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鍾南山:科學研究應當崇尚的五點精神

2020-12-06 中國科協

作者:鍾南山,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來源:《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10年5月第5期。

應《中國實用內科雜誌》編委會約稿,我說說自己投醫從教的幾十年裡,對於科學研究的一些想法。對於一個崇尚科技精神的人來說,應當崇尚以下五點科學研究精神。

第一,科技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1978年,鄧小平同志號召大家出國學習,學成以後回國建設祖國。我幸運被選去英國留學。在國外的那段時間,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外國不了解中國。

我記得當時我想做一個試驗,關於吸入一氧化碳對血紅蛋白解離曲線的分析。可需要用的實驗室惟一一臺血氧張力平衡儀壞了,技術員說要等很長時間才能修好。我想時間很寶貴,等不及,能不能試試自己來修。平衡儀每做一次樣品需要20~30mL的血,在愛丁堡我找到留學生、同學、飯店老闆收集了一些血液,但是還遠遠不夠。在之後的3個星期裡,我從自己身上取了約800mL的血,終於做到了儀器較正,可以用來做曲線研究了。我的導師弗蘭克教授1975年在Clinical Investigation發表了一篇用數學計算的方式來研究一氧化碳增加時氧合曲線如何變化的論文,論文的觀點並未得到試驗證實,我決定用試驗予以證實。

我請護士幫我連續靜脈抽血,我一面吸入一氧化碳,一面讓一位醫生告訴我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的濃度。一般規律是濃度為15%時就結束試驗,但是我按照自己的計算估計,恐怕要到18%才行,這時曲線才會變成平段。到15%的時候,我記得那個護士問我「Are you OK?」我說沒問題,繼續做。所以我一直吸,直到她說已經22%了,我說夠了,吸入這些一氧化碳相當於1個人1h抽了60支香菸,接連2個晚上我都感覺很悶。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我做出了正確的曲線。

之後的一天下午弗蘭克教授來我的實驗室,我將實驗結果給他,他看了以後非常高興,一把抱住我說太好了。從那以後我覺得他跟我的關係有很大的改變,因為他是學者,只有學者才尊重人才。我在愛丁堡學習了大約1年半的時間,弗蘭克教授知道我想離開到倫敦再去學習的消息後,給大使館寫了一封信說:「我跟世界上很多學者共事過,但沒有一個人象鍾那樣勤奮。」

我覺得我當時的動力就是得替自己的國家爭光。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很窮,總不能因為窮就不要祖國了,總得想辦法讓她強大起來。

第二,科技工作者必須崇尚科學。

現在的科學研究並非都是崇尚科學的,只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才能夠真正地做出一些成績來。

有件事讓我今生難忘。我在愛丁堡進修期間,跟Golden Drummond學習。他研究了氧氣吸入時肺內分流的情況,結論是隨著氧的不斷吸入,肺內的分流不斷增加。我重複做這個實驗時,卻怎麼也重複不了。我發現實驗室的電極不是直線的,當氧氣吸入很多時,這個電極反映不出來。把它矯正之後,做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我做出來的結果是隨著氧氣的增加而分流不變,線條是平的;而且原來分流高的,隨著氧氣的增加反而降低了。這正好跟他說的結果相反。

這個實驗我們又重複了好幾次。我們把這一研究結果投到英國麻醉學聯會上。結果沒想到被錄取了,而且讓我第一個做發言。我也很緊張,因為這等於說就是「挑戰權威」。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我報告了實驗的經過,說明了一下我是怎麼矯正的,我的結果怎樣。當時我記得場上有段時間很安靜,然後會場專家向我提出了13個問題,我回答了12個,有一個問題答不出來,但是無關大局。

大會主席說他們實驗室曾經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跟我們的很相似。當時坐在前排的12位英國麻醉學會委員一致認為我的研究結果十分有意義。後來這篇文章就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siology 1983年第1期第3-15頁。假如說當時我盲目地跟從權威,我估計也做不出來。我覺得相信事實很重要。

還有一件事,就是SARS開始時,我們發現感染的患者都與野生動物有過接觸,或者是廚師,或者是野生動物售賣者。後來香港大學學者發現,食肉目貓科動物都帶有SARS病毒,特別是果子狸。所以當時我們提出來,野生動物市場要注意和禁止野生動物傳播的途徑。

