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竺可楨,著名的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
出處:《科學》32卷4期
中國之有近代科學,不過近四十年來的事。最早成立的科學研究機關,要算北京實業部的地質調查所,創始於 1916年。六年以後中國科學社在南京建立了生物研究所。此時正值五四時代,北京大學號召全國提倡科學,科學研究才慢慢地在各大學裡有了立足點。從此各專門學會如地質學會、物理學會等逐一成立。到了1928年創設了國立的研究院,即是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從五四時代到現在卅多年間, 中國在科學上雖亦造成了少數傑出人才,對科學做了個別的貢獻,但一般而論,對於國計民生有多少補益,對於科學本身有多少建樹,檢討起來,仍然不免失望的。
過去中國科學界貢獻之不能更為美滿,一部份固由於外在的原因,即是政府不能把握正確方針,把科學作為裝飾品,使經費僅足維持工作人員的生活,科學研究,徒有其名;加以日本帝國主義的實行侵略,使大學與研究中心遷移跋涉,不能安居,甚至轟炸焚燒,寶貴的儀器書籍因之而淪亡遺失。但內在的原因,即中國科學界本身存在的矛盾和缺點,亦有其重要性。最顯著者為各單位的本位主義和科學工作人員的「為科學而科學」的錯誤見解。在我國科學界中本位主義的存在甚為普遍。過去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之所以不能分工合作,即是一例。科學工作人員由於過去訓練,多崇拜資本主義國家的個人主義。以為科學家的本分在於尋求真理,只要本其所學,自由的選擇一個題目,竭其能力來研究,便是盡了責任。殊不知科學研究的經費來源,是取自工農階級勞力所獲得的生產,本諸取之於人民用之於人民的原則,科學研究自不能不與農業工業與保健發生聯繫。過去科學工作人具各自為政,閉門造車的習慣,自有革除的必要。
為糾正過去的錯誤觀念起見,為謀達到給人民謀福利起見,我們新中國發展科學的道路將朝那方向走呢?
第一我們必得使理論與實際配合,使科學能為工農大眾服務。第二我仍必須群策群力用集體的力量來解決眼前最迫切而最重大的問題。第三大量培植科學人才以預備建設未來的新中國。
為要達到上述目的,就非要有計劃地來做不可。計劃科學的發展和普及,世界各國中只有在蘇聯已收到極大的成效。這一事實就是英美科學家也承認的。
美國倫敦大學物理學教授裴納爾雨(J.D. Bernal,)在1949年出版「需要的自由」(「Freedom of Necessity, Kegan Paul, London 1949」)這書裡已經明白指出。他說:
「將來的科學要用整個社會的觀點來計劃,是絕對必需的一件事。這種計劃在蘇聯已見其端倪。只有忠實地遵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把帝俄時代本來淺薄科學基礎,變成偉大的、互相聯繫的、和勃勃有生氣的眼前蘇聯科學。在短短卅年當中,蘇聯已經從一個文盲遍地的國家,變成了隨處統是科學工作者的國家。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去培養幾個少數有天才的科學家,在科學的前哨上做點衝鋒陷陣的工作;而是建立起來一個普遍通行的習慣,把一切關於工業、農業、衛生和國防所需要科學來解決的問題,從有計劃的實驗和以統計數字為依據的基礎上來解決。」
我國現階段的科學基礎比十月革命以前帝俄時代的科學基礎還要薄弱得多。在這時候就來講計劃科學,是談何容易的事。蘇聯科學院院長瓦維洛夫在他所著三十年來的蘇聯科學這篇文章裡,曾經說:「把我們的科學完全貢獻給人民和國家來服務這一事,使科學的計劃性變成絕對需要。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所具有的一個主要特點。不僅是科學的規模,如機構、人選和設施應有計劃性的,甚至內容即是科學研究的問題也應有計劃性的。」但瓦維洛夫同時也指出蘇聯科學向著計劃這條路上走,到了蘇聯科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即蘇維埃統治的第二個十年才確定的。在十月革命後的第一個十年內,蘇聯科學的發展還是不平均的、無系統的。在最初幾年蘇聯和外界的交通被資本主義國家封鎖所隔絕,國外新的科學文獻和設備統不能輸入。蘇聯科學雖在這艱難困苦時期,卻也有相當的成就。在蘇聯科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其計劃性雖尚未十分顯著,但已有了新的方向。值得我們注意的計有三點:
