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黎瓊
出處:《科技日報》2017年2月27日第5版
「終生求知好學務真務實心底無私,一生光明磊落對人對事清白無暇。」在學生金城研究員眼裡,這幅輓聯恰切熨帖地概括了老師張樹政。這位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一生,純粹而挺拔。
2016年12月10日,她和情系一生的微生物科學,揮手作別。
張樹政先生在微生物生化及酶學研究方面有重要貢獻,在白地黴糖代謝、紅麴黴糖化酶結構與功能、糖苷酶和耐熱酶等的研究中均有新的發現,居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由她開創並由其學生繼續完成的黑麴黴糖化酶的應用取得重大經濟效益。
這一切都源於她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生物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實驗科學。對數據弄虛作假、坐辦公室不做實驗等行為,張樹政嗤之以鼻。她厲行嚴格的實驗操作,要求所有實驗必須親自上手,實驗重複三次,直至實驗數據重複規律相符。
張樹政的治學是出了名的認真。上世紀80年代她曾為一個生物化學名詞的漢譯查找了兩個星期的文獻,90年代她又為一個真菌學界爭議的名詞翻譯了上百頁的最新版《真菌學詞典》,先後修改10稿方才發表。無論是自己做論文,還是修改學生論文,她都是精雕細琢,一個標點符號也不容出錯。
而她「務實求真和無畏打假的精神」更是給學者朱正美「很大震撼,受到極其深刻的教育,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那是1990年,在國家基金委召開的一次國家級自然科學獎的評審會上,在審查、討論一項國家一等獎時,張樹政以確鑿證據,逐一指出申請書上多項內容的真實「出處」,甚至拿出了複印材料作為鐵證,提出了反對意見。由於列舉的材料翔實,無辯駁的可能,參審者一致通過了她的意見,駁回了這份看起來「很有分量」的申請。
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成立之時,百廢待興,先進儀器甚少。1955年,張樹政先生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學習紙色譜及紙電泳技術,見到了濾紙電泳儀,但單位無力向國外購買,她和同事們一起分析研究,決定自己動手做一臺。
於是,僅用一臺報廢汽車的電瓶和發報機用直流電源,她最終做出了電泳儀。沒花一分錢,也沒聘請任何專家,這項簡易而好用的「創新」成果在日後的科研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絲毫不比國外的先進儀器差。張樹政的第一篇論文《黴菌澱粉酶的紙上電泳分離和鑑定》,就是在這個「汽車電瓶電泳儀」分析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這篇篇幅不長、在當時頗具創新性的論文,是我國最先公開發表的有關麴黴產生的澱粉酶種類的研究報告。
化學教育家方乘教授曾是張樹政的導師方心芳先生的老師,聽說張樹政做出了電泳儀,很是興奮,專門派人從西北大學來北京學習製作電泳儀的技術,於是當時就傳出一句佳話——「老師的老師請教學生的學生」。
後來,張樹政研究組在實驗中需要一臺等電點聚焦儀,他們採用了同樣的方法,自主攻關,自力更生,協調各方力量,做出了具有同等功效的設備。由此,她帶領學生們在國內首先建立了等電聚焦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等新技術,應用於紅曲糖化酶的研究,並在世界上首次得到了這種酶的結晶。
張樹政晚年曾對記者說,為了科研事業和自己的理想,她放棄了很多女性應該享有的幸福,對親人,她也有著許多追不回的遺憾,但她是為了做自己喜歡做和應該做的事,甘願付出這麼多,她覺得值得。
通過誦讀追憶張樹政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進一步認識到新中國建設初期,老一輩科學家工作條件的艱苦,也深深感受到他們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情懷。今天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所擁有的優越的科研條件來之不易,我們更應該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更應該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要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更要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
誦讀人
微生物所 蔡曼 高級工程師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