當時國內是有不同看法的。在北京就有人提出,這個看法不對。但我們相信是對的。香港學者把研究結果寄到Science編輯部。Science一開始也不大相信這個結果,並要求作者將實驗的樣本包括果子狸和人的病毒都拿過去。最後通過驗證兩者是高度同源。這個結果當時在美國的學術界很受重視,Science全文發表了這篇文章。

但到2005年,美國學者Kathryn Holmes在美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稱2003年6月以來,SARS流行株不再存在,SARS流行株也不存在於動物體內,SARS病毒也不再威脅人類。當時幾乎全世界媒體都刊登了這個消息。能否這樣輕率的得出結論,有人徵求我的意見,我說我對這個有很大的保留,這位學者並不是一個流行病學家,也不是一個臨床病學家,做出這樣結論的根據不足,有些地方不一定對。

第一個證據是2003—2004年廣州又出現4例SARS患者。第1例是攝影師,第2例是女服務員,在野生動物酒家,這兩人都得了SARS,而且他們都跟果子狸有很密切的接觸。這2例患者的標本和果子狸分離出來的病毒也是高度同源,這說明果子狸把病毒傳染給人。

第二個證據是我們將全國103份果子狸的血漿取出來做分析,同時把它送到澳大利亞檢測。結果發現,在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5個省果子狸養殖場果子狸的SARS病毒抗體陽性反應是0,而廣州汕尾的養殖場陽性反應是40%,廣州增槎路野生動物市場是78%。這就說明野生動物市場確實是有一個傳染的途徑,但還不知道是哪些動物將病毒傳給果子狸的。

第三點,果子狸對SARS冠狀病毒有很強的易感性。我們曾用水蛇、野鼠、果子狸進行SARS病毒感染,其他都不感染,只有果子狸全感染了。

第四,自從我們禁食果子狸以後,果子狸的陽性率一直在降低。2003年最高,為25%。2004年1月,降到13%。2004年7月,也就是半年之後,則變成5%。所以,這些例子都證明,果子狸是一個重要的傳染源,但可能不是惟一的。

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必須要崇尚科學,這是我講的第二個看法。

第三,科技工作者應該崇尚創新。

大家知道,我們以前從來沒遇到過SARS,我遇到的第1例患者,是在2002年12月21日。當時從河源轉到我們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住院醫生說他的病情很奇怪,迅速惡化,用抗生素基本無效。正常人的雙肺由於是含氣組織,在X線胸片上表現為黑色(低密度影),該患者剛入院時的X線胸片還是正常,短時間內病情迅速進展,X線胸片的陰影迅速增多,2d後X線胸片上表現為大面積的白色區域(高密度影),4d後雙肺完全實變成「白肺」改變。

我們判斷患者的預後極差,生存希望渺茫,決定試驗性給予激素治療,並給予無創輔助通氣支持,居然得到了改善。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新的疾病。後來我們做了氣管鏡檢查,發現不像肺炎的改變,有纖維化、玻璃樣變,很像免疫損傷。所以我當時提出一個假設,這個病毒侵入人體進行複製以後,大量釋放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引起免疫損傷,所以我把它叫做免疫損傷炎症。

當時我們沒有依據,但是根據臨床觀察,我們大膽地考慮能不能採用一些免疫調節治療,減輕SARS造成的肺組織損傷。這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知道對傳染病是不能用激素治療的。我們對這些患者很細心很大膽地使用了激素,最後發現確實有用。我們將結果全文發表在CHEST上。

我們當時遇到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疾病,那個時候如果我們墨守成規,患者病死率會很高。雖然當時我們這麼做有點風險,但是我覺得我們做對了。香港一宗官司的當事人也是因為我這篇文章的研究結果而勝訴的。香港有位SARS患者狀告醫生,給他治療時用了大劑量激素,造成他的股骨頭壞死。醫生的辯護律師和所在醫院找我做諮詢,我說明了我的觀點:如果搶救患者不用大量激素的話,患者根本就活不了,還談什麼股骨頭壞死。

我們覺得大家在任何時候都要有自己的主意,有些創新,特別是年輕人,不能太拘束。「Do not always believe what the authority says,do believe what you have seen and the fact you have got.」這是我的座右銘,意思為不是什麼都不信,而是不要全信。

