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學家是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重要承載者,科研作風和學風是決定科技事業成敗的關鍵。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11月8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以及千名中國科協青年託舉工程全體入選者共同發出倡議,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堅持國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弘揚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嚴謹治學、淡泊名利、立德為先的科學家精神,切實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就此,本報專訪了部分院士專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
劉永坦、錢七虎、黃旭華、屠呦呦、袁隆平、于敏等大科學家都是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榜樣。新華社發
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主席團主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周濟院士:科研工作者要切實增強科技報國的責任感、使命感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於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潛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堅決支持,積極響應。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智能製造作為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正成為全球製造業變革和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智能製造作為製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近年來發展成效顯著,但重大裝備和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短板和瓶頸問題仍然突出,智能製造支撐強國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增強科技報國的責任感、使命感,為實現製造強國的偉大目標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光榮傳統,嚴謹求實、潛心鑽研、淡泊名利、奉獻社會。我們要崇尚學術民主,加強科學道德自律,恪守科學倫理。我們要深入基層、深入企業、紮實做事、不尚空談,用我們的科學知識和聰明才智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希望智能製造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繼承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和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堅持科學、嚴謹、求實、誠信的科研作風,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和科研誠信的自覺踐行者,為實現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偉大歷史性轉變而勇挑重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首先要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近年來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技術、器官移植技術等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前沿研究成果,不斷挑戰人們的認知和社會倫理規範,已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從歷史和全局的角度看,科技和倫理是相互作用的,科研工作中「求真」和「至善」不能分割,倫理應主動貫穿科技發展全程,並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而發生調整和改進。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中應自覺關注倫理問題,並遵循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這一根本倫理原則。
在事關人的健康和發展的生命科學領域,科技倫理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對於科研活動,如今很多科技工作者更多考慮的是科研課題能否得到資助和獎勵,卻忽略了研究動機與社會價值。在生物科技迅速發展和知識極易擴散的網際網路時代,科技倫理失靈和監管失靈是我們面對的難題與挑戰。由於科技工作者掌握專業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對科學知識及技術可能應用前景和倫理價值的判斷,相比其他人更全面和更準確,因而科技工作者及所屬機構應該承擔更多的科技倫理責任。
作為凝聚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聯合組織,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此次在倡議書中提出「嚴格遵守科學道德和學術倫理規範以及相關國際規則,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生命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是希望引導大家認識到,科研人員不僅要在實驗室做研究,自覺遵循已有的科技倫理規範也是其應該承擔和履行的社會責任,藉此來應對新知識和新技術可能引起的倫理問題,並探索如何在科研群體中建立良性的自我約束和監督機制。
除了進一步加強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倫理和道德自律、充分發揮學術類科技社團在學術規範和科技倫理監督中的作用外,我們建議新成立的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加強對科研活動的統一倫理道德管理,建立關於重大科技研究的社會影響評價制度和進行國際間科研倫理規範合作,並根據科技的發展不斷細化調整和改進科技倫理和科學道德規範。同時,我們還倡導科研人員積極走出實驗室,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利用各種媒介宣傳科技倫理和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一方面協助政府進行科學決策,另一方面加強科技倫理的公眾教育和普及工作,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和社會政策的走向,確保各領域科技活動的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建國:強化跨界融合,倡導團隊精神
航空發動機是典型的高端裝備,幾乎涉及所有的工業和技術領域,集成了眾多專業學科的最高成就。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強化跨界融合思維、倡導團隊精神,建立科技界和產業界集智攻關、跨界協作機制尤為重要,我們堅決響應、積極推進。
中國科協推動成立了由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牽頭的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這不僅是中國科協學會工作的重大創新,也是落實黨中央要求的具體實踐,充分體現了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必將對進一步推動我國航空發動機領域跨界融合和集群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聯合體倡議廣大航空發動機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堅守科研誠信底線、遵循科研倫理道德,營造淡泊名利、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努力構建開放包容、團結協作的科研格局,做大「同心圓」,為加快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創新發展、建設世界航空強國而努力奮鬥!