第一是蘇聯科學最初即具有實用性,確定了科學為人民而服務的方針。
第二是利用集體工作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種方法使得以前看起來極為複雜而費力的研究,得以進行。
第三是科學的普及工作大規模的推動著。十月革命後十年之內,蘇聯科學工作人員,即是積極參加科學研究的人員,和革命前相比至少增加了十倍。
蘇聯科學近卅年來的寶貴經驗,很值得作為我們發展科學新方向的參考。
目前中國和革命以前的蘇聯一樣是個農業國家,而生產技術比較起來更要落後。要建設一個新中國,,使生產逐漸增加,,工業向前邁進,是非常間距困難的一椿事。人民政府已具決心將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一九五O年度,雖在臺灣尚未解放,經費十分困難的時候,科學研究經費已超出過去國民黨當政承平時代的預算。中國科學院之建立,正所以配合時代,,發揮科學工作為人民服務的積極功能,掃除過去中國科學工作者主觀上的弱點。它將以自然科學為重點,在原有機構,即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之基礎上,加以充實。以後工作將為政府農工文教各部門,取得密切聯繫,庶幾可以達到利用厚生之道。
有人以為注重科學的實用性就可把基本理論科學研究完全放棄,使每個科學家統去做直接與生產有關的工作。這是錯誤的觀念。若是計劃科學的人民要每個物理學家、化學家到工廠去服務,要所有地質學家去探礦,所有生物學家統去改良種子和牲畜,而把基本理論科學拋在一邊,則不但科學將永無進步,即為生產著想,把眼光放遠一點亦得不償失。所謂理論去配合實際,科學去配合經濟建設,絕不是那麼簡單一回事。各個科學的範圍至為廣泛。譬如物理學,它和旁的基本科學,如化學、生物、地質統有關係;它和工業、農業、醫藥亦均有關聯。物理學上一種重要發明,如同五十年前電子的發現,不但已經應用到旁的科學上去,也已應用到工農醫藥各種事業上去。反過來講,一種工業之建設,如同鋼鐵工業,不但需要機械、電機、地質、礦冶的人才,而也需要物理學家、化學家、古生物家、和心理學家的設計和幫助。從科學和建設事業這樣錯雜紛紜的關係來看,基本科學的研究任是不可忽視的。
蘇聯科學的基本研究工作,在近卅年來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大大發展,即是一個好的榜樣。但是基本科學的研究決不能像過去各單位分道揚鑣各行其是地去做。中央科學研究機構將與各大學、理、工、醫、農學院,以及各專門學會的科學家互助商討,成立各科專門委員會,檢討目前每一科目急需要解決,而可以解決的問題。凡一個研究機構所不能單獨解決的問題,將與其他研究機構或大學合力解決之。要如此,方能一掃過去本位主義之弊。
在中國現階段,要謀科學的發展,尚有最迫切最重要的一件事,即是科學人才的培養。東北全部解放,不遇一年有半,建設初興,即感人材不足。無論工廠、礦山、學校、中極和高極技術人員,均極度缺乏,普通工人與技術人員之比例均在百分之一以下。雖在關內到處羅致,人材仍患不足。將來臺灣解放以後,全國各處建設同時並致,則所需科學技術人才自必更多。因此大量地建立新的大學,,與專科學校,為最近的將來必需舉辦之事。但以訓練人才又必需師資,勢必在大學多設研究所,方能使日後高等學校的教師不致缺乏。同時廣泛地推行科學普及教育亦要著手。中央文教委員會已擬定計劃,推行普遍的識字運動,以掃除文盲。大量地設立農工子弟速成學校,給農工子弟以科學技術的常識。人民政協共同綱領文化教育政策中規定愛科學為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之一。所謂愛科學就是要人人本科學的眼光去做事,無論處理個人日常生活,或是承辦國家大事,如同最近人民政府的趕修鐵路、發行公債或搶救災民,統要從科學的角度上去看,用科學的方法去做。科學在中國好像一株被移植的果樹,過去因沒有適當的環境,所以滋生得不十分茂盛;現在已有了良好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在不久的將來,它必會樹立起堅固的根,開燦爛的花,而結肥美的果實。
誦讀人
大氣物理所
LAPC黨支部書記
於永強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