第四,科技工作者要崇尚誠實。

我還想舉一個例子,可能我們學醫的都知道2003年新華社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都登了這樣一個消息,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廣東「非典」基本上可以確定是衣原體感染。消息的依據是通過觀察2例屍體解剖發現有衣原體的顆粒。

衣原體感染是很容易治療的,全程(2~3周)足量地規範化治療就可以治癒。後來全國派來了40位專家到廣東來,講怎麼證實是衣原體感染,並且認為我們治療還不夠規範。我們30位醫生與他們的意見產生了分歧。我指出,衣原體是患者致死的原因,但不是致病的原因。因為我經過非常規範的衣原體治療,發現一點效果都沒有。後來我們還是按照自己的方法治療,使廣東SARS病死率降到最低,因為我知道要是我們這些患者真的按照那種方法再多治療2周的話,在廣東會多死幾百個人。

我在Lancet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廣東的疫情也是由冠狀病毒引起》。我覺得我們對待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必須要讓大家懂得實情,因為我們經歷過,當時曾經有一段時間是保密的,但是越是保密越危險,一旦老百姓知道真相,那就不得了。本來說30個,突然變成300個,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是最重要的,要是公眾不相信政府那就不得了,所以當時確實是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種看法是算了不要講,矇混過關,正好是兩會時期;另外一種是後來我們中央堅決採取的一種情況,撤掉了2位部長。採取行動就是要增加透明度,要尊重事實,要對大家說實話,這樣社會才能穩定。這樣做以後全國的情況確實有很大的改觀,所以我們當時提對公眾、對政府公共部門、對媒體、對我們科研工作者來說誠實永遠是上策。

關於科技工作者要崇尚誠實,還有一些反面例子。韓國首爾大學的黃禹錫曾經被韓國奉為「民族英雄」,他成功克隆了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狗「斯納皮」,被人們稱為「克隆之父」。2004—2005年,黃禹錫在Science上發表了2篇轟動性的論文。2004年的第一篇文章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類胚胎幹細胞。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為1個幹細胞在無性繁殖下能夠發育成1個組織,今後人體其他組織有問題的話,就可以用幹細胞發育成的組織直接修補,從而治癒治療疾病。2005年的第二篇文章聲稱已用患者體細胞核取代卵核,克隆出在治療上具有重大應用潛力的胚胎幹細胞。這兩篇頂級論文也帶來了世界性的衝擊。

但是,有一位同行對黃禹錫的研究成果產生了懷疑,後來翻閱他的資料,發現疑點越來越多。最後,他實驗室的一位很誠實的科學家,將真相公布於眾:黃禹錫培育的11個幹細胞系均為偽造。黃禹錫造假事件在國際曝光後,使得韓國萬分尷尬。因為當時韓國對他資助了2年,第1年2000萬美元,第2年1000萬美元,因為韓國也非常想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黃禹錫最後承認了成果是造假的。他在Science上發表的那兩篇文章,也被撤回。目前他己經被韓國首爾大學開除。

我覺得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底線不能越過,你不能不誠實。另外我對我們某些制度是有看法的。一個博士為什麼非要在3年之內拿到SCI的文章才能夠畢業,這種看法我不太贊成,說實在的是逼人造假,哪能那麼快出結果。所以我覺得我們自己應該要站住腳,這一條是非常關鍵的。

第五,科技工作者要崇尚協作。

我們知道SARS冠狀病毒是加拿大、美國和中國香港科學家一起發現的。但是SARS病毒是在中國發生的、在中國傳染的,結果病原體是外國人發現的,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教訓。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說了這個問題,標題是《China’s missed chance》。實際上2位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教授比國外早發現1個半月,但他們保持了沉默。結果Science在2003年7月刊登出來。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當時我問他們,他們說有2個原因,一是他們需要更多材料、更多的人重複實驗證實,但各個醫院都保密,什麼都不給;二是「上頭」不讓講。最後就讓國外學者先發表了,成為他們的成果了。後來核實,SARS冠狀病毒是2003年4月8日香港科學家首次報導的,比美歐等早3d,所以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

我們有包括上海、廣州、武漢、北京等城市15個單位,共同合作把64株的冠狀病毒的分子生物學全部搞清楚做成一個系統樹,這個系統樹能夠發現它變異和感染的關係。這篇文章做得非常漂亮,結果也在Science上發表了,這個是我們中國15個單位共同協作的成果,也是Science上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事實上,很多事情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的,就缺我們的協作精神。所以,我認為搞好協作在各個方面都是極為重要的。