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新江: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線」
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線」,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根基。進入新時代,更需要對科技界的優秀傳統和寶貴精神不斷凝練升華,築牢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基礎。
作為科技類社會團體,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繼承和發揚「中國材料學之父」師昌緒院士、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獲得者徐匡迪院士等老一輩材料、冶金領域傑出科學家愛國奉獻、潛心科研、拼搏創新、提攜後人的精神,構建完善金屬材料和鋼鐵冶金領域科研活動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推動作風和學風建設常態化、制度化,堅持科學家精神,秉持開放、合作和科技共同體理念,鼓勵不同學術觀點交流碰撞,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和機構評估等活動中,公正負責,抵制各種人情評審,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為建設世界一流學會再創輝煌!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姚建年院士:弘揚和傳承我國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
我國的科研條件和環境越來越好,可以說從「硬體」上來講,與傳統發達國家差別越來越小。《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目標在於著力加強科研的「軟體」建設,這是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一步。一直以來,我國科學家就是一個具有科學報國使命感的群體,從一窮二白出發,執著堅持,甘於奉獻,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廣大科研工作者應弘揚和傳承我國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通過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措施,重塑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鼓勵和倡導科研的原始創新,更好服務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踏實邁出通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步伐。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所長助理董琦: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科技強國的建設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精神。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空中,閃耀著一代代科學家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其中湧現出以李保國、南仁東、黃大年、鍾揚、王逸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他們以豐碩的創新爭先成果,詮釋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濃烈情懷,無愧於民族脊梁、時代之光。
新時代更需要偉大精神。在這些科學家的精神感召下,我們青年一代要接過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荊斬棘、砥礪前行。自覺踐行「知識分子當以報效祖國和人民為抱負」的殷殷囑託,不畏任重,不懼時艱,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科技強國偉業,洞察變革於端倪,補短板、增長板,擺脫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拓展全球視野,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奮鬥中成就創新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砥礪奮進強擔當,新時代需要樹立優良的作風學風。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線」,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根基,決定著科技事業的成敗。
青年科學家作為國家科研未來的希望,要真正摒棄學術不端、浮誇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傾向,為科技創新塑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做一個對科學研究理性的人、對科學精神敬畏的人!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研究員趙家有:秉承工匠精神,致力科研創新
日前,中國科協發布《關於弘揚科學家精神爭當優良作風學風力行者的倡議》,作為一名中醫藥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備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
百餘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一代代的中國科技工作者接續奮鬥,投身於「科技興國」的報國實踐中,孕育出以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同精神、育人精神為核心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他們是塑造者、踐行者,於我們,是榜樣,是領路人,需要我們去傳承與弘揚。我個人有三點體會:
把獻身科學的情懷與愛國主義精神緊密結合起來。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籍。當科技成為突破國界,引領全球發展的重要力量時,祖國二字不僅不應褪色,反而更加珍貴。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愛國情懷作為第一位要求,把人生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在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同時,為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秉持工匠精神,致力科研創新。科學研究往往失敗多於成功,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歷經無數次失敗,在上百種藥物中終於提取出抗瘧神藥青蒿素,這種對科學事業持之以恆的執著追求,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正是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做科研,其實就是反對浮誇浮躁、急功近利,堅持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立足臨床實際問題,尊重事物發展規律,運用中醫原創思維,解決人民切實需要,是中醫藥人的初心與使命。
嚴守「一條紅線」與科研道德底線。維護學術氛圍的風清氣正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務。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說道,科學研究的學術訓練和科學道德規範,是以科學為業的「兩個輪子」,是在科學殿堂中探尋求索的「兩個翅膀」。
新時代的科研守則,既有「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師德要求,也有尊重人權、遵守規律的倫理要求,還有恪守科研誠信、抵制學術不端的學風要求。「確保底線、不碰紅線」應成為科研人員的基本行為規範。在科研人員、學術共同體乃至社會各界築牢對學術道德的信仰,每個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應義不容辭,從自身做起。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發展時機下,在屠呦呦等科學家精神的感召下,薪火相傳的中醫藥文化必將在科學研究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