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2020-09-03 中國科協

作者:竺可楨,著名的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

出處:《科學》32卷4期

中國之有近代科學,不過近四十年來的事。最早成立的科學研究機關,要算北京實業部的地質調查所,創始於 1916年。六年以後中國科學社在南京建立了生物研究所。此時正值五四時代,北京大學號召全國提倡科學,科學研究才慢慢地在各大學裡有了立足點。從此各專門學會如地質學會、物理學會等逐一成立。到了1928年創設了國立的研究院,即是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從五四時代到現在卅多年間, 中國在科學上雖亦造成了少數傑出人才,對科學做了個別的貢獻,但一般而論,對於國計民生有多少補益,對於科學本身有多少建樹,檢討起來,仍然不免失望的。

過去中國科學界貢獻之不能更為美滿,一部份固由於外在的原因,即是政府不能把握正確方針,把科學作為裝飾品,使經費僅足維持工作人員的生活,科學研究,徒有其名;加以日本帝國主義的實行侵略,使大學與研究中心遷移跋涉,不能安居,甚至轟炸焚燒,寶貴的儀器書籍因之而淪亡遺失。但內在的原因,即中國科學界本身存在的矛盾和缺點,亦有其重要性。最顯著者為各單位的本位主義和科學工作人員的「為科學而科學」的錯誤見解。在我國科學界中本位主義的存在甚為普遍。過去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之所以不能分工合作,即是一例。科學工作人員由於過去訓練,多崇拜資本主義國家的個人主義。以為科學家的本分在於尋求真理,只要本其所學,自由的選擇一個題目,竭其能力來研究,便是盡了責任。殊不知科學研究的經費來源,是取自工農階級勞力所獲得的生產,本諸取之於人民用之於人民的原則,科學研究自不能不與農業工業與保健發生聯繫。過去科學工作人具各自為政,閉門造車的習慣,自有革除的必要。

為糾正過去的錯誤觀念起見,為謀達到給人民謀福利起見,我們新中國發展科學的道路將朝那方向走呢?

第一我們必得使理論與實際配合,使科學能為工農大眾服務。第二我仍必須群策群力用集體的力量來解決眼前最迫切而最重大的問題。第三大量培植科學人才以預備建設未來的新中國。

為要達到上述目的,就非要有計劃地來做不可。計劃科學的發展和普及,世界各國中只有在蘇聯已收到極大的成效。這一事實就是英美科學家也承認的。

美國倫敦大學物理學教授裴納爾雨(J.D. Bernal,)在1949年出版「需要的自由」(「Freedom of Necessity, Kegan Paul, London 1949」)這書裡已經明白指出。他說:

「將來的科學要用整個社會的觀點來計劃,是絕對必需的一件事。這種計劃在蘇聯已見其端倪。只有忠實地遵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把帝俄時代本來淺薄科學基礎,變成偉大的、互相聯繫的、和勃勃有生氣的眼前蘇聯科學。在短短卅年當中,蘇聯已經從一個文盲遍地的國家,變成了隨處統是科學工作者的國家。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去培養幾個少數有天才的科學家,在科學的前哨上做點衝鋒陷陣的工作;而是建立起來一個普遍通行的習慣,把一切關於工業、農業、衛生和國防所需要科學來解決的問題,從有計劃的實驗和以統計數字為依據的基礎上來解決。」

我國現階段的科學基礎比十月革命以前帝俄時代的科學基礎還要薄弱得多。在這時候就來講計劃科學,是談何容易的事。蘇聯科學院院長瓦維洛夫在他所著三十年來的蘇聯科學這篇文章裡,曾經說:「把我們的科學完全貢獻給人民和國家來服務這一事,使科學的計劃性變成絕對需要。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所具有的一個主要特點。不僅是科學的規模,如機構、人選和設施應有計劃性的,甚至內容即是科學研究的問題也應有計劃性的。」但瓦維洛夫同時也指出蘇聯科學向著計劃這條路上走,到了蘇聯科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即蘇維埃統治的第二個十年才確定的。在十月革命後的第一個十年內,蘇聯科學的發展還是不平均的、無系統的。在最初幾年蘇聯和外界的交通被資本主義國家封鎖所隔絕,國外新的科學文獻和設備統不能輸入。蘇聯科學雖在這艱難困苦時期,卻也有相當的成就。在蘇聯科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其計劃性雖尚未十分顯著,但已有了新的方向。值得我們注意的計有三點:

第一是蘇聯科學最初即具有實用性,確定了科學為人民而服務的方針。

第二是利用集體工作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種方法使得以前看起來極為複雜而費力的研究,得以進行。

第三是科學的普及工作大規模的推動著。十月革命後十年之內,蘇聯科學工作人員,即是積極參加科學研究的人員,和革命前相比至少增加了十倍。

蘇聯科學近卅年來的寶貴經驗,很值得作為我們發展科學新方向的參考。

目前中國和革命以前的蘇聯一樣是個農業國家,而生產技術比較起來更要落後。要建設一個新中國,,使生產逐漸增加,,工業向前邁進,是非常間距困難的一椿事。人民政府已具決心將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一九五O年度,雖在臺灣尚未解放,經費十分困難的時候,科學研究經費已超出過去國民黨當政承平時代的預算。中國科學院之建立,正所以配合時代,,發揮科學工作為人民服務的積極功能,掃除過去中國科學工作者主觀上的弱點。它將以自然科學為重點,在原有機構,即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之基礎上,加以充實。以後工作將為政府農工文教各部門,取得密切聯繫,庶幾可以達到利用厚生之道。

有人以為注重科學的實用性就可把基本理論科學研究完全放棄,使每個科學家統去做直接與生產有關的工作。這是錯誤的觀念。若是計劃科學的人民要每個物理學家、化學家到工廠去服務,要所有地質學家去探礦,所有生物學家統去改良種子和牲畜,而把基本理論科學拋在一邊,則不但科學將永無進步,即為生產著想,把眼光放遠一點亦得不償失。所謂理論去配合實際,科學去配合經濟建設,絕不是那麼簡單一回事。各個科學的範圍至為廣泛。譬如物理學,它和旁的基本科學,如化學、生物、地質統有關係;它和工業、農業、醫藥亦均有關聯。物理學上一種重要發明,如同五十年前電子的發現,不但已經應用到旁的科學上去,也已應用到工農醫藥各種事業上去。反過來講,一種工業之建設,如同鋼鐵工業,不但需要機械、電機、地質、礦冶的人才,而也需要物理學家、化學家、古生物家、和心理學家的設計和幫助。從科學和建設事業這樣錯雜紛紜的關係來看,基本科學的研究任是不可忽視的。

蘇聯科學的基本研究工作,在近卅年來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大大發展,即是一個好的榜樣。但是基本科學的研究決不能像過去各單位分道揚鑣各行其是地去做。中央科學研究機構將與各大學、理、工、醫、農學院,以及各專門學會的科學家互助商討,成立各科專門委員會,檢討目前每一科目急需要解決,而可以解決的問題。凡一個研究機構所不能單獨解決的問題,將與其他研究機構或大學合力解決之。要如此,方能一掃過去本位主義之弊。

在中國現階段,要謀科學的發展,尚有最迫切最重要的一件事,即是科學人才的培養。東北全部解放,不遇一年有半,建設初興,即感人材不足。無論工廠、礦山、學校、中極和高極技術人員,均極度缺乏,普通工人與技術人員之比例均在百分之一以下。雖在關內到處羅致,人材仍患不足。將來臺灣解放以後,全國各處建設同時並致,則所需科學技術人才自必更多。因此大量地建立新的大學,,與專科學校,為最近的將來必需舉辦之事。但以訓練人才又必需師資,勢必在大學多設研究所,方能使日後高等學校的教師不致缺乏。同時廣泛地推行科學普及教育亦要著手。中央文教委員會已擬定計劃,推行普遍的識字運動,以掃除文盲。大量地設立農工子弟速成學校,給農工子弟以科學技術的常識。人民政協共同綱領文化教育政策中規定愛科學為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之一。所謂愛科學就是要人人本科學的眼光去做事,無論處理個人日常生活,或是承辦國家大事,如同最近人民政府的趕修鐵路、發行公債或搶救災民,統要從科學的角度上去看,用科學的方法去做。科學在中國好像一株被移植的果樹,過去因沒有適當的環境,所以滋生得不十分茂盛;現在已有了良好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在不久的將來,它必會樹立起堅固的根,開燦爛的花,而結肥美的果實。