還有件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也說明了協作的重要性。在SARS肆虐的時候,我突然想到用基因沉默技術治療SARS。因為當時醫院的條件較差,於是我與幾家單位聯合開展研究,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建立SARS感染的動物模型,中山大學和美國幾家大學負責選擇小分子RNA和嵌入病毒基因的工作。我們的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2005年9月的Nature Medicine上發表,同時刊出的編者按特別講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功,第一次證實了小分子能抑制體內病毒的複製和感染」。

所以說,我們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單獨做出這個成果,但聯合起來以後,就做出了成績。我希望科技工作者以後能注意和保持協作的精神。(誦讀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主任、正高級工程師馬俊才)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相關焦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2020-07-2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謝京紅:世界讀書日誦讀唐稚松院士詩詞有感
    ,不僅僅因為他是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中國計算機科學領域主要奠基者之一,曾於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而且還因為他是一位造詣頗高的詩人,他的詩詞作品曾得到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和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好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前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胡明復(1891-1927),哈佛大學的第一位中國數學博士,是早期為《科學》雜誌貢獻最多的人之一。回國以後,他在學校創辦數學系並教課:在創建我國第一個科技圖書館的同時,獨自承擔了《科學》雜誌的編輯、校對及對外聯絡等大量事務,還操持中國科學社社務,為中國科學的發展盡心竭力。他說過:「我們不幸生在現在的中國,只可做點提倡和鼓吹科學研究的勞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王大珩:漫談科學精神
    第三是傳承創新,就是科學有繼承性,每一個發現和成就,都是在已有規律發現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一方面要對這種已有的規律進行傳播,另一方面要繼往開來,做創新的工作。第四是尋優勇進,有了創新的工作,讓它在社會上起作用,還要找出實施這個措施的最優途徑,而且還要有創新,使它實現。 科學精神是適用於全社會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我拿著書包,沒有回宿舍,就往火車站跑,十二點半就跳上了第一班去鄭州的特快上。我很少流淚,但是在火車上我一直忍不住,我不知道家裡出了什麼事。晚上九點多火車到鄭州,我根本沒有時間去等待公共汽車,我是從鄭州火車站跑回家的,就是希望能夠再見我父親一面。但是在家的樓下,到樓門口的時候,看到的是幾個花圈。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我自1951年回國後當時強調的是理論聯繫實際,強調科學研究的實用價值。對於基礎研究動輒以理論脫離實際,藏身於象牙之塔,文獻縫裡找題目等予以指責、批判。根據我個人經歷,自1951 年回國開始,到改革開放止,一共是二十六年時間,其中可以做一些基礎研究工作的時間斷斷續續前後相加也不過十二年。其中最長的一段連續時間是1961年開始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至1965四清開始的四年。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劉東生:做科學的主人
    他那種隱藏在背後的周口店守護神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深刻地領會到為什麼他對周口店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和他對自己的責任要求的誠摯。後來他的三本關於北京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的書出版了,使我深為震驚。這標誌著他養精蓄銳,秣馬厲兵,向科學進軍的一次衝刺和勝利。從此以後,他開始了在科學的殿堂裡不斷地取得新的進展的歷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湯佩松:專業的選擇——虛榮與實學
    由於Gortner本人對膠體化學的偏重,更由於在當時膠體化學風靡一時,被認為是打開生命之迷的新途徑,我在這門課上下了點工夫,不但翻閱了一些用膠體化學模擬生命現象的書籍,自己還在課外時間作了不少的模擬試驗,如:模擬樹木的年輪、半滲透膜的製造及細胞透性的模擬等。最後還想從表面活性現象模擬Otto Warburg早已放棄了的原始工作:活性碳——鐵結合物的「呼吸氧化」現象。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樹政:大真大愛,一生情系微生物
    2016年12月10日,她和情系一生的微生物科學,揮手作別。這一切都源於她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生物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實驗科學。對數據弄虛作假、坐辦公室不做實驗等行為,張樹政嗤之以鼻。她厲行嚴格的實驗操作,要求所有實驗必須親自上手,實驗重複三次,直至實驗數據重複規律相符。 張樹政的治學是出了名的認真。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朱道本:青年人應有大志向,投身科學事業
    在抗疫過程中,監測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發病點,進行大數據比對,追蹤與疑似患者密切接觸人員線索;開放人工智慧算力加速病毒分析、疫苗研發……從救治到防控,從科研攻關到設備生產,我國科技人員運用各種高新技術,助力國家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也充分說明了科學事業的重要性。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年青創新人才要瞄準世界科學前沿,投身科學事業。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去培養幾個少數有天才的科學家,在科學的前哨上做點衝鋒陷陣的工作;而是建立起來一個普遍通行的習慣,把一切關於工業、農業、衛生和國防所需要科學來解決的問題,從有計劃的實驗和以統計數字為依據的基礎上來解決。」 我國現階段的科學基礎比十月革命以前帝俄時代的科學基礎還要薄弱得多。在這時候就來講計劃科學,是談何容易的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濤:從潘菽身上汲取科技創新動力
