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
2019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就「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做了深入闡釋。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12月22日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400期回顧暨「弘揚科學家精神」報告會召開之際,整理了姚檀棟院士、薛其坤院士、袁亞湘院士、閻錫蘊院士「身體力行的科學家精神體現」,以資借鑑。
不畏艱難 勇攀高峰
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年科學家論壇第22次會議執行主席
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姚檀棟介紹了以青藏科考精神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一是艱苦奮鬥,在高寒的環境下做出科研成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做不出任何成果;二是勇攀高峰,作為國際上受到極大關注的地球第三極,如何讓中國的青藏科考在國際上獨樹一幟,是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孫鴻烈等老一代科學家傳承至今的科研追求;三是奉獻自己,青藏科考每一個科學研究目標一定是為國家、為地區服務的,多年來,青藏高原科考為西藏、青海等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
「以前去青藏高原科考,我們就坐在貨車後廂裡。」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回想起首次參與高原科考的經歷講到,「那時候根本不講究人貨分離,有車坐就不錯。」
艱苦不僅體現在坐「敞篷車」,不便的交通也使得科研時間被拉長。姚檀棟說,前往科研地點經常需要花費一個多星期,但如果司機不願走,科研團隊便寸步難行。
長時間艱苦的高原考察並沒有讓他停下腳步。對姚檀棟來說,縱然困難重重,青藏高原所蘊含的科研資源與價值對他仍有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不斷前行。
隨著時代發展,科考手段、設備與方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近期考察三江源時,姚檀棟一行人藉助直升機,短短8分鐘就實現海拔兩千米的跨越,高效完成科學考察。
「國家實力的提升給予科研更多可能性。」姚檀棟表示,高新技術對科學研究具有促進作用,二者結合將使得科學研究更具效率。
摘編自新華網文章《以科學家精神照亮科技創新路》、光明日報文章《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光榮與夢想——中國科學家的「使命」
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年科學家論壇第45次、第100次會議執行主席
薛其坤說,他的心中有許多「責任」,這些責任是具體而又多維度的。為著這些責任和使命,他樂於整日待在實驗室裡做研究;樂於從大學講臺到小學課堂,為孩子們做科普、講科學;也願意抽出時間去世界各地作學術報告。
「我希望在孩子們的心裡,科學家是有趣的、體面的、鮮活的,這樣才會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我希望中國科學家是開放的、有使命感的,我們有意願、且有能力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和人類文明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每一個科研一線的工作者都應該是踐行者。」
薛其坤院士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被授予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獎項意味著在過去幾年裡,薛其坤研究團隊在量子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學界的高度肯定。
2019年,薛其坤和其他幾位科學家一起去了歐洲幾個國家。那段行程異常忙碌,每到一處,學術報告、交流、討論都是滿滿當當。但薛其坤說,他很高興,「因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科學發展的一點貢獻」。
這對薛其坤來說,是樂趣也是使命。薛其坤說,自己敬仰那些科技報國的科學家,也認同「科學家的使命在於讓國家更加強大」,但是除此之外,他希望中國科學家以更開放的、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心態為世界科學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力量。
他說,科學家當然要求真務實,要愛國敬業,但是在這之外我們應該有更深遠的責任和廣闊的胸懷。正因為如此,中國科學家才要加倍努力,多出原創科學成果,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
摘編自人民網文章《薛其坤:中國科學家要勇擔世界責任》
甘為人梯、獎掖後學
袁亞湘: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年科學家論壇第135次會議執行主席、第357次會議參會專家
實現中國夢,人才是關鍵。談及自己所在的基礎研究領域,袁亞湘希望有關部門重視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歷史上一些顛覆性、革命性課題多與基礎研究有關。」袁亞湘認為,相對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過程更漫長,這就需要耐住性子,甘於寂寞。「基礎研究在完成之前,事先並不知道結果是什麼,沒有好奇心就很難堅持。」袁亞湘表示,作為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基礎研究最原始的動力,因此要始終抱有好奇心。
當前,科技領域國際競爭白熱化,「卡脖子」現象時有發生。袁亞湘認為,很多「卡脖子」的技術歸根到底是基礎研究,這就需要更多科研力量參與其中。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人才工程,關注更多的是高端人才,卻沒有花更多力氣去培養青年人才,去關注最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袁亞湘一直為青年學者的發展而擔憂,「培養青年一代科學家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使命。」在袁亞湘看來,青年科學家是科技創新的未來,應該弘揚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精神,多鼓勵青年科學研究者,讓他們在科學研究中始終抱有好奇心,實現在重大科學技術領域的突破與進步。「重心一定要下沉,創造好的科研環境,想辦法把現在的年輕人變成國際一流人才,打造基礎研究「國家隊」!
摘編自新華網文章《以科學家精神照亮科技創新路》、人民政協報文章《袁亞湘:樂天派數學家》
探索未知有一種神奇的魅力
閻錫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年科學家論壇第383次會議參會專家
對閻錫蘊而言,探索未知有一種神奇的魅力:「儘管困難重重,但是當你的科學設想被證實的時候,有一種窺破自然奧秘的喜悅;有時候實驗結果出乎意料,卻會帶來意外發現,那種喜悅更加難以言說。」納米酶的發現就是這樣一個意外。當年,她帶領團隊發現了一個腫瘤新靶點CD146,在發展腫瘤診斷新方法時,他們遇到了一個奇怪的問題:磁納米粒子竟然與過氧化物酶底物發生了反應。經過多次重複實驗,這個情況仍然無法避免。此時,閻錫蘊想:難道這個惰性的氧化鐵具有過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隨後,閻錫蘊團隊用一系列嚴謹的實驗證明了這個假說,成果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英國皇家化學會刊發表綜述,認為這是酶學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歷史上有許多科學發現都始於偶然,這也正是科學研究的魅力所在。做學問要實事求是,要敢于堅持真理,也要善於想像和推理。」閻錫蘊說。
並非命運偏愛閻錫蘊,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她經歷過許多艱辛。閻錫蘊進入基礎生物學領域完全是「半路出家」。1982年,她從河南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中日友好醫院工作,並被派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實習,這一年的實習讓她體會到了科研的樂趣。於是,閻錫蘊就從基礎理論開始學起、從最簡單的實驗開始做起。而這樣的從頭學起,閻錫蘊不止經歷一次。1986年,她被公派到德國馬普細胞生物研究所做訪問學者,語言障礙、學術上巨大的差距,讓她不得不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自學。「著急,也想家,難受得想哭。」閻錫蘊回憶,「但我哭不出來。與其自怨自艾,不如抓緊時間學習。」
如今,閻錫蘊收穫了很多榮譽:2012年,納米酶研究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2015年,納米酶的應用研究獲Atlas國際獎,同年,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亞洲生物物理聯盟主席,成為該組織有史以來首位女主席……
摘編自光明網文章《閻錫蘊:優秀而優雅的女科學家》
科學家精神,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空中,閃耀著一代代科學家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
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創新立業新時代,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400期回顧暨「弘揚科學家精神」報告會,歡迎大家關注!
來源:學會服務365