誦讀人

大氣物理所

LAPC黨支部書記

於永強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相關焦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2020-07-2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前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胡明復(1891-1927),哈佛大學的第一位中國數學博士,是早期為《科學》雜誌貢獻最多的人之一。回國以後,他在學校創辦數學系並教課:在創建我國第一個科技圖書館的同時,獨自承擔了《科學》雜誌的編輯、校對及對外聯絡等大量事務,還操持中國科學社社務,為中國科學的發展盡心竭力。他說過:「我們不幸生在現在的中國,只可做點提倡和鼓吹科學研究的勞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謝京紅:世界讀書日誦讀唐稚松院士詩詞有感
    ,不僅僅因為他是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中國計算機科學領域主要奠基者之一,曾於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而且還因為他是一位造詣頗高的詩人,他的詩詞作品曾得到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和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好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王大珩:漫談科學精神
    第三是傳承創新,就是科學有繼承性,每一個發現和成就,都是在已有規律發現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一方面要對這種已有的規律進行傳播,另一方面要繼往開來,做創新的工作。第四是尋優勇進,有了創新的工作,讓它在社會上起作用,還要找出實施這個措施的最優途徑,而且還要有創新,使它實現。 科學精神是適用於全社會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作者:施一公,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西湖大學校長。但沒有想到,一旦進了實驗室以後,發現在科學研究這個殿堂裡面是如此之神妙,出乎你的想像。1995年從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系拿到博士學位,儘管覺得自己已經基本上板上釘釘會去做學問了,我總希望自己不留遺憾。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劉東生:做科學的主人
    他那種隱藏在背後的周口店守護神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深刻地領會到為什麼他對周口店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和他對自己的責任要求的誠摯。後來他的三本關於北京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的書出版了,使我深為震驚。這標誌著他養精蓄銳,秣馬厲兵,向科學進軍的一次衝刺和勝利。從此以後,他開始了在科學的殿堂裡不斷地取得新的進展的歷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當然這完全不是說,實驗科學不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必要的條件,先進的創新學術思想有時是難以實現的。但是要在科學上取得重大突破,先進的創新學術思想和勤奮工作,畢竟是第一位的,是工作取得進展的內因,先進儀器只能是第二位的,只能是工作取得進展的外因和重要條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代替先進的創新學術思想以及勤奮工作去實現這些思想以取得重大突破。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樹政:大真大愛,一生情系微生物
    2016年12月10日,她和情系一生的微生物科學,揮手作別。這一切都源於她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生物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實驗科學。對數據弄虛作假、坐辦公室不做實驗等行為,張樹政嗤之以鼻。她厲行嚴格的實驗操作,要求所有實驗必須親自上手,實驗重複三次,直至實驗數據重複規律相符。 張樹政的治學是出了名的認真。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湯佩松:專業的選擇——虛榮與實學
    在當時,這次對我決定業務前途「終身大事」的決定,的確是我事業方向選擇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但現在看來其重要性不在於當時作出抉擇的方向或途徑本身,更不應當是追求那類學位頭銜。重要的是這次的反覆爭辯推動了我認真考慮向什麼長遠事業發展的前景並啟發了我對自己及對各個學科的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大學教育的精華!在任何課堂中是得不到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朱道本:青年人應有大志向,投身科學事業
    在抗疫過程中,監測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發病點,進行大數據比對,追蹤與疑似患者密切接觸人員線索;開放人工智慧算力加速病毒分析、疫苗研發……從救治到防控,從科研攻關到設備生產,我國科技人員運用各種高新技術,助力國家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也充分說明了科學事業的重要性。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年青創新人才要瞄準世界科學前沿,投身科學事業。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濤:從潘菽身上汲取科技創新動力
    他早年從事心理學實驗研究,重視通過實驗方法積累科學資料,取得可靠成果,為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後期,他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帶領和指導我國心理學工作者研究心理學的一些根本性理論問題,並逐步形成中國特色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理論體系,對心理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影響。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楊振寧: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我在教科書中讀到,圓周運動加速的方向是向心的,而不是沿著切線方向的。最初我覺得這與我的直覺感受不同,仔細考慮後才了解,原來速度是一個向量,它不僅有大小而且是有方向的。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方面直覺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能及時吸取新的觀念修正自己的直覺。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1990年7月16日致王東
    出處:《錢學森論系統科學(書信篇)》第37頁,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在讀到您的書之後,又感到與書的精神不太相合:即我直到現在,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並沒有什麼要丟掉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並沒有什麼失去昔日光彩的東西。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都是人,不是神,他們都不可能看到今天的世界;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深化與發展,但不是急於先去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像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那樣!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談基礎理論研究
    中國現在經濟發展了,如果科學不能夠發展起來,不能成為一個科學的強國,那國家的經濟發展沒有後勁,也對不起我們中華民族。問:在您看來理論物理學對其他學科的發展有著怎樣的作用?周光召:任何一門大的學科它都有理論和實驗部分,這兩部分都是非常之重要,不可或缺的,而且要互相促進去發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鄭哲敏:學知識 練本領 做誠實人...
    1955年春,我回到國內,被分配到科學院數學所力學研究室工作,旋即轉入新成立的力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力學所的建所思想繼承了上世紀初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形成的哥廷根應用力學學派的精神。錢學森在1948年將這個學派的思想和實踐系統化,提出了技術科學,並且把技術科學領域擴展到應用力學之外。
  • 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原標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于敏:艱辛的歲月,時代的使命
    但是,我的性格內向,喜歡寧靜,從大學開始就喜歡基礎科學研究,對應用研究不太感興趣,比較適合從事小科學研究,不宜從事大科學研究;更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從事諸如研製氫彈這樣一類大系統科學工程的工作。現在我們國家要強國富民,要搞原子彈、氫彈,防禦外來侵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任務,也是我實現夙願,報效祖國的機會。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國就無家,更何來個人的興趣、志向和名譽?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鍾南山:科學研究應當崇尚的五點精神
    對於一個崇尚科技精神的人來說,應當崇尚以下五點科學研究精神。第一,科技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祖國。1978年,鄧小平同志號召大家出國學習,學成以後回國建設祖國。我幸運被選去英國留學。在國外的那段時間,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外國不了解中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屠呦呦:我有一個希望
    抗瘧研究為人類健康貢獻了來自中國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的青蒿素,這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禮物。從中國傳統醫學入手由於瘧疾產生了耐藥性,尤其是在越南戰爭的時候,這個病的死亡率遠遠勝過戰死的數目,所以當時美國也好、越南也好,對這個問題都感到非常著急。
  • ...弘揚科學精神丨胡宗剛:平凡的老人 睿智的大家——植物分類學家...
    《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自1955年開始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也很積極,首先出版了汪、唐合編的《豆科》、傅書遐的《蕨類植物》和耿以禮主編的《禾本科》三種。王文採在此項工作中,承擔了豆科的黃華屬、馬胺樹屬、山螞蝗屬等屬,山龍眼科和毛茛科的編寫任務。在這一時期的研究工作中,他發現了馬胺樹屬一新種(華山馬胺樹),以及山龍眼屬,毛茛科的翠雀屬和鐵線蓮屬的一些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