    他早年從事心理學實驗研究,重視通過實驗方法積累科學資料,取得可靠成果,為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後期,他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帶領和指導我國心理學工作者研究心理學的一些根本性理論問題,並逐步形成中國特色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理論體系,對心理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影響。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1990年7月16日致王東
    出處:《錢學森論系統科學(書信篇)》第37頁,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在讀到您的書之後,又感到與書的精神不太相合:即我直到現在,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並沒有什麼要丟掉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並沒有什麼失去昔日光彩的東西。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都是人,不是神,他們都不可能看到今天的世界;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深化與發展,但不是急於先去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像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那樣!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于敏:艱辛的歲月,時代的使命
    民族憂患的意識,使我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學科學、愛科學,從事科學研究,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志向。但是,我的性格內向,喜歡寧靜,從大學開始就喜歡基礎科學研究,對應用研究不太感興趣,比較適合從事小科學研究,不宜從事大科學研究;更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從事諸如研製氫彈這樣一類大系統科學工程的工作。現在我們國家要強國富民,要搞原子彈、氫彈,防禦外來侵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任務,也是我實現夙願,報效祖國的機會。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鄭哲敏:學知識 練本領 做誠實人...
    力學所的建所思想繼承了上世紀初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形成的哥廷根應用力學學派的精神。錢學森在1948年將這個學派的思想和實踐系統化,提出了技術科學,並且把技術科學領域擴展到應用力學之外。概括地說,技術科學的任務,就是研究那些對開闢或推動新的工程技術領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基本科學問題。他在論述中,將二戰時期的航空航天和核工業作為基於科學的新型產業的典型例子提出。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談基礎理論研究
    科學沒有國界,是全球化的,由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來發展。所以我們不僅是在這方面要做出中國科學家應有的貢獻,也應該更好的與國外科學家合作,這樣才能夠加快全世界理論物理學的發展。最近我想理論物理所和國外的科學家已經建立起很多關係,如與聖巴巴拉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達成了一項合作協議;另外,理論物理所已成為卡弗裡研究所的一員,這是個國際的組織,有一個國際的顧問委員會。
  • 把握規律 崇尚科學 ——凝聚抗擊疫情的精神力量④
    秉持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律、堅守科學認知、實施科學舉措,讓科學精神的陽光穿越疫情陰霾的籠罩,匯聚起戰勝疫情的堅實力量讓尊重規律、崇尚科學成為一種習慣,讓我們在科學的土壤裡汲取經驗和智慧,在自強的信念中凝聚勇氣和力量近段時間,中國科學技術館上線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網絡專題展覽「新的對決」
  • 秉持科學精神 遵循科學規律
    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性疾病,我們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告訴我們,科學是戰勝疫病的利器。全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離不開對科學精神的秉持、科學規律的把握、科學技術的運用。「新技術是中國遏制疫情的秘訣之一」,防疫戰也是科技戰。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楊振寧: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我們所讀的課程裡兩個是吳大猷教授教的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許多關於量子力學的討論都是在吳教授的演講之後進行的。我與黃昆和張守廉經常討論和爭辯天下一切的一切,這些辯論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後的多年經驗,都告訴我: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1946年初我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去芝加哥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跟恩裡科?費米寫一篇實驗方面的博士論文。
  • 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優良作風學風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11月8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以及千名中國科協青年託舉工程全體入選者共同發出倡議,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堅持國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弘揚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嚴謹治學、淡泊名利、立德為先的科學家精神,切實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