷的事情,一件件地回想了一遍,我覺得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人的事,這樣,我心裡十分坦然,所以也就沒有什麼牽掛和擔心了」。這是一位仁者的睿智,令人無限的懷念。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我一生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價值,跟蹤最新發展前沿,不斷提高水平,勤奮工作,永不自滿。形成這一思想與我在從中學到研究生時期所有老師的教導密不可分。我在重慶南開中學讀書時期,奠定了理科各門以及中英語文的良好基礎,這些在西南聯大學習時期都得到鞏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養成自學習慣和踏踏實實勤奮工作的學風。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前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他指出,要了解科學,首先要明白科學的兩個起源:一是實際的需要,二是人類的好奇。由於前者是外在的壓力,後者是內在的衝動,所以就科學發現而言,好奇心比實際需要更重要。他說「唯真理是求,不為利奪,不為害怵。必此種精神瀰漫於學人心腦之中,而後科學萌芽乃有發生希望。」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作者:施一公,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西湖大學校長。但沒有想到,一旦進了實驗室以後,發現在科學研究這個殿堂裡面是如此之神妙,出乎你的想像。1995年從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系拿到博士學位,儘管覺得自己已經基本上板上釘釘會去做學問了,我總希望自己不留遺憾。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湯佩松:專業的選擇——虛榮與實學
    歲月有時還會嘲弄人:事隔五十多年的今天,當回憶這件難堪的往事時,我正在和我的學生們一道起草一個包括「黃酶」類電子傳遞體(Flavoproteins,Fd,Fld等)在內的固氮作用和固氮酶的生物能力學計劃!寫完這段插曲,讓我回到正題。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鍾南山:科學研究應當崇尚的五點精神
    對於一個崇尚科技精神的人來說,應當崇尚以下五點科學研究精神。第一,科技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祖國。1978年,鄧小平同志號召大家出國學習,學成以後回國建設祖國。我幸運被選去英國留學。在國外的那段時間,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外國不了解中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樹政:大真大愛,一生情系微生物
    這一切都源於她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生物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實驗科學。對數據弄虛作假、坐辦公室不做實驗等行為,張樹政嗤之以鼻。她厲行嚴格的實驗操作,要求所有實驗必須親自上手,實驗重複三次,直至實驗數據重複規律相符。 張樹政的治學是出了名的認真。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朱道本:青年人應有大志向,投身科學事業
    這也充分說明了科學事業的重要性。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年青創新人才要瞄準世界科學前沿,投身科學事業。明末清初,中國的科技強國地位已成為過去,中西方科技差距日益擴大,多數人對工業革命與近代科學興起無知,使中國喪失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談基礎理論研究
    周光召:現在國家的情況跟當時已經很不一樣了,科學技術的知識也越來越多,所以國家對理論物理所的支持也是越來越大,要不然我們不可能坐在這麼漂亮的研究所的辦公室來談話了。我想理論物理所還是本著它原來的辦所宗旨,就是要開放、流動,要競爭,要聯合, 這是它原來辦所的方針。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濤:從潘菽身上汲取科技創新動力
    他早年從事心理學實驗研究,重視通過實驗方法積累科學資料,取得可靠成果,為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後期,他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帶領和指導我國心理學工作者研究心理學的一些根本性理論問題,並逐步形成中國特色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理論體系,對心理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影響。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1990年7月16日致王東
    出處:《錢學森論系統科學(書信篇)》第37頁,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在讀到您的書之後,又感到與書的精神不太相合:即我直到現在,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並沒有什麼要丟掉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並沒有什麼失去昔日光彩的東西。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都是人,不是神,他們都不可能看到今天的世界;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深化與發展,但不是急於先去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像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那樣!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從五四時代到現在卅多年間, 中國在科學上雖亦造成了少數傑出人才,對科學做了個別的貢獻,但一般而論,對於國計民生有多少補益,對於科學本身有多少建樹,檢討起來,仍然不免失望的。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去培養幾個少數有天才的科學家,在科學的前哨上做點衝鋒陷陣的工作;而是建立起來一個普遍通行的習慣,把一切關於工業、農業、衛生和國防所需要科學來解決的問題,從有計劃的實驗和以統計數字為依據的基礎上來解決。」 我國現階段的科學基礎比十月革命以前帝俄時代的科學基礎還要薄弱得多。在這時候就來講計劃科學,是談何容易的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洪來:一位受人尊敬的老科學家——憶張恩虯院士
    甚至在檢查出患有癌症之後,直至去世前的兩年多時間裡,他仍然堅持這樣做。為了提高大家的英語水平,有利於與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他有時還用英語作學術報告。他擔任研究室主任20多年的時間裡,傾盡心血為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建立了一支聞名國內的陰極電子學的研究團隊。在他的指導下,這支科研團隊完成了多項科研課題,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楊振寧: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我們所讀的課程裡兩個是吳大猷教授教的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許多關於量子力學的討論都是在吳教授的演講之後進行的。我與黃昆和張守廉經常討論和爭辯天下一切的一切,這些辯論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後的多年經驗,都告訴我: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1946年初我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去芝加哥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跟恩裡科?費米寫一篇實驗方面的博士論文。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于敏:艱辛的歲月,時代的使命
    正是這種很樸素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促使我經過一番短暫的思想鬥爭以後,接受了這項沉重的使命,全力以赴參加這個工作了。當時,我曾經想過,等突破氫彈原理,我國自己有了氫彈以後,再回去搞基礎科學研究。但是,世事難料,事不由人,一幹就是40年,我幾乎一生都從事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了。
  • 普及科普知識 弘揚科學精神
    為弘揚時代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轄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深入開展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營造轄區良好的文化氛圍。按照省、市、縣科學技術協會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要求,6月19日,紅絲鄉利用趕集時機,多部門聯合開展了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宣傳活動,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局面。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屠呦呦:我有一個希望
    這個工作,回憶當年,中醫研究院的團隊為發現青蒿素所做的艱苦奮鬥,是令人感動的,因為那時候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全部的研發團隊大協作,努力促進了青蒿素的研究、生產和臨床試驗,解決了當時國內外大量的工作沒有得到結果的耐藥性瘧疾的治療問題。抗瘧研究為人類健康貢獻了來自中國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的青蒿